李河君:跌落神坛的前首富
(2016-01-20 10:52:51)《浙商》杂志 姚珏
饱尝资本市场冷暖的李河君,用强硬的手段,不断地催熟自己、催熟市场。他用胆量给了新能源无限的可能性,也用激进给新能源带来速度与规模的反思。
2015年是李河君人生中的分水岭。5月20日之前,他是外界眼中的“黑马”首富。受益于市场对于新能源及环保板块投资价值的认可和政策利好,2014年其掌舵的汉能薄膜股价涨幅高达256%;2015年涨势更为凌厉,由年初的2.81港元/股上涨到3月5日的7.3港元/股,从而带动李河君的财富一路上扬,并以1655亿元的身家蝉联“新财富500富人榜”首富,他也是该榜推出以来第四位两次登顶首富的企业家。
很快,李河君就尝到了资本市场的变幻莫测。
5月20日上午10点15分,李河君正在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落成仪式上演讲,这是他豪情万丈的时刻——这座展示中心意在让全球更多的人关注汉能的产品。按照计划,汉能接下来还要在全国开设500家直营店,3000个加盟店。
到10点40分,传来因遭遇巨资抛售,香港上市的汉能薄膜股价已断崖式下跌46.95%的重磅消息,此时汉能的市值已蒸发了1443亿港元。随后,李河君神色大变,一言不发,带着几个手下迅速离开。
7月,香港证监会责令汉能薄膜发电有限公司停止股票交易。同时,汉能薄膜也被富时、恒指从多个指数剔除。
逆转,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其他光伏发电都错了”
水电行业起家的李河君,早在2002年就与云南省签下了6座水电站的协议。虽一度被国家发改委挡下,但不肯低头的他在高调状告发改委之后,还是拿下了6个项目中最大的金沙江水电站,并于2011年并网发电。
金沙江水电站每年可以为汉能带来数十亿元的收入,也给李河君带来了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的头衔。这个总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的水电项目,不仅成为了世界上民企投资建设的最大规模水电站,同时还浇灌着李河君的另一个梦想——太阳能薄膜发电。
汉能薄膜的崛起避开了光伏产业的寒冬。2012年后,国内光伏产业遭遇欧美“双反”,市场大幅萎缩,资金压力倍增。2013年,尚德重组、赛维破产,告别暴利后各大晶硅企业开始强调全产业链,自建下游电站,自我消化产能。李河君把水电的现金流和汉能的命运,全部押到了薄膜发电上。他认定了薄膜发电,“其他的光伏发电都错了”,期望以可移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概念,开创能源领域的新未来。
2012年到2014年,汉能先后并购了德国、美国四家拥有相关技术的公司。其中2013年底,汉能收购了美国公司MiaSol,它拥有光电转化效率最高的薄膜技术。2012年汉能的薄膜太阳能总产能已达到300万千瓦,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2014年,汉能薄膜发电不断与明星机构合作,包括宜家、特斯拉、阿斯顿·马丁、广汽等。李河君也不断地向地方官员和外界兜售其庞大的终极目标——产能1000万千瓦;在2015年初他又宣布要推出太阳能全动力汽车。类似的消息不断推出,汉能薄膜的股价也不断上涨。2015年初,李河君更是亲自预测股价:“今年股票会有更好的表现,股价4块不算什么,汉能面前是100块钱的空间。”
2014年,李河君以870亿元的身家首次登顶“2014《新财富》500富人榜”,成为近年来最大的一匹黑马。2015年,他又力压马云、王健林,蝉联该榜榜首。
“自产自用,捆绑政府”
在汉能薄膜遭遇狙击前,其“自产自用,捆绑政府”的商业模式就已遭遇质疑。
美国彭博社曾调查指出,汉能薄膜的股价上涨,主要是由李河君的积极增持实现的。自2015年1月以来,该股股价猛涨,李河君是它的最大买家。
2015年3月,汉能薄膜市值突破了3000亿港元,比其他的国内太阳能上市公司市值总和还要高,是美国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First Solar市值的7倍,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上市两年,其市值甚至超过了Twitter和特斯拉。当多晶硅企业成批倒下时,汉能却仍处于高位。
李河君并不满足。他曾在一个论坛上发表演讲表示:“汉能的事业才刚刚起步,汉能的梦想是像苹果、微软在美国一样,像三星在韩国一样,成为中国企业的象征。”
与此同时,从2010年以来,汉能薄膜发电的营收有148亿港元。且这些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母公司汉能,它的主要业务是向汉能出售生产设备——李河君在把产品卖给自己。此外,其在全国建设的9个生产基地,因为资金和产品消化能力的掣肘,多数项目进展缓慢,个别基地甚至处于停工状态。
产品自产自销,产能开工有限,市场容量尚未完全启动,无论是基本面还是技术面,汉能薄膜都没有支撑3000亿港元市值的能力。最终,资本市场给了李河君重重一击。
10月,他在汉能控股21周年的司庆上一改往日的高调自信:“这次事件对汉能和我本人的教训是深刻的,客观来说,汉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