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到:阳光汽修反向O2O
(2015-09-24 10:50:11)“驾到”想做的,正是把汽修这个消费者只能“雾里看花”的行业拉出来晒晒太阳,期望最终能给这个行业的经营模式、消费环节以及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带来一些重构和变化。
《浙商》杂志
“驾到”想做的,正是把汽修这个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只能“雾里看花”的行业拉出来晒晒太阳,期望最终能给这个行业的经营模式、消费环节以及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带来一些重构和变化。
重塑行业标准
2014年,汽车保有量超过1.3亿辆;预计2015年汽车后市场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在移动互联网催化下,车后服务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愈加明显。
与此并不相称的是,汽车后服务市场的行业阴霾并未得到改善:从业者素质较低、信息不对称、价格虚高、消费者沟通成本高……邬珉曾作为车主体验到汽修行业的水深和暴利,这也是当初他决定涉足这一行业的缘由。
邬珉告诉《浙商》记者,2012年底,他花了13万元入手一辆开了12万公里的二手宝马325。到2013年初,他发现车子在行驶中经常熄火,拉到一家知名的大型 4S店去,一次维修花了2000多元,毛病还是时常出现;再去,说是空气流量计、怠速马达和碳罐电磁阀这三个零件坏了,需要换新的,报价22000多元。
在老家时曾在机械行业做过4年的邬珉,凭直觉觉得这个价格水分很大。于是,他自己在淘宝网上淘来零件,再花1000块钱找了个路边修理店把零件换上,车子熄火的问题就解决了。一算下来,只花了四五千元。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巨大差距,只是多年来这个行业不规范、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一个小小缩影。
邬珉觉得,如果能让这个行业更透明公道,一样能站着把钱赚了。“当然,找路边店安装其实是存在风险的,所以我们创办了‘驾到’,在确保跟4S店同等维修品质的同时,价格可能只要4S店的60%左右。”在这个阶段,赚钱并不是邬珉的首要目标,邬珉最终想要做的是,在缺少标准的行业内做出自己的标准。
汽修行业的反向O2O
“我们不做O2O,我们做的是反向O2O。从底层做到顶层,底层是一条完整的应用产业链。从洗车到修车,用户的心理路径非常长,试想一下,通常情况下谁会在洗车店修车呢?”邬珉说,“我们认真做过测算,大概转化率只有3%,就是从洗车到非洗车的转化率,包括美容打蜡,还有保养,或者换个轮、补个胎之类。”
所以,在邬珉眼里,这个市场最终比拼的还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整合offline的苦功夫。
“我们能做的仅是将线下汽修服务做到极致,满足客户需求,因此目前我们有60%以上的客户会帮我们推荐新客户。”据邬珉介绍,“驾到”希望打造的是“阳光汽修第一品牌”,公开透明、保质省时是关键。
为此,邬珉一方面大幅提升修理环境,同时,将“驾到”的品牌文化定位于:说真话,用真品,问题如实描述,不小病大修。这个间接反映行业不良现象的口号,得到了占公司绝大多数90后员工的一致认同。
此外,邬珉致力于让“驾到”做到修理保养过程全透明,汽车在维修保养过程中,“驾到”全程录制视频,车主可以实时查看,并且这段视频也将通过微信在云端保存7天,以备车主查看,随着技术的突破,视频的保存期限将增加到30天。
保养进入免费时代
最近,“驾到”面向高端汽车品牌,推出“免费保养”活动,支持宝马、奥迪、保时捷、Jeep、捷豹等16个车型。
邬珉认为,汽车服务的最高壁垒是信任,“驾到”把免费保养做成入口,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培养客户信赖感。
目前,“驾到”对每台服务车辆都会进行全方位检测,出示图文并茂的“体检式检测报告”,客户可自行决定维修与否,也可以将报告拿去多方询价。细致入微的服务,让“驾到”现阶段的平均客单价就高达2000元左右。
目前,“驾到”在杭城已拥有三家分店,分别位于拱墅、滨江和城西。邬珉说,拿下杭州市场后,他将往北上广深开拓。
“从事汽修行业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因为关系到生命。”这是邬珉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管市场在哪,他自称对行业的敬畏之心始终不变。
“当‘驾到’沉淀更多忠实用户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向配件、二手车市场发展以及接入保险、违章、代驾等功能,向开辟车主轻社交等方向迈进。”按邬珉的计划,随着粉丝经济时代的到来,“驾到”未来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