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金融来得及改革吗?

(2015-08-12 09:42:31)
标签:

股票

  来源:《浙商》杂志 作者:陈率

  厚道资产、米牛网、658、铜掌柜、微贷网……数年以前,你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些名字。但今日,互联网金融以其简明易懂、门槛低、收益高等特点,形成了一波破空而来的创新浪潮,大踏步走进了很多人的视线。

  与此同时,学界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也在迅速跟进,甚至抢先一步。201549日,涵盖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计算机学院和数学系相关研究力量,针对行业生态,从不同角度聚焦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智库——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成立。

  拆门而入

  2013年10月“世界浙商大会金融创新论坛”上,马云“‘闯’字就是门里一匹马,最好把门拆掉,让马到草原上奔跑”一番话震动金融界——在各个领域“横冲直撞”多年的互联网巨鳄终于要来了。而事实上稍早前的6月,阿里启动的余额宝项目,就将货币基金旧酒装新瓶,让那些往常抱怨银行嫌贫爱富的“80%没有被服务的客户”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可以这么玩的金融理财产品。2013年也就此被视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

  “这是一个‘变’与‘合’的时代,尽管互联网和金融之间有那么多不一样,但求同存异。”中国光大集团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刘珺在浙大EMBA举办的“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大讲堂——中国金融新生态”上的主题演讲中用“改造旧世界,美丽新世界”这样的标题来概括他对于当下变局的看法。刘珺认为互联网和金融两者还是有共性的,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保持增值,增进信息的透明度”,这是融合的关键,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目的。

  “互联网金融其实已经跨越了传统金融的‘光谱’系列,它是全光谱的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浙江大学兼职教授赵昌文在“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大讲堂系列二——中国金融改革与互联网金融监管”上如此总结。

  创业者需要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互联网的前景,但这是一片未知的领域,谁都未曾走过,因此在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大讲堂上,听众们将实践中困扰的问题一个又一个抛给台上的大咖们,期待获得他们的指点。

  秋实财富董事长张秋林在传统银行从业21年,去年12月份从中信银行总行辞职出来,她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将高端财富管理搬到线上去,战略选择是广谱的好还是聚焦的好?

  台湾永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战略官张晋源倾向于后者:“私人银行要的是尊贵感和隐秘性,是人跟人的沟通,它不是普惠金融,所以互联网对它来说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中国银行原执行董事、副行长王永利则认为,即便是高端财富管理,如果把信息挂到网上去,传播到目标客户群会比线下要快得多:“比如P2P或者众筹,也需要一个领投人,而互联网能迅速地让很多人跟上来。因此利用互联网一定是取决于你自身,看你的驾驭能力有多大。”

  乘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近几年P2P创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到如今全国已有2000多家。一位来自宁波P2P行业的基层从业者困惑于在这样的红海中如何能做出差异化。

  刘珺给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借鉴对冲基金的先进机制建立信用体系,“对冲基金的核心投资人会先放许多资金在里面,告诉你如果要亏钱我跟你一起亏,这就是最好的宣传,将你对市场的承诺有效地嵌入进去。”他继续分析,“求异的发展要对资金和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因此你得有专业的水平、你的判断不能基于表面现象。”“一定不要急功近利”是刘珺给他的劝告。

  大讲堂上,还有一位年轻的85后创业者举手提问:“互联网金融将给我们这样的创业者带来什么,风险又是什么?”

  “现在的创业者不可能摆脱互联网而生存,而互联网的基因就是变,人的需求是变的,你得跟得上这种变化,所以变是永恒的。”刘珺的回答近乎哲学,“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需要互联网?是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快乐,那么你快乐了吗?第三个问题是你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别在路途中跑得太快了却忘了为什么出发。有一份初心,才是最重要的。”  

  监管需要谦虚与创新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不仅仅是市场的供需两方,在这之外,还有一只隐形的大手正思考着对这一新生事物该如何出招——这就是政府的监管。

  “在美国,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新的机构进行专门的立法,而是纳入到现有的业务框架之内来监管;在欧盟,互联网上的支付服务,其资质要被严格审核和限制。这些都是可参考借鉴的国际经验。”在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大讲堂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表示,还有一个国际经验是,监管者一定要非常注重对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清晰的了解。“你监管一个东西,就要去研究它的商业模式。”

  廖岷建议,监管部门要聚焦两大问题:一是系统性风险问题;二是消费者保护问题。原则性的东西不能违反;要加强监管者和企业的互动;第三,要有原则监管+互动+负面清单,明确哪些底线不能碰,但同时也不能用一个负面案例就把整个模式否定了。作为监管层需要有谦虚、创新的开明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