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通:“一云二网”玩转智能工厂
(2015-07-13 14:58:15)文 │ 资深记者 牛金霞
“我的梦想是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有一天能够彻底改变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让大家知道中国产品不比国外的差。”浙江力太科技董事长李善通说。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出,大数据、物联网等概念一起将智能制造推到了最大的风口。李善通称,智能工厂的市场在2014年就爆发了。作为国内最大的工厂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力太科技2014年的订单增长了4倍,而今年则至少是去年的5倍。
经过9年时间的摸索和积累,李善通在工厂物联网领域已经完成物联网所需要的各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2011年起陆续拥有了80多家进行智能工厂改造项目的客户,其中有60多家是上市公司,仅在杭州就有春风动力、万向精工、养生堂药业、南方泵业等10家企业,而锦江集团、农夫山泉、钱江制冷、西子航空、新安化工等20多家企业也正在跟力太科技洽谈合作。
“打败”德国工业4.0
有很多人预测到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但行动的人寥寥无几,像李善通这样,早在2006年就以全部的身心执着于智能制造的更是少数。
2004年,李善通下海创业,在杭州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专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管理方案。咨询公司业绩不错,但李善通并不满足,并萌生了用技术改善中国传统制造行业的念头。两年之后,他毅然砍掉了咨询公司,把所有精力、资金投入到可复制性产品的研发,力太科技由此诞生。
力太科技自主研发了一整套工厂物联网制造系统,可以通过安装在生产设备上的传感器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将信息化从办公室延伸进车间,从而打造一个数字化的智能工厂。历经多年调研和实验,直到该系统2007年以MIOT这个名字面世时,李善通发现仍无法达到应用的需求。
“回炉重造!第二年就应该可以投入使用了。”乐观的李善通当时手中还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研发。之后的每一年,李善通都觉得系统在“第二年”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个魔咒却持续了三年。到2010年,李善通已经从银行贷款300多万元,向朋友借了400多万元,手中已经没有任何可抵押物——在这之前的4年间,李善通已经陆陆续续把手上的多处房产抵押出去,包括在杭州的两处办公室。
一度在失败和绝望中艰难前行,但李善通没有放弃。2010年,已经42岁的李善通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准备了多年的事业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果就这么放弃,以后很难有重启这个系统的机会。终于,2010年曙光在李善通得到华睿投资的投资后,一点一点地照射了进来。2011年,继续完善的系统终于推向市场,李善通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和回报。
“2011年,上汽集团的发动机供应商皮尔博格公司拟对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最后的竞争在我们与一家德国公司之间展开,就是每个团队分配一个工厂,看谁建的好。结果我们只用9天时间就将一个智能工厂建了起来,而德国人在一个月时间里连方案都还没有出来。” 李善通的这一仗可谓完美。
“一云二网”精确制造
李善通认为,智能制造作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主要包括自动化、信息化、工厂物联网和私有云平台四大部分,其中工厂物联网是连接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网络,直接决定着智能制造功能是否能得到正常发挥以及产生的大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智能工厂到底有什么优点?李善通的回答是,“快”、“准”,物联网带来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错误损失;“智”,工厂自己会思考,带来的改变主要就是生产制造与设计相结合,整个制造体系可以根据产品的差异、生产中的变化及时调整,具备“机器自组织”能力,实现个性化和规模化的有机统一。
此外,通过建立智能工厂的“指挥中心”,管理者任何时候都可以对整个工厂所有生产状况实时监控,一旦任何地方有数据异常,就可以第一时间提前预警并处理,从而基本可实现“零故障”、“零错误”。
李善通介绍,接下来力太科技的重心将放在用“一云二网”杀入物联网智能分析领域。所谓“一云”是指“制造云”,它是海量数据挖掘应用的前提,用于处理各类实时的视频监控和生产数据,为预测报警和关联分析等智能化功能发挥创造条件。“二网”指的是物联网和视频网,物联网主要用于实现生产指令的直接下发和现场数据实时上传,打通各部门和生产现场之间的实时联系和数据共享;视频网则是实时监控识别运行和操作流程,对生产操作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和主动预警。也就是在智能工厂实现人、机器和流程连接并建立互联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对平台上实时产生的大量工业数据进行分析,从分析中获得更多用于指导及优化生产和管理的洞察力乃至新的商业价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