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能可穿戴:资本进击呼唤“杀手级”服务

(2015-01-19 14:45:36)
标签:

财经

《浙商》杂志 沈晓琳

一群闻风而来的风险投资和相当规模数量的科技信徒,终把智能可穿戴捧成2014年以来最朝阳的产业。

谷歌智能眼镜为大众勾勒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第一印象,但其昂贵的售价让消费者一度对它“可望而不可及”。直到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陆续加入,小米、奇虎360等国内互联网公司先后祭出亲民价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带动一群闻风而来的风险投资和相当规模数量的科技信徒,终把智能可穿戴捧成2014年以来最朝阳的产业。

创投入场布局

对于目前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资本先行蛰伏的意图和迹象非常明显,其挺进产业方式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公众资本路线,通过公开交易市场支持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研发与创新,例如光韵达(300227)、共达电声(002655)等上市公司在2014年5月期间的市盈率高达200多倍。

另一条是VC创投路线,对投身可穿戴终端产品研发的团队进行支持。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可穿戴设备的投资从种子到B轮都有,产品集中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领域集中在运动、健康、医疗等,时间多发生于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

汉鼎宇佑集团董事长王麒诚对可穿戴设备非常关注。他表示,相比2013年前国内创投的踟蹰不前,2014年以来均加大了对可穿戴项目的研究和投资力度。原因在于,国内智能可穿戴从初期的“Copy2China(将国外产品复制到国内)”,已经进化到自主创新阶段,“投资还是要看项目平台根基如何,有多少是自己原创的”。

王麒诚认为,行业一旦过了复制概念、讲故事的时期,才会沉淀出解决实际问题、并符合本土用户习惯的项目,产品也才有了真正的市场空间。“可穿戴设备有些垂直领域看着入口较小,但是进去之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比如,国内对母婴市场的需求;专业运动领域的数据模型,加上算法之后就很有价值。”

浙江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旭光曾经首创具有本土意义的智能可穿戴项目——杭州市民卡。他表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与集公共服务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市民卡有逻辑相通之处,即都通过调动资源,协同为用户服务,从而实现“关联便捷”。“智能可穿戴的介质形态会改变,开始是芯片卡,后来是手机,到现在的手表、手环等,它们受到用户追捧,是因为符合人性对便捷的需求。”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超过1900万部,预计到2015年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在这一敞开大口的行业风头上,企业该如何选位才能乘风而起呢?

浙江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认为智能可穿戴在医疗、通讯、物流等领域大有可为,原因在于,这些行业有大量位移活动,需要监控、记录数据,从而掌握货品信息和行业动态。“可穿戴设备作为信息采集终端,正从专业传感器向商业应用领域普及。”

医学类可穿戴设备是尤为成熟的应用分支。“病患用户需求清晰,可利用的数据多,可发掘的价值也就多。”宗佩民说。

年代产业资本创始人王川表示,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远程医疗、慢性病监控、医疗大数据管理成为可能。宗佩民也认为,可穿戴设备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利用系统,有机会为薄弱的基层医疗体系提供有益补充。

在云电商基金、聚焦资本合伙人九宗看来,可穿戴设备产业现在所缺少的,是像当初iPhone证明智能手机那样的一件可以证明自己成功的杀手级产品。“行业还没有形成一家独大,也就意味着谁都可以进入,关键要做得与别人不同。”九宗认为创业团队要抛弃面面俱到的开发思维,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才有利于探索商业模式。

盈开资本投资总监周响东表示,从行业现阶段的运营模式来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与智能手机相似,即通过销售设备本身来获取收入。“但在大众市场尚未启动、用户规模不足的现阶段,通过卖设备来盈利是较为困难的。”周响东说,“未来,可穿戴设备提供何种服务才是关键。”

与其挖矿不如卖铁锹

摩尔定律是IT业久经验证的一个产业规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于是,随着科技产品的技术更新,规模生产后成本急剧降低,促使这个市场进入一个繁荣时期。

在《浙商》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数位创投人士都看好可穿戴设备会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但在它成为大众电子消费品之前,零部件标准化必须先行。例如,小米公司想做一个新的品牌手机,它可以顺利找到上游屏幕供应商、处理器供应商,从而“组合”出一个新型手机。

可以预见,随着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延伸、细分,产业链也将会更细分、更有针对性。张旭光对此表示,创业团队如果为可穿戴设备做配套应用,比如针对智能手表的专属芯片、针对智能眼镜的传感器等,也不失为进入可穿戴设备产业风口的途径。

与张旭光一样,年代产业资本创始人王川也看好可穿戴设备领域硬件支持的广阔空间,“已经看到一些生产芯片、传感器、电池的厂商由过去的概念性关注,转变成实际行动了,比如推出可穿戴设备的专用方案或产品。”

“可穿戴设备小巧、轻薄的特点必然会对电池的续航能力,CPU、无线传输芯片的功耗提出更苛刻的要求。”王川补充表示,在可穿戴设备硬件产业里成功的,一定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硬件、改造用户体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