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里帮你找到大数据场景

(2015-01-06 14:19:43)
标签:

财经

传统企业做数据肯定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推动信息化、数据化的魄力要大到“不干数据就走人”的程度!

海量的交易之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阿里云等平台沉淀了大量商品、交易数据。可以说阿里巴巴是国内最有条件展开大数据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而大数据业务又将为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决策提供依据。

但对于传统企业、中小企业来说,它们应该如何利用大数据?为此我们采访了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巴巴集团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

利用好身边的大数据

《浙商》:如何去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有数据化的基础?

车品觉:一家企业能否用数据来还原、复盘过去一个月的经营活动,可以作为企业是否拥有数据化的判断依据。没有复盘、还原的能力,就没有预判的能力。

对未来的预判,和还原是不一样的,其难度比还原更高。还原只需要收集过去的数据,但预判未来,就需要加入大量的变量。阿里巴巴面试数据分析师,有时会问对于未来的判断,例如5年后中国网民的数量。

《浙商》:企业如何应用大数据改善自身的业务?

车品觉: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大数据,这些大数据往往是已经存在的,只是没有被利用起来而已。对企业而言,有很多东西都是蛮简单的,只是思考模式没有转换过来。

高德地图怎么能够告诉你前面2000米是堵车的?因为所有人都在用高德地图,都在分享自己的地理位置,通过这些位置的动态数据,高德地图就知道某个路段的大概通行速度。

这些数据对很多公司非常有帮助,今天我要运货,应该开哪一条路能够节省半小时的时间。这就是大数据的应用,这就是数据的价值,大数据不是科技公司才能利用的。大数据是跟传统企业有关系的,有一些公开的大数据是可以影响到企业决策的。

数据应用的难度在于,有没有去理解数据。现在有很多信息、很多数据,时刻在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我在自己写的书《决战大数据》里有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我们思考如何使用大数据的时候,假设数据是可以获取的话,可以试想的是什么样的数据是企业营运中梦寐以求的?

比如电影发行公司,很难知道一部电影应该在不同城市的上映时间多长、排片场次多少,才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因为它无法对每个城市的观众群体有了解。但我们可以从其他地方寻找可利用的大数据。优酷、土豆的片花的观看次数、地域分布数据,都可以成为决定电影上映时间、场次安排的决策依据。

由此可见,数据无处不在,只是决策者缺乏利用数据的思考方式,所以没有利用好数据。

《浙商》:在数据的选择上,企业也面临着许多的困惑?

车品觉:大数据的选择问题,在于数据噪音很多。数据也受到外界的干扰,这个称之为数据噪音。例如我们看见流量在增长,看上去以为是自然增长,但实际上是“爬虫”(一种自动获取网页内容的程序)所导致,而非真实流量。在分析这部分数据的时候就需要清洗爬虫带来的数据。

有的人只会观察数据的表象,不知道如何还原数据。如何把数据变得相对稳定、可信,对任何一个数据分析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更何况不了解数据的人。

拒绝“烟囱式”数据

《浙商》:阿里巴巴有很多部门,每天都在产生许多大数据。其他企业也是如此,产生数据的部门非常多。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比较有利于数据的利用?

车品觉:我对企业数据化,以及大数据收集上有个建议:千万不要树立“烟囱式”的数据,就是那些之间互不打通、相互独立,被人为分割了的数据。数据隔阂越多,大数据应用越难。数据不互通,利用数据的可能性就非常低。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数据隔阂。有个企业既有线上业务也有线下业务,线下业务的负责人向线上负责人要数据,后者说:数据是我的,是我用了上亿元促销费用得来的,凭什么给你?

这种“数据是我的”思维造成了数据的隔阂。所有部门都要认识到,数据是大家的,千万要做到数据共享,不能有数据隔阂。

有隔阂的数据,积累时间越长,将来打通数据的成本越大。美国一家零售企业,他们高层和我交流时,说自己公司里什么样的数据库品牌都有,但凡能说得出口的数据库品牌,他们都在用。但要整合,要花多少力量和口水?十几年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里,整合难度简直是不可想象。

《浙商》:浙江有许多中小企业、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车品觉: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是资源有限,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供试错,试错空间也很小。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收集关键信息,而不是收集所有数据。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比较小的场景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这个场景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本身有足够的数据回流,二是这些回流的数据能够改善企业的运营决策。

有一家日本料理菜馆,每个餐桌上方都安装了摄像头。顾客从坐下到点菜,点了什么菜、菜品上菜到吃完的就餐时间都可以录得。这家店的东西都从日本北海道运过来的,采购量在24小时前确定,这需要预判的能力。通过摄像头收集的数据,可以知道今天什么菜品卖得好、受欢迎。采购主管看着每天的菜品回流数据,足够用于第二天的决策依据。

就这家日本料理餐馆而言,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他们最关键的决策依据,数据可以优先收集。

《浙商》:传统的大企业做大数据应用,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

车品觉:传统企业做数据肯定是一把手工程。所谓传统,就是有很多固化的东西在里面,要把固化的东西打破了,才可以信息化、数据化。一把手推动信息化、数据化的魄力要大到“不干数据就走人”的程度!

大企业和小企业不一样,有着较多的资源、信息。有硬件、有很好的计算能力,但没有人才,也是难点。既有商业能力,又有数据能力,知道数据怎么应用于商业的人很难找。应用好大数据,还要看数据产品团队的建设。

未来的企业都是数据公司

《浙商》:大数据时代下,制造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车品觉:生产企业最痛的点,是“我知道谁帮我卖,但不知道谁在买”。到了零售业这个问题变为:我知道谁在买,但不知道他们怎么用,出了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这是因为旧有的模式,数据无法跟踪到门店之外,造成了生产和使用是脱节的。

但在大数据时代,生产企业是可以利用社会化数据甚至传感器跟踪到用户的使用方式的。产品出现了什么问题,生产企业甚至能够比用户更早了解到问题所在,并提供解决方案。

《浙商》:在大数据时代,未来企业的发展模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车品觉:当获取数据变得越来越容易的时候,企业就会发现,不用数据做决策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未来的每家企业都会成为数据企业,每个产品都会成为数据产品。因为里面的决策点都依赖于数据,数据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通用电气CEO杰夫·伊梅尔特曾说:如果昨晚你睡觉时,GE还是一家工业公司,那么今天醒来就会变成一家软件和数据分析公司。

作为传统工业的代表,通用电气都想通了,和人家说,我已经拥有千万级的数据点,传统企业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