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环保核查制度被取消。政府停止受理及开展上市环保核查,全部交由市场主体负责。企业将如何适应这种转变?
评论人 李先文
浙商创投合伙人
环保核查,在过去是环保部门在企业上市前例行完成的工作,真正实施却是由地方政府来落实的,这中间由于主体责任不清、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核查周期较长等因素,除了给拟上市企业增加成本,还滋生了大量寻租或造假空间。
上市企业出现问题,证监会首当其冲被问责——它毕竟是最终审核方,环评工作即便与它没有关联,环评结果也是它公布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取消上市环保核查有助于证监会“释放”集中于己一人身上的监管压力。
应该把“取消环保核查”理解为证监会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环节。证监会的各种审批事项,未来一定会陆续取消或放松,以后甚至连上市过会都不需要,直接实行注册上市,这才是市场化的终极模式。
投资者“买者自负”的理念也再次被提出。取消环保核查意味着,证监会明确自己不会替市场做价值判断,并且鼓励投资者应该在市场历练中慢慢成熟。
对于企业来说,取消环保核查是真正放松了呢,还是管得更严了?我认为,强制的行政规定取消后,环保核查的需求仍然存在。
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资本市场的上市环保核查由市场主体负责,券商和投资方会要求上市企业披露相关信息,从而判断企业有关环保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
行政力量的缺位将会由第三方环保核查机构来弥补。那些原本因为政府或垄断机构造成的畸形第三方服务模式,现在得以解放,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市场化主体参与到上市环评领域的竞争。(本刊记者沈晓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