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善通:改变制造业的人

(2013-09-06 11:17:34)
标签:

杂谈

《浙商》记者 傅永恒

他是一个孤独的研发者,十余年默默地投入到自主研发MIOT技术中,这一技术正引发制造业企业的革命。

参观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太科技”)在杭州天堂软件园的办公室时,你会发现工作人员并不多。李善通没参过军,走路却颇有军人的气质。当他看到《浙商》记者眼中的疑惑时,便解释道:“这边的员工主要从事销售和工程实施,在办公室看不到员工,说明他们去客户那边工作了。我们3位员工共用一张办公桌。”

力太科技是李善通第二次创业的产物,自主研发的MIOT(物联制造系统的简称,通过安装在生产设备上的数据终端的方式实现生产设备联网,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括工人、物料、生产进度、设备状态、工艺参数、产品质量数据等,将信息化从生产调度的办公室延伸进生产过程的车间,打造数字化车间)历经15年的调研、研发才推向市场,“它能够实时监测、管控生产车间的机器、物料、员工、水电气等所有生产元素,把管理的信息化延伸到车间,实现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李善通在展示厅为记者介绍演示MIOT,从言谈中能感受他的专注精神。他还介绍,到客户工厂下车后的第一件事便去看车间,曾与客户公司的多名高层,带病讲解、讨论5小时不休息。

李善通的专注已不是常人所能理解,为了集中精力发展MIOT,他可以砍掉盈利的咨询公司,不惜把68平方米的自住老房子之外的所有房产都抵押出去,甚至向朋友借款。

这份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力太科技在2012年至2013年两年间屡屡创下佳绩,MIOT受到了诸多制造业企业的欢迎,不到一年的时间签下了20多家上市公司客户。

发现中国制造的软肋

李善通创业之前在一家中外合资的质量认证公司工作,见过制造业内太多的困难,也接触了不少国外企业,“他们并不认同国人的制造理念和方法,即便他们必须依靠中国制造业给他们提供产品。”

认识到这点后,不服输的性格开始驱动李善通去寻找能够解决国内制造业效率低下、质量参差不齐的方法。

首先,计件工资解决了工人劳动积极性的问题,使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弥补了制造业管理资源的不足,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工人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多产出,会导致一些生产问题发生,如私自改变工艺,使生产节奏加快,导致质量隐患产生;在计划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还要继续生产导致产品积压,而需紧急交付的产品往往生产不出来耽误交付时间;虚报产量,少报不合格品,导致统计失准,往往到装配时才发现,需要紧急追加投料生产,打乱生产秩序等。其次,生产部门与生产支持部门的协作差,很少开展同步工程,大家各自为政,主次颠倒,生产支持部门的职能本来是支持和配合生产开展的,经常是反过来,变成了生产部门要求生产支持部门解决问题,如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缺料要工人自己去催拿,设备故障要求机修工去修理等,这方面的原因使生产效率降低20%以上。再次,简单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没有好好用,而追求高深难的质量管理工具,质量中的首巡检是非常有效的保证产品一致性、提高合格率的重要质量管理手段。通过物联网监控,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首巡检该检未检的占到了50%以上,更严重的是认识上的错误,把首巡检当成产品检验的手段(注:首检的目的是检查作业设定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巡检是检查生产过程有没有偏离),而使产品不良率居高不下,产品一致性差。如何既发挥计件工资的好处,克服其弊端,让生产部门与生产支持部门开展良好的合作,改变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方法,因地制宜的开发出一套适合国内文化和环境的操作方法?这是李善通一直在探索的。

2004年,李善通下海创业,在杭州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专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管理方案。咨询公司业绩不错,但李善通并不满足,咨询行业帮企业解决的是个案,无法规模化,也不具备可复制性,“做一辈子咨询,能服务几家企业?”李善通时常问自己,“咨询除了不具备可复制性外,效果未知也是一大难题,方案是否有效取决于执行,执行则取决于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形成文化要若干年,何况员工文化水平总体较低的制造业。李善通认识到靠熏陶养成执行力文化耗时太长,且不现实。

“用技术怎么样?管理的薄弱用新技术弥补!用技术促使车间各个环节上的员工到位地执行各自的工作!”李善通已不记得脑海里什么时候冒出了这个想法,但当初的那股冲动仍能在心中激荡,“几乎是狂喜!”

两年之后,一边经营咨询公司,一边坚持调研制造业的李善通觉得精力不够,面临“二选一”的难题时,他毅然砍掉了咨询公司,把所有精力、资金投入到可复制性产品的研发,力太科技由此诞生,并在创办的次年推出MIOT的第一个版本。那时这个系统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名字。

在失败与绝望中前行

“在生产设备上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应该是件容易的事情。”小范围实验时,李善通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直到2007年MIOT这个名字面世时,李善通发现这个系统尚无法达到应用的需求。

“回炉重造!第二年就应该可以投入使用了。”乐观的李善通当时手中还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研发。之后的每一年,李善通都觉得系统在“第二年”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个魔咒却持续了三年。2010年,李善通已经从银行贷款300多万元,向朋友借了400多万元,手中已经没有任何抵押物,除了老家一处为妻儿生活而没有抵押出去的68平方米的住房。

在这之前的4年间,李善通已经陆陆续续把手上的多处房产抵押出去,包括在杭州的两处办公室。在抵押第一处房产时,李善通的夫人并不同意,还劝导他放弃这个系统,去公司当个职业经理人。

“你去哪个公司都可以拿百万年薪。”这是李善通夫人劝阻时的说辞。

“如果我现在放弃这份事业,回去当职业经理人,对任何公司、工作都会提不起兴趣。”李善通如此拒绝了夫人的提议。

随后李善通开始了不断抵押房产的创业生活。

“现金用完还不成功,我就不做了。”

“给我一套房子做抵押,用光就不做了!”

李善通一次次地加码,其夫人终究拗不过他,最后要求必须保留那套68平方米、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这是生活的保障,不能没有家。”

“第一次向朋友借款,妻子是知道的。后面几次借钱,都不敢讲。”可以抵押的资产中,包括在杭州置办的两处办公室全部用于银行贷款后,李善通不得不向朋友借款支撑研发。“我的内心很痛苦,还在坚持做咨询的同行有的身家已千万,而自己转行之后却不断借款。”

2010年,已经42岁的李善通决定坚持下去,“准备了10多年的事业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果就这么放弃,以后很难有重启这个系统的机会了。”不服输的性格、改变制造业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李善通走下去。

人如其名,李善通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他的确善于变通。2010年底就开始实施融资计划。先后谈了30多家投资机构,力太科技选中了浙江华睿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方。在投资资金的支持下,力太科技得以迅速完善MIOT,将其推向市场,并得到了客户的认同。

一年之内有22家上市公司装备了MIOT,2013年销售额预计突破1亿元,可谓是对力太科技和MIOT最大的肯定。

得到企业认可的同时,MIOT也得到了制造业专家的肯定和褒奖,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物联网专家邬贺铨为首的专家组在评定MIOT后,认为“MIOT的技术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具备很高的应用推广价值,可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初期令人不爽的MIOT有怎样的价值

MIOT的第一大功能是使工厂透明化,任何人的绩效都暴露于阳光下,这不免使有些工作绩效低下和浑水摸鱼的人难堪,工人从无控制的生产到在物联网自动控制下的生产过程中也会有抵触情绪。以前工人可以生产几个计划外的产品;或者在夜班时为了休息违规操作,私自加快生产设备的运转频率。前者造成原料的浪费和生产、仓储成本的增加,后者则加快了设备的损耗,也容易产生质量问题。MIOT能够锁定设备的加工产品数量、设备的运转频率。一旦目标完成,便可锁住机器,直到工人开启下一个目标;设备的运转频率超出一定范围,设备也会被锁住,防止设备产生不必要的损耗和产品质量问题。

有些工人对这种监管方法不满,想出各种招数,比如拿铁块挡住MIOT数据终端的信号,拔掉数据传输线等。力太科技一次次改善系统,甚至做到了拔掉数据传输线,生产设备立刻被锁住的地步。

李善通如此描述MIOT的人群,“影响现有的模式,短期内有员工不喜欢MIOT是正常的。但从长期来看,MIOT能够提升效率,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设备不容易发生故障,即使发生故障了也能得到快速支持,工人的收益会有提高。”其中一个客户使用MIOT半年后,工人8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从4.3小时增加到6小时,计件工资收入增加了20%,MIOT让工人很爽了!

MIOT让设备科很不爽!

系统安装之后,时刻监控生产设备,设备的生产效率、负荷、损耗等数据一览无余;没装备MIOT之前,设备情况一般不透明。以前的信息化产品只能全局应用——要装就整个公司都得装。MIOT则能先装备一个车间进行试用,之后再逐步复制到各车间。生产设备停机的原因很多,比如设备故障、缺料、产品质量出现异常等。设备一旦出现停机问题,需要人工逐层向上汇报,这期间浪费了大量时间。“送料制的效率比领料制高20%”,这是力太科技经过研究得出的数据,但物料仓库往往不知道各个生产车间、生产设备上还有多少物料。MIOT能够在物料用完之前,通过短信提醒仓库提前将物料送至需要物料的生产设备前,节省大量的时间。

MIOT能够在故障出现第一时间内,通过短信把故障的设备信息发到维修工;如果维修工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出及时回应,迟迟不出现,还会在设定时间后给上级主管发短信。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一般是2个月)之后,设备科发现故障的概率降低了,修理的工作量减少了 ,工作也变得轻松了,怎么回事?原来是工人在物联网监视下按规范进行操作,设备超负荷运转的现象消除了;按规定进行保养,设备的故障率低了。MIOT让设备科爽了!

期待对手的出现

李善通在研发MOIT、经营力太科技的几年中,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了三种不同情节,也是对客户、员工、竞争对手的三种态度,分别是喜欢生产部门、帮助员工成长、期待对手出现。

ERP系统实现了企业总体上的信息化,但延伸不到生产过程——这是李善通对ERP系统的评价。“ERP只管计划和结果,不负责执行。ERP只能实现对生产物料的管理,无法管理工人和生产设备。”然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对设备进行大量的改造,机器成本增加;随着工人工资的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这两者在生产车间越来越重要,但ERP系统却一直未能加入对设备、工人的使用过程和效率进行管理,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在过去经济爆发式增长时代,企业工人工资、设备比较便宜,物料是重要的生产资源,是成本的最主要构成,因此以物料作为主要管理对象的ERP盛行!同时用计件工资的方式来管理生产工人,造成了极度的混乱,比如会因为工人的偷懒产生应急生产,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这会破坏产品质量、积压物料。“虽然ERP能够管理计划和结果,对决策者掌握经营情况非常有帮助;但ERP不管执行,对改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没有帮助。”这是李善通决定研发另一个系统,改善ERP系统的重要原因。

李善通喜欢和客户的生产部门对接,而不是客户的IT部门。虽然IT部门担负了企业信息化的诸多工作,“但只有生产部门才能提出具体的需求!”李善通每次去客户公司考察,都要求直接与对方的总经理或者生产副总,甚至是车间主任进行交流,而不是IT部门。李善通对生产部门的喜爱还体现在他每次到客户公司总是要先去车间看看,“看车间不是闲逛,而是看哪些环节产生了浪费,浪费了多少,还要找出原因。这些都只能在走访车间的时候看出来,与对方客户洽谈时也才有说服力。”

在与《浙商》杂志记者交流的时候,有员工打电话来请教问题。作为企业掌舵人的李善通一一指出问题所在,然后做出解答,“模板是在长时间实践后经过总结设计出来的,按照模板去做,事半功倍!”与此管理理念类似,MIOT对生产工人、设备维护员等生产相关的员工设计了一整套快速响应机制,“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够快速响应,解决问题。”

李善通为了更好地向客户解释MIOT,对销售队伍进行了改造,放弃了那些销售出身的员工,专门招聘在生产线上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人来做销售工作,“MIOT专业性很强,只有在生产线锻炼过的人才懂它。”李善通为了留住人才,拿出了15%的股份作为员工奖励,“已经有8%的股份分给了老员工,剩下的7%用来招揽新的人才。”

对于竞争对手,李善通很是期待。“目前为止,还只有力太科技在发展MIOT。竞争对手虽然会抢走力太科技的一块蛋糕,但也可以让蛋糕变得更大。中国制造业需要更多相同目标的人一起努力才能产生质变,力太科技愿成为变革者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