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叶钢:西部奇遇记
(2013-05-07 10:52:30)
					
											标签:
																				
                            杂谈 | 
					
  世界浙商网 
《浙商》记者 胡忻
关键词 沈叶钢 西部 招商引资
 
在西部广袤的大地上,来自杭州的沈叶钢找到了属于他的天地,他站在新疆这一资源富矿世界,演绎着一部淘金西部的大片。
2008年的夏日,沿着帕米尔山脉,沈叶钢随工程师一行驱车向东行驶,赶赴路途艰辛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一路上,他放眼望去皆是林立的山峰和叠嶂的云层。寸草不生的地上,一望无际尽是沙石。车在沙石中颠簸前进,车轮驶过尘土飞扬。虽然只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沈叶钢还是被颠得肠胃不舒服。
然而,身体的疲惫和心里的喜悦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虽然有点不适,但他的内心是雀跃的。不久前,工程师经过反复验证,确认了在克州发现的这个新的锰矿矿产,矿的品位达到很高水平,在国内都非常罕见。他意识到,这一回他是真的淘到“金矿”了。
终于到达目的地,他迫不及待地跳下车。看到山上隐隐露出的黑色晶体,心就像被召唤了一样走上前去,他蹲下来用手掸开尘土,轻轻地触摸着矿石,感觉连呼吸都要停止了。
“站在山上,看着脚底成片的矿石,内心升起一股冲动,热血沸腾呐。”沈叶钢回忆当初遇到“宝藏”时的情景不由感叹道。
淘金之路,风险和机遇总是并存的。在历经艰险后,他终于成功实现了淘金梦。
在外人看来,在这个行业投资需要很大的运气,但如果没有他在创业初期的勇气、远见和坚持,他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从杭州萧山一个服装老板到新疆矿王的转身。
如今,他创立的阿图仕中大矿业有限公司已经先后在南疆喀什、克州等地发现了40多个金属矿。但凡在南疆做矿产的,大多数都会对“沈叶钢”的名字有所耳闻。
从制造到能源
2008年以前,沈叶钢一直在杭州萧山从事服装生意。在这之前,他曾经是宁波杉杉集团推行特许经营模式之后第一家特许加盟商,之后因业绩出色进入杉杉集团,在宁波打理从面料到销售环节的服装生意。2004年,他回到萧山打算自己单干一番,不料生意刚刚有点起色,就遇到了金融危机。
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下滑,渠道库存压力加剧,行业毛利率显著下滑。沈叶钢琢磨着,服装生意再怎么做也就一两亿元的规模,他想做更大的事业。
这时,一位在新疆做煤矿生意的朋友建议他到新疆去投资金矿。如此大的转身,沈叶钢心里没有底,但手头上刚好有点资金。他琢磨着,与其投到服装行业里继续亏损,倒不如放手一搏。
翻开中国地图册,他把手指停留在了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边界上。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新疆素来以矿产资源丰富闻名。他知道在这片未知而又陌生的土地上,有无数做着发财梦的淘金者。他的内心尽管有些顾虑,但却感到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吸引他走向新疆。
在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淘金记》里,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北部的阿拉斯加掀起了一股淘金热,数以万计的人在金矿的巨大诱惑下,冒着饥寒交迫的危险,走进了那片陌生的土地。
沈叶钢就像影片中的查理和吉姆一样,走进了南疆那片人迹罕至的地方。等待他的除了黄澄澄的金矿,还有那里荒凉、闭塞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与运气赛跑
2008年初,沈叶钢初遇新疆。刚到乌鲁木齐,他便发现当地随处可见矿区转让的信息,陌生的市场让他对当地的投资情况产生了戒备。经人介绍后,他谨慎地买下了南疆克州的一个金矿。
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分南疆和北疆,北疆较富饶,多草原绿洲。而南疆多沙漠、戈壁,相对闭塞。五年前,那里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当地居民过着原始而又落后的生活。没有旅馆、没有商店,更别提银行,甚至连条像样的进山路都没有。沈叶钢只好跟着随行的工程师骑马进山。那也是他人生第一次骑马,一骑就是十三个小时。晚上,条件好的时候睡在当地居民家,条件不好的时候只能在牛棚或羊棚里将就一晚。有的时候睡在野外,半夜依稀能听到狼群的嚎叫声。
历经五天五夜探险般的日子后,他终于到达了矿区。
当时还是门外汉的他,没有看到想象中满眼亮闪闪的金矿,只有沙石覆盖下若隐若现的黄矿石。但他仍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走到山坡上,俯瞰着这片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土地,久久不能平静。
然而,掘金之路并非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化验员告诉他这个金矿的品位并不高,不具备多大的投资价值。
正在受挫之际,一位甘肃的专业探矿人在取样的矿石中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物质,化验结果让他们都惊呆了,原来这种黑色的物质就是锰矿。据了解,锰矿是重要的矿物原料,主要应用于钢铁工业,而我国绝大多数锰矿属于贫矿,需要通过从澳大利亚等地进口高品位的锰矿。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在这片金矿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品位很高的锰矿。沈叶钢马上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金矿”。
虽然带着些许运气的成分,但他坚定了这样的信念,要成功就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找矿就要在这种地方才容易发现好东西”,他振振有词地说道。
浙商敢为人先的禀赋让他嗅到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潜在的投资价值。
唯勇敢者前进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成千上万的人从世界各个角落拥向西部淘金,许多人因为畏惧艰险半途而废,最终惟勇敢者前进。在沈叶钢的淘金梦里,“勇敢”二字无疑也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2008年,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许多在新疆投资创业的人纷纷撤离,南疆地区大片矿山的勘探和开采工作被迫停止。家人担心沈叶钢在新疆的人身安全,频繁地劝告他放弃在新疆的投资。然而家人眼中的“危险”,在沈叶钢看来却是大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他思忖着这么多人撤出这个行业,越是在行业的低谷,越是有机会抄底。一颗冒险的心告诉他,有风险的地方才有机会,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在南疆的淘金之路。
也就是在这几年,他在南疆地区快速发展起了一支庞大的专业探矿团队,先后在喀什、克州等地发现了40多个金属矿,其中包括铜矿、铜金矿、铁矿、锰矿、铅锌矿等,许多矿石的品位之高几乎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
翻开一堆矿石照片,沈叶钢如数家珍般地向《浙商》记者介绍起来,俨然半个专家的样子,“你看这个铜矿石,都是原矿石,光是表面品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坐在萧山的办公室里,他指着一张蓝绿色的矿石照片说道,黝黑而精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最好的投资环境
新疆当地政府的办事快捷也让他这个异乡人感受到了当地招商引资的热情。
沈叶钢告诉《浙商》记者,一般在新疆投资矿产,只要有了探矿证便可以在当地找矿,一旦找到新的矿源,便可以向当地相关部门申报办理采矿许可,最多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采矿证就能办理下来。
没有繁琐的办证程序,而且即便是小规模的投资都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偏远地区对经济发展的饥渴,让沈叶钢愈发坚定了投资的信心。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全国资源类投资,新疆的投资环境是最好的!”
2010年,沈叶钢在克州又发现一处锰矿,遂与当地政府进行了10万吨锰合金项目的签约。为了顺利进行矿石的开采工作,他的运输队不得不就地取材,修通了当地通往矿区的长达106公里的路,此后又几次架桥、拓宽道路。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地区从此又多了一条通往外界的生命线,而他们的队伍在运输矿产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搞活了当地经济。为了感谢回馈当地居民,沈叶钢还在当地赞助修建了一所小学。
经过五年多的沉淀,中大矿业已经形成了一支以十二名工程师为核心的庞大的探矿团队和网络,长年在南疆地区展开扫雷般的搜索。
经常在新疆奔波,沈叶钢也深感矿业投资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为了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他总结了一些投资选矿的经验。
第一是要找看得到摸得着的矿,即可以露天开采的矿源,并且矿石的品位要尽可能经过工程师的反复论证。第二是千万不要接手那些已经有人打过钻、做过前期工作的矿,即尽量选择未开垦的处女地。第三是尽可能选择附加值较高的矿产,比如锰矿、铜矿等有色金属。
曾经接连有人出高价向他收购矿山,他都不为所动。到如今40多个证放在口袋里,即便是不开发每年的维护费都至少在上千万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开始意识到好的资源还需要共享。因此,他今年的目标是能寻找一些好的合作伙伴来更好地分享和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
“从2008年开始去新疆投资,我们这个团队应该说机会是抓好了,现在其他行业发展都不太好,而我坚信未来的投资方向就是资源。”沈叶钢自信地说道。
所有成功的故事都有着不同的演绎版本,沈叶钢在新疆的创业故事听起来更像是一段西部奇遇记。在经历过风沙的洗礼,饥寒交迫的折磨和旁人的质疑之后,他的掘金之路终于修成正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