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入倍增要靠知识转移

(2013-03-14 11:12:10)
标签:

杂谈

世界浙商网  http://www.wzs.org.cn/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浙商》记者 胡忻

关键词 收入倍增 浙商

核心是要强调对技术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知识转移。通过技术创新加上知识转移,来实现产品创新。

知识转移更适合浙商

《浙商》:“十八大”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您认为企业该如何做才能与这个目标相适应?

鲁柏祥:对于倍增计划,有人认为无非是两种途径,第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第二是减员增效,但这些对于企业来说并非一定行得通。

就拿提高劳动者素质来说,这其实关乎国家的教育战略问题,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不是未来10年就可能实现的。而减员增效从微观的角度看上去是可以实现,但从宏观看,会造成大量劳动力闲置,甚至拉大贫富差距,从而无法支撑经济增长。

有两点是企业要认识到的:第一,大规模的工业化道路不是我们要走的;第二,非常高科技、知识密集型的高精尖路线不具备普遍性,只适合少数企业,也不是我们要走的一般道路。大量浙商应该要正视自己目前所处的状况。

《浙商》:那什么才是适合大多数企业的路线?

鲁柏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路径仍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但要走一条折中的路线:企业从产业性质来看可能还是传统产业,但又具有相当的规模,可以导入新的科学和技术,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和营销,并通过教育和培训让现有的普通劳动者胜任当前的工作,最后生产出既有市场价值又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这样的做法,不仅能使企业继续发展,还跟国家的发展相适应。

而且这样的企业更容易解决劳动力问题,反而那些纯粹的高科技企业,你上哪里找那么多专家和天才?像微软那样的公司,毕竟还是极少数,不能作为我们学习的案例来推广。在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并不太关注企业为它创造多少税收,而关注能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就业才是头等大事。所以说企业的盈利问题不能光从产业导向来考虑,还要跟这个状况相适应。

《浙商》:所以要强调对技术的创新,但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科技?

鲁柏祥: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核心是要强调对技术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知识转移。通过技术创新加上知识转移,来实现产品创新。

重点培养“中产阶层”

《浙商》:什么是知识转移?

鲁柏祥:知识转移是指技术创新以后,围绕技术创新的主线进行知识扩散。这首先是需求的变革,然后通过对需求的把握会影响到产品的服务与创新,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由技术的创新,再延伸到产品设计理念的改良,设计好了以后,工艺也就随之改变了。最后将这个技术进行推广,让每个员工都掌握,并通过他们来生产,从而让这个技术落地,投放市场。这个过程就是知识转移的过程。

《浙商》:也就是将技术创新通过人来进行扩散?

鲁柏祥:这是一个从技术到知识到产品的过程。具体来讲,第一步技术创新,由技术专家——企业里的少数精英来完成。第二步知识转移,要把技术变成知识让员工掌握,更多的是由管理者来做。第三步到了产品,更多的需要操作者来实现。而这种技术创新本身含有很高的技术知识含量,这样的逐步扩散以后,会产生新的附加值,再通过规模化来扩大生产,就能使得一般的产业工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收入也得到增加。这样就相当于实现了倍增计划。

对此我想举个例子,就是我们农业的发展。我们说现在的农民富起来了,这全都是靠勤劳吗?从1982年到2012年这30年间,农民的人均收入翻了好几倍,这个增长过程中纯粹的体力劳动起到了多大的贡献?我认为如果仅靠勤劳致富还是很难,首当其冲的是依靠优良的品种、化肥农药、农机具、农用薄膜以及科学的种养方法,甚至是一些新兴技术,是这些东西让农民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如果把这些东西去掉,今天的农民不知道穷到哪里去了。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技术与知识外溢的过程,是溢出效应让他们走向富裕的。可以说,真正让这些人富裕起来的,很大一部分贡献其实要归功于少数专家和科研机构。浙江的路径不就是先通过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然后经过知识转化,再通过市场销售,扩散到千家万户的吗?这就更证明了我们不应该走少数人干的路径,而且也不现实。

《浙商》:这么看来,企业的主要任务应该在知识转移这一步。

鲁柏祥:对的,如果画一个模型,上面是顶尖的人才,中间是一个大块的长条,底下则是一个很宽的基座。企业目前的精力重点应该要放在中间这块。变化是在顶端,中间这部分则负责让知识产生溢出效应,变成成果并可以让大家共享。这部分也相当于“中产阶层”,只有它强大了,这个企业才会稳定。否则中间没有这样一个桥梁进行过渡,追求技术创新就是一个好高骛远的行为。

《浙商》:那么其实内部的培训就很重要了。

鲁柏祥:应该说,企业家的智慧,管理者的知识和操作者的技能,这三者需要结合。目前我们讲企业内部培训,主要强调对员工技能的培训,这其实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对管理层的培养和企业家智慧的培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