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云引爆工厂变革
(2013-01-07 11:10:39)
标签:
杂谈 |
世界浙商网
《浙商》记者 陈率
关键词 物联云
将制造物联系统引入工厂,不仅是一项生产技术的更新,实际上更是一场管理变革。
制造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背负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十家企业有八家业务下滑,即使表现较好的企业对于投资扩大再生产也很谨慎。”总体来说,它们面临着“三座大山”:利润低、劳动力进展以及节能降耗的压力。
在已有的精益生产中引入制造物联技术,并形成一整套系统——这是长期与制造企业打交道的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善通,在浙商全国理事会2012年10月主题聚会创新系列之“物联网技术与精益生产”上,给出的破解良方。
激活生产系统
李善通认为精益生产的发展趋势会是:从离散到成线;从手工到半自动、全自动;在信息化支持下管理扁平化。
比如一家制笔企业,简单的一支圆珠笔就有不少零件,以往是将生产分解到每个车间班组,最后到总装线上组装,但这样离散的方式造成大量在制品,于是他们重新设计生产线,遵循的就是从离散到成线。结果一条生产线的工人数从9人减到2人、在制品从堆积如山变成了零、生产周期由15天压缩到了1天、品质也变得均一、管理层级则减到了2级的扁平化。效率、品质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结果便是利润的提升。制造物联系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出来的。
物联,故名思议就是将各种物体联系起来。制造物联网布置在工厂里,那里有生产设备,以及人、物料、工装模具、水电气、检测设备等。“联”就是在每台生产设备上部署一个数据终端,把这些联成网络,数据终端与生产设备之间能自动进行各种数据交换,信息会通过网络汇总到服务器,再与各个部门的电脑与终端显示设备共享。“这样只要有生产异常,信息就会直接发到相应责任人的手机。如果当事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作响应处理,信息的重要等级就会升级,发送到更高级别管理人员的手机上。这样整个生产系统就被激活了。”李善通说。(见物联生产车间示意图)
总结起来,制造物联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解决当前管理层级太多、生产效率低下、数据获得手段落后等管理问题,为将来的成线管理创造条件。
提升全局效率
要提升效率首先需要研究效率的损耗从何而来。“一天24小时,有效加工时间可能只有10小时,其他的时间都放在了计划停机、故障保养调整、较长停顿、短暂停顿、节拍延长、质量损失等方面。”李善通说,国际上有专门的名词OEE(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来表示设备全局效率,它能够作为制造管理绩效的总体衡量指标,通俗地讲就是生产效率。(见设备全局效率OEE示意图)
那么到底在管理中发生了什么问题才导致了这些浪费的产生?李善通认为,在生产计划环节,管理人员并没有清楚地掌握物流、设备与人员的各种数据,他们就没办法制定详细生产计划,只能采取层层分解的临时措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技术人员只要一离开,工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场就乱了;生产过程环节,人机料法环的异常检测依靠人工汇报,通过复杂的电话周转,情况很容易被掩盖,汇报路线和方法也没有固定下来;在生产结束后,哪些地方是瓶颈、有没有病灶根本不清楚,管理人员没时间分析报表,因为他们的精力已被派工应急所占满。“我们是埋头苦干,但前进速度很慢。国内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普遍在50%以下,也就是说我们花了大价钱进口的先进设备,只有一半的功效给用起来了。”
于是改善管理成了必由之路。关于生产管理的改革方向,“第一点,生产线规划是最重要的,要梳理出主导产品(占50%以上),可以对它建立专线;重复性不是很高却有一定量的产品,建立柔性生产线;小批量产品用离散设备去应对。如果进行混合生产,计划员的水平再高也搞不好。”
第二,在计划阶段要做到工厂透明,现场的实施情况要直接传递上去,以便计划能够引导物流。第三,信息共享能实现快速响应,可以开展生产协作。
“浪费的地方就像地下的金矿,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李善通说。
管理变革
将制造物联系统引入到工厂,不仅仅是一项生产技术的更新,实际上更是一场管理变革。
制造物联系统会涉及很多的既得利益者,特别是会遇到中层人员和生产支持部门的反对——因为它使工厂变得更为透明,几乎所有人的工作绩效都暴露于阳光下。
“但是反对一定是短期的,三五天之后,带来的好处很快就会体会到:缺料,一按按钮就有人把物料送来;设备故障,以前要求爷爷告奶奶,现在修理工飞快地跑来,还怕自己迟到。”
因此李善通建议,管理的变革需要去逐步适应的,从传统的手工管理走向自动化的网络管理,原先的很多管理规定会不适宜,涉及制定、调整和贯彻,可以从试点开始,功能上也应巩固一个再上一个。
“部署制造物联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从一个工段(或一条生产线)扩展到一个车间,最后再扩展至整个工厂。合理的时间是每阶段一个月左右。”
有效才是硬道理。“工厂物联网的引入,类似于设备改造,它不同于信息化,使用起来就行,它需要真出效益,对数据的利用尤其重要,要求比信息化更高。”因此将物联生产技术引入车间的同时还要建设一支数据分析团队,根据物联生产系统的各种数据报表改进生产。如果没有数据分析团队的支持,物联生产系统的效应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