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IPO业绩两极分化
(2012-07-20 14:08:45)
标签:
杂谈 |
世界浙商网
《浙商》记者 沈晓琳
关键词 IPO 投行
“市场不狂热的时候,两极分化加剧,券商重组将出现。”业内人士表示。
2012年上半年投行IPO承销格局已基本落定。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26日,今年共有105家企业登陆A股。32家券商主导了这些IPO项目,其中,国信证券和中信证券业绩格外骄人,分别以17个、10个的项目承揽量引领投行IPO数量。而国信更是成功赶超了“传统强队”平安证券(11个项目承销量),并以137.6亿元的募集资金居于行业榜首。
业绩两极分化
从券商IPO承销过会率方面来看,安信证券、光大证券等30家券商首发项目通过率百分百。相比之下,财通证券、长江证券、第一创业摩根大通、申银万国、银河证券等5家券商均在今年以来唯一主承销的一单IPO项目上冲关失利(除银河证券担任主承销的深圳市财富趋势科技因故取消审核以外,其余四家券商的IPO项目则遭证监会审委否决)。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首发申请被否、暂缓表决以及取消审核在内的各种IPO不利状况,截至5月31日,平安证券担任主承销商和保荐代表人的首发项目中,有四家公司过会冲关失利,当属券商IPO承销最失意者。
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首发承销保荐方面,平安证券2012年1-5月有15单IPO项目过会,通过率仅为66.66%。相比之下,首发承销项目过会数同样为15单的国信证券,通过率则达到了93.33%,被否项目数仅为1家。而就在去年,“首发承销项目通过率”还让平安证券引以为豪——2011年全市场IPO过会率为76.81%,平安证券则高达89.74%。
首发过会率尚且令人担忧,延续到后期的保荐承销业绩上,座次高下立见。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IPO保荐承销数量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国信证券、平安证券、中信证券、民生证券和广发证券,承揽项目数分别为17个、11个、10个、7个和7个。IPO承销金额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广发证券、平安证券和华泰联合证券,募集资金分别为137.6亿元、119亿元、59亿元、44.2亿元和37.7亿元。
昔日冠军平安证券,不仅在项目数上被国信证券赶超,而且今年赚取的2.3亿元承销与保荐费用,也远远落后于国信、中信、广发和民生四家券商,排在第五位。
与此同时,去年较为活跃的中投证券、兴业证券、西南证券等券商在半年业绩榜上,则难觅踪影,均无一项目进账。而以投行业务为主的合资券商不仅IPO业绩惨淡,华英证券、第一创业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华鑫、财富里昂和海际大和,更是在亏损的18家券商中占据五席。
这对于一个依赖股票销售和发行的行业来说,并不难以理解。“市场不狂热的时候,两极分化加剧,券商重组将出现。”业内人士表示。
券商核心竞争力变动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股权融资额为1866.48亿元。其中,105家企业IPO融资691.21亿元,均不及去年同期一半。受此影响,32家券商作为主承销机构合计仅实现36.23亿元的发行承销收入,而该项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达到44.2%。这是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IPO融资额最少的一个半年度。
“受到欧债危机以及国内金融活动减弱的影响,资本市场表现出萎靡不振的状况。业务难以开展,再加上内部原因,多家券商在去年出现大幅人员流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投行业绩下滑显著的平安证券尤为典型。有媒体报道称,在去年震惊行业的平安证券“保代集体跳槽事件”中,平安证券投行部员工离职了约50人。而就在2011年最后一天,原平安证券投行团队核心人物薛荣年辞去总裁一职,投奔华林证券。这不仅重创了平安证券投行业务,而且再度引发外界对平安保荐质量的质疑(此前,平安证券曾因胜景山河IPO造假,两名保荐代表人被证监会撤销保代资格,平安证券自己则被出具警示函。2011年初,又因未经许可擅自修改爱尔眼科、华测检测的招股书,被证监会予以处罚)。
作为去年的“保荐承销王”,平安证券上半年承销项目数和承销保荐费,均呈现下降趋势。
“核心团队流失,保荐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管理模式粗放,这些都促使证监会对其IPO保荐项目审核的尺度越来越严。”该业内人士表示,“这再次印证,投行比拼除了平台竞争,还是团队的战斗。
券商品牌效应正在体现
“券商整体的品牌效应正在逐渐体现。”东海证券某投行人士说,“证监会上半年出台的几个‘指导意见’,意图都是弱化保荐代理人的个人作用,而强调承销商的地位。”
证监会3月16日发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荐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每名保代将能在主板和创业板各签两单(之前每两位保荐代表人保荐一个项目,每人可同时在发行部报一个,在创业板部报一个,扩大为现在的每位保荐人可同时在发行部和创业板部各申报两个项目)。
“保荐代表人的签字权放开,意味着保荐代表人将不再是稀缺资源。代之保代以往的强势地位,投行得以有更大的话语权挑选信誉好、能解决问题的保荐代表人去承揽项目。”上述人士表示,“因为每年过会的项目数是有限的,拟上市公司在选择中介机构时,肯定会向综合实力强的投行聚集”。
随着证券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股发行会进一步呈现分化局面。在证监会于2012年4月29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网下投资者配售的比例从20%提高至50%,并取消了询价机构网下配售股的3个月锁定期。
“取消网下配售股3个月限售期后,多数询价机构会非常谨慎地询价,并且选择上市首日卖出。这就要求投行必须有效协调发行人和询价机构的关系,做好价格的有效平衡。”该人士表示,“投行承揽项目以往以企业过会为导向,现在要转变为以股票销售为导向。换言之,券商在承销阶段的权利增加了,相应的,对自身实力的要求也更高了。”
国信证券一研究员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大券商由于实力强,客户基础好,也会形成大的销售能力,造成的结果就是强者愈强。
债市发展将促使券商提升实力
尽管上半年A股的IPO数量为3年来同期最低,而意欲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并没有减少。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排队上市企业名单,如今在审和过会待发的企业共710家。
东兴证券研究员王明德对此表示,如若2012年IPO项目数与去年相当或略低于去年,则预计下半年的IPO项目数量或将达到150家至180家。此外,充分考虑市盈率下降的因素后,预计首发募集资金整体规模将下降25%至35%。
“从长期来看,券商投行过去依靠项目数量提升业绩的增长模式将难以持续,而以股权融资为主体,发展债券融资、并购以及其它资本运营的大投行模式将是券商投行业务未来的主要方向。”王明德说。
通常情况下,当股市处于调整阶段时,债券承销将成为各家券商争相追逐的业绩增长点。根据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今年以来的债市改革思路,企业债面临极大发展空间,这将促使中小券商更为重视IPO项目承销的实力。
目前看来,拟上市的企业多数同时也具备发债资格,而能够发债的机构则只局限于大券商,因此能否顺利保荐项目过会将是中小券商在行业重组前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