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店的大亨小亨

(2011-04-02 10:04:43)
标签:

杂谈

天下浙商网  http://www.zjsr.com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浙商》记者 王文正

关键词 横店 影视

 

目前浙江已有620多家影视公司,仅次于北京。而这620多家影视公司,一半多在东阳横店。围绕着这些影视公司,诞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影视产业服务类企业。

“这才是真正的‘天上人间’!”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一路上行,最终在海拔520多米处的一个小村里停了下来。浙江省东阳市影视产业发展局局长厉红亮一边下车,一边赞道。

被厉红亮称为“天上人间”的,是东阳市东阳江镇天山村,它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山顶上,因山命名。有云气的时候,村子就置身云海之中,宛如仙境。

这个只有183户,527口人的小村子,最近几年渐渐有了名气。这不单是因为一群摄影爱好者经常聚于此地进行创作,更重要的是,它被许多在横店拍影视剧的剧组看上,而成了一个拍摄外景的宝地。

最近来取景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大片《巾帼英雄》剧组,剧组甚至在这里搭建了长城的外景。

“2000年-2004年间,村子里曾有40多户人家搬迁到了山下。”天山村支部书记厉福强告诉《浙商》记者说,由于以前村里到山下不通公路,只有一条被称为“天山十八拐”的山道,村民生活极不方便,“有点本事的人都搬走了。”

但这一现象在2007年前后得到了改变。2005年,通往村里的10公里道路硬化并拓宽,之后,在横店拍戏的剧组发现了这里后,天山村人气渐旺。“到2007年,搬出去的人家就全部又搬了回来。”

依托不断到来的剧组,天山村村民们办起了近20家“农家乐”旅游项目。2009年,天山村被评为浙江省旅游特色村。

图景

像天山村这样因横店影视而获益的,在整个东阳市还有不少。最近在各地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宫》,除了在横店拍摄外,还到东阳的许多地方取了外景,其中一段的外景就是在东阳江北的江滨公园。

“在横店,现在每年有数百个剧组,一万多部剧集在这里拍戏。”厉红亮介绍说,这些剧组大部分的场景都会在横店影视城内拍摄,但影视剧对场景的需要太多,仅仅横店影视城并不能完全满足拍摄的需要,特别是一些自然景观,比如大面积的水体、山体、树林等,都需要剧组寻找另外的场景。

“剧组拍摄一旦转场,会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得拍摄成本大幅增加。为了降低这方面的成本,剧组会尽可能地在东阳市内选择外景。”厉红亮说。

2010年1月28日,国家有关部门批复了东阳市增挂“东阳市影视产业发展局”牌子的申请,并将这一新成立的部门放在了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内。此前,东阳市将原来的文化局与体育局合并成文化体育局,从而为影视产业发展局的设立腾出空间。

东阳市影视产业发展局的设立,显示了东阳市依托横店影视产业,打造影视名城的雄心。

影视产业发展局成立后,为了鼓励并引导剧组在东阳拍摄外景,专门确定了20多个外景基地供剧组选择拍摄。这些外景基地中,许多都是省、市级的风景名胜区。东阳竹林、李宅树林、三都胜境、南江水库、小溪口等一些平日里看似普通的地方变得炙手可热。

对这些拍戏的剧组,外景基地一般都免费提供拍摄,但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以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巾帼英雄》剧组来时,我们本来可以拿到40万元的取景费,但厉书记免收了这笔费用。他也是学习横店的做法,希望以此拉动旅游,带动村里的‘农家乐’,并打出名气。”天山村的一位村民说。

裂变

除了天山村的村民和一些狂热的摄影爱好者外,到天山村次数最多的人,恐怕要数东阳农民董锡贵了。

不到40岁的董锡贵,1999年随着到横店拍戏的剧组日渐增多,开始为剧组做起了外联服务。“其实就是打杂工,剧组来横店人生地不熟的,我帮他们跑这跑那。”董锡贵说,呆的时间久了,就渐渐发现剧组的需求。于是,他自己到外面去订做了一些道具、服装等租给剧组,并成立了“小董道具租赁有限公司”。目前,这个租赁公司的资产已经达到200多万元。问他一年收入有多少,他犹豫了一下,告诉《浙商》记者说:“也就四五十万元吧,不算多。”

现在,董锡贵看中了外景,一有空就开着车在横店影视城以及东阳的周围四处转悠,寻找适合拍摄的外景基地。“我敢说没有比我更熟悉这一带的人了。”董锡贵说。

因为剧组的聚富效应,横店已经有了近20家租赁公司,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农民开的。比起小董的200多万元资产,已经拥有1000多万元资产的吕舜龙俨然就是横店租赁界的“大亨”了。

10年前的2001年,53岁的吕舜龙买了一辆厢车开到剧组去,帮着运一些器材,挣点运输费。但仅仅过了一个月,他就请了司机去开车了。“我给剧组运发电车,发现发电车的租金一天就是600元。”吕舜龙说,“当时我眼睛都红了!”

很快,吕舜龙就花8万多元到上海买了一台发电车。正好赶上年底,他这台发电车以这个价格连续租出去45天,三分之一的投资成本就收回了。

尝到甜头的吕舜龙一发不可收拾,2003年,他开始扩大规模,去西安买了升降轨道;2004年中央台拍《宝莲灯》时,他又去买了电子炮,还花20多万元买了一台电子遥控的吊臂……

如今,在吕舜龙1200平方米的器材仓库内,已经分类摆满所有剧组可能用到的器材。“光50多万元一台的高清摄影机就有四台!”一些影视器材的生产商也看中了横店这个平台,希望通过横店打响自己的品牌,主动找到在这一行做得较为成功的吕舜龙。目前,吕舜龙的灯光就全部由广州的厂家免费提供,吕舜龙只要把它们租出去就行,利润双方分成。

“这是一个没有风险的行业,利润非常可观,剧组也不会欠债。”吕舜龙说,“10年来,我从来没有失手过。春节前日本国家电视台到横店来采访过两个人,一个是老爷子(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另一个就是我。”

“拿着剧本来,带着片子走”

7年前,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挂牌成立时,还没有人会想到今天的规模:2010年,入区企业达到389家,营业额突破30亿元,数百个剧组在这里拍摄了3697部(集)影视剧,占全国影视剧产量的四分之一。入区企业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更是为“横店影视”提高了声誉。

不过,如果你来到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可能不会如你想象的那样繁华。事实上,除了各个影视企业的招牌悬挂在外墙上,你会很少看到人来人往。

影视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主要是负责投资,有了好的剧本就立项投资,剧组中的导演、演员等所有人员都是临时组成的。拍戏时就来横店,人员也是在影视城内或者在外景基地,戏一拍完,这个临时组织就宣告解散,所以会给人造成一种“空城”的印象。

不过,这一现象在去年被终结。2010年6月,在经过3个月的考察后,浙江宁波人施雄广看准了横店影视产业的空档,注册成立了横店第一家影视后期制作公司——红点影视后期制作有限公司。“我们应该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入驻企业。”施雄广说。

在影视制作的链条上,后期制作处于链条的最末端,但在价值链上,它却处在最高端。比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前期拍摄只花了200万美元,但在后期制作上,却花了800万美元。如今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多多少少都要经过后期制作后才能进入播放程序。像电影《阿凡达》,80%的镜头都要经过后期的特效处理。

不过,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后期制作产业”却迟至2003年才出现,而且与影视产业的发展相比严重滞后。施雄广介绍说,中国的后期制作人才特别匮乏,由于缺乏创意和艺术,投资人只能将影片拿到国外进行后期制作,大部分的利润都被外国人赚走。“其实制作还是在中国,外国人只是提供了创意。就像中国产的服装,被外国人拿去贴个牌子,再卖回中国。这个牌子,就相当于后期制作中的创意。”

中国影视的“后期制作”作为一个行业无疑有着广阔的前景。红点入驻横店后,市场之好出乎施雄广的意料:单子多得根本做不完。因此,几个月时间,红点公司规模迅速扩张到100多人。“这在中国的后期制作产业中,已经处在前几名。”

“去年接的第一单就是电视连续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为它做了45分钟的特效。”施雄广告诉《浙商》记者,“一般电影的后期制作,每秒要2000元。电视剧要求低些,收费也会便宜点。”

红点的入驻,最终使得“拿着剧本来,带着片子走”在横店成为了现实:剧组只要带上主创人员,其他一切都可以在横店完成:从拍摄场地到群众演员,从器材租赁到后期制作,直至电影的审查。

找人,找钱,找项目  , 上天下浙商网

和五百万浙商交朋友  http://boss.zjsr.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