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并购需要判断价值的眼光和体系

标签:
杂谈 |
天下浙商网
《浙商》记者 潘欣怡
http://www.zjsr.com/userfiles/image/DSC03273.JPG
王巍,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天下浙商网11月1日消息(《浙商》记者潘欣怡报道)见面他之前,在他的微博上已经粉他很久,虽有“并购之父”之称,但却被博友评价为“有一颗80后的心”。
他架着一副黑色边框眼镜,但是却没有挡住很给力的眼神;他的语速很快,和大多数记者有一样的感受。
而他的笑容,只有在聊到历史、并购、金融、博物馆、登山这些字眼的时候,才会舒展开来。
中日并购,社会成本较高
《浙商》:9月底,你赴日本进行了并购商务实地考察。我们注意到,从去年开始,中国一些企业就加快了对日本企业的并购。以往,一提到并购、扩张,我们可能更多的首先想到是欧美一些企业,为何中国企业或资本在日本并购脚步明显加快?其中存在哪些潜在的机会?
王巍:我个人比较关注中国企业在日本并购的情况。1985年,我曾有幸在野村证券实习四个月,感受日本资本市场的兴盛时期,所以有一种个人情结在里面。关于并购,我并不觉得现在在日本有什么特殊机会,全世界都有机会。
《浙商》:并购日本,你觉得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成为一种“潮流”吗?
王巍:尽管许多中国企业如神州数码、方正科技、无锡尚德、苏宁电器、阿里巴巴等都在日本有了一些收购的动作,但是,从规模和影响力上与他们可能的潜力相差很大。他们在日本的收购仍是中国业务链的自然延伸,还没有真正进入日本主流市场,甚至是中小企业的主流市场。同样,日本投资银行界在日中并购领域的进展也很艰难,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散兵游勇,很难成为专业机构。
中日尽管一衣带水,但实际上双方对于对方体制的理解远远不如欧美,差距很大。正如我们知道的很多原因,比如历史原因之外,两个民族没有太多的沟通渠道,而且可以说,并不互相理解。所以中日并购有着远比欧美并购更多的障碍。
《浙商》:日本的企业在对待收购的事情上,从日本传统上来讲,还是有非常强的抵触情绪。不光是对于外来的收购者,哪怕是日本本土的收购方提出来要购买某些大企业的股份时,也会遭到原股东的抵触。你怎么看?
王巍:日本不单单排斥中国,它在整个资本市场上都是相当功利的。对美国,它也一样地排斥。当然,由于中日政治关系一直不稳定,它可能会特别地排斥。对于中国收购日本的地产、森林、码头,日本会有一种很强的抵触情绪。
《浙商》:在你的观察中,中国企业对于去日本并购,兴趣大吗?
王巍:非常大。但大家现在比较多的是停留在一个很有兴趣的过程当中。相对于欧洲、美国,日本是一个相当封闭的市场。两个国家无论是在制度的障碍,还是在成本、技术等细节方面,都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解决好。
《浙商》:你觉得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日本企业,最想获得的是什么?
王巍:日本的技术、品牌和国际市场的网络。而日本企业希望你获取的是中国的资金和整个中国市场的规模,当然还有廉价的劳动力。中日企业之间的确是有互补的。
在一次并购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成本是属于商业成本,而中日企业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两个民族的隔阂,会使得社会成本更高。
不一定是主流的就赚钱
《浙商》:一些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从交易数量上,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收购的交易数与国有企业平分秋色,甚至略有超越,但从交易总额来看,是远远低于的。那你觉得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劣势在哪里?
王巍:没有钱,没有资源,这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最大的瓶颈。如果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市场问题、人才问题等都是瓶颈。而和国企相比,它就是差钱。
《浙商》:年内,十大产业兼并重组的计划要出台,你觉得这个政策之下,民企的机会在哪里?应该怎样去把握?
王巍:政府开始关注市场,而且愿意积极推动并购,这是好事情。但是国家出台的政策,基本上都不是站在和企业讨论的角度上,而是居高临下的在“拍脑子”,按照自己的政治布局来做,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至于这十大产业中,到底哪个最容易重组成功,这完全取决于市场中,这个产业价值链是否成熟到可以进行整合。
《浙商》:大家比较关注民营企业在兼并重组后的地位问题。你之前也有说过,并购与重组是一个市场发现价值的过程。如果民营资本不能进入并购重组的核心,必将损害市场的效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如何能够成为并购重组后的核心?你有哪些建议和提醒?
王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民营企业不可能进入主流,但不进入主流并不代表它不创造价值。不一定是主流的就赚钱。比如做整车,配件公司都赚钱了,做整车的不赚钱。在价值链的任何一个边角,都可是以创造价值的。
民营企业的宗旨是为股东、为自己创造价值,而不是说一定要进入主流。进入主流,更多是一种非企业家的诉求。我们的民营企业若是一定要与国企抢风头,那只能看做是一种使命感,而不是一种企业家行为。微软当年给IBM配套,那也不是主流啊?等到做好了之后,占领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主流。所以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要刻意去追求,只要在你熟悉的领域里面,做好该做的。
《浙商》:在交易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一句话,不会卖错,只会买错。并购会不会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王巍:并购中,买错、卖错都有可能。关键是判断价值的眼光和体系。比如10年前在中国,你把煤矿卖掉了,那就是卖错了,这是判断价值的问题。买卖,由于大家定位不一样、立场不一样、判断观点不一样,才形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