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愿碳减排谁来买单

(2010-10-29 10:24:26)
标签:

杂谈

天下浙商网  http://www.zjsr.com 如需转载 请注明出处

《浙商》记者 胥晓莺

关键词 碳减排 


  自愿减排必然向强制减排转变,时间尚不确定,但方向是明确的。

10月4日- 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在天津召开。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在会上透露,《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下称《办法》)经过反复修改,目前已基本成熟,将“争取尽快出台”。

然而,减排量核证机构没有资质认定,核证标准也不统一、信息披露平台还未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是横亘在自愿减排交易前的大山。

自愿减排是个试验场

据了解,《办法》的具体内容,包括监管主体、交易主体(买卖双方)、交易对象、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场所、第三方核证、减排量签发等,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办法》的另一个使命是帮助发现、引导市场需求。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尚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限额,中国交易所能做的只有自愿减排。自愿减排如果单纯基于社会公益、责任感,没有经济收益推动,甚至要增加成本,企业毫无积极性,这样的交易很难推动。《办法》涉及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确定定价机制来提高买家需求。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为《浙商》记者解读道,“《方法》传递出积极的政策信号,自愿减排必然向强制减排转变,时间尚不确定,但方向是明确的。”

中信证券碳投资与碳市场首席科学家唐人虎也认为,“自愿减排是一个试验场,发展起来能为中国将来实施强制性减排市场提供可操作性的市场经验。”

相对于此前中国官方对于碳排放交易较为谨慎的态度,在本届天津会议上,官员们给出了积极发展碳市场的政策信号。

除了《办法》可能近期推出,孙翠华还表示,中国积极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研究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孙透露,中国5年内将在部分行业和省份试点推出碳排放交易。

与《办法》同步,中国还将建立中国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处长王庶透露。

“通过调研和探讨,我们认为市场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完成中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王庶说。

除了发展自愿减排市场,其他低碳政策也在大力度推进。近期,国家发改委还确定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8月10日,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宣布在五省和八市开展试点工作,其中包括浙江杭州。

放水养鱼还是加强管制

普华永道可持续发展及气候变化总监张鉴钧认为,《办法》出台非常必要,目前国内自愿减排市场受制于法规不透明,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使发展十分艰难。

“什么样的企业应该减排?减排又有哪些好处?投入产出如何?额度算不算资产?在财务报表上如何体现其价值?可不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价格怎么定?”张鉴钧抛出了一连串问题,“这些都尚不确定。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经济动力。但现在无账可算,是企业完全出于觉悟和道义的行为。”

张鉴钧介绍,现在自愿减排的买家主要有几类:一类是一些跨国公司的供货商,迫于采购商的要求;一类是万科等大公司,希望以此树立行业领头羊地位;还有一类是银行、保险公司,购买碳指标做碳中和。“项目都非常小,出于公关目的,形式大于内容。”张鉴钧说。

对于即将出台的《办法》,张鉴钧有一个担忧,“我和孙翠华司长有过交流,我感觉他们更多是管理的思路。而现在需要的是政府来培育市场、来搭建市场的基础设施,通俗地说就是要放水养鱼,还没有到管制的阶段。”

市场有多大

目前,国内出现的碳交易,主要是针对欧洲碳市制定的规则而进行的一些“倒买倒卖”行为,而且规模极小。2009年全球碳市场总额是1440亿美元,中国只有13亿美元,占1%都不到。

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建立,中国迈出了构建碳市的第一步。2009年又掀起了一股地方兴建碳交易所的热潮,目前我国各类环境交易所和排放权交易所的数目已达十多家。但由于政策法规配套未到位等原因,真正的国内碳市场并未形成。

有关人士认为,《办法》的象征意义更重大,“对国内碳市场的起步,将起到探索作用。”

2009年,三大交易所纷纷试水自愿减排。北交所完成了天平汽车保险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量,达成中国自愿碳排放交易第一单,还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碳标准——熊猫标准。天交所在国内率先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上海更借低碳世博之机推出自愿减排平台。

实际上,国际上自愿减排占碳交易市场的比例也非常小。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介绍,2009年这个数据是0.27%。这些自愿减排项目的目的主要是试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

何时启动强制性碳交易

梅德文表示,建立碳市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技术条件过关;第二,必须由政府提供配额,出台创造稀缺性的政策条件;第三,把碳产品变成一个金融产品的经济条件,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而《办法》其实只解决技术的问题,配额和金融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碳市场要发展,下一步必须要有cap(配额),然后才能trade(交易)。”张鉴钧也表示,“可以通过几个行业来试点,比如铸造、采矿、水泥这些耗能大户,先摸索经验。”

“政府推动碳交易的步伐在加快,我觉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大唐集团CDM负责人唐人虎对此非常乐观,“实事求是地讲,原来我觉得到2012年以后才会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最近能源局表示有可能要对煤炭总量进行控制,法规司还提出要控制整个能源消费总量。其实这两个一控制,碳就控制起来了。碳控制了,由我们市场去创造交易产品和标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梅德文也表示,现在的碳市场其实类似当年的互联网,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赚钱,后来经过不断的创新、摸索,终于发展出一系列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对于碳交易要有一个全面的、理性的、客观的、阶段性的认识。”梅德文说。

找人,找钱,找项目  , 上天下浙商网

和五百万浙商交朋友  http://boss.zjsr.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