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管理费不做事
对于本土民营PE而言,缺少专业的基金管理人也是一个难点。
由于长期从事制造生产,投身PE领域的浙商们一般都比较欠缺资本运作经验,特别是对一些规模小的本土PE,只是凭借募集人的“兴趣”来运作。
“现在浙江本土的PE,其基金管理模式简单来讲有两大类,一是出资成立股份制或合伙制公司,找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GP)管理。二是自己出资,自己操作。”一位媒体人士分析道。
投资人和基金管理方的合作协议大致是这样的,后者通常只出总认缴资本的1%-2%;其盈利来源主要是基金管理费(2%左右)和20%的利润分红。GP只有在市场上有良好口碑,才有可能获得资金。
但在实际操作中,基金管理方往往侧重于尽快将钱投出去,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难免忽略项目考察。
不计成本,盲目投资
蓝海创投CEO杨沛对他周围的几个80后浙商深感钦佩。在他看来,既做股权投资,又做二级市场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
蓝海创投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创投交流平台,在这一平台的周围,聚集了众多浙商富二代。这些接受了系统高等教育的新生代浙商,刚上路就将目光瞄准了股权投资。
“一个温州富二代,很有热情地在资本市场游走,从股权投资到二级市场,甚至房地产开发,涉及广泛。”投资人士认为,既做一级市场又做二级市场,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投资者对回报率的急功近利。
“刚开始的时候,6—8倍以上市盈率的项目,PE们看都不看,而现在,20-30倍市盈率的项目都有人追着要投资。”杭州一位林姓投资人如此感慨企业主们对股权资产的要价越来越高。
一级市场资产价格之所以暴涨,也从侧面反映了太多的创投基金把资金投向了PRO-IPO项目有关。
尽管许多创业投资人知道将目光瞄准PRO-IPO过于急功近利,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许多民营企业家虽然拿钱出来委托给创投公司,但实际上他们对创投了解不多,有的甚至认为是像二级市场那样快进快出的,所以他们恨不得钱投进去后一二年就退出。
而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往往有一个10年以上的周期。”林先生认为,资本属性决定了投资理念,民营资本多数追求短平快。
谢锐(化名)是台州一家造船厂的老板,在对股权投资感兴趣前,二级市场的高回报已经将他对资本运作的热情撩拨得很旺。
2008年,国内股市低迷之后,他到处寻找着一些私募基金,以延续在资本市场的财富增值。
2008年4月下旬,谢锐考察了杭州一家创投的一个基金项目,该项目资金托管期为5-7年,以200万元起步。谢锐认为,这一周期超出了他的预期。“我能接受的时间是3年,最好是2年。”
“现在浙江省内的创投资金,基本都集中于PRO-IPO项目,但这个市场一年也就20亿元的容量,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宗佩民对一些抱着“快进快出”心态的PE持保留意见。在他看来,创投机构们应多关注一些中早期项目,在资金分配比例上,给中早期项目配置一定比例。
“创业投资的真正功能是帮助创业者创业,并因此而获利。”温邦彦认为,投资者应该多关注一些早中期项目,不然的话,其真正功能就无法体现。“现在有的机构偏离了这一本质。”
温邦彦认为,没有经验,盲目投资,看中一个项目后不计成本,一下子几个亿地进入,很容易陷入泥潭。“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目前股市前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更不可取。”
但也有前瞻性的投资人逆水行舟,把目光投向了早中期项目。浙江星巢创业投资公司的创始合伙人浙江飞跃集团董事长张耀飞告诉记者:“我们第一期将募集3亿元,打算以早中期的投资项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