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特别策划 |
渴望搭乘快车的投资者正源源不断加入,客观上造就了PE界的乱象。
Pe热隐忧
数以十亿甚至百亿计的各路资本,涌向PE和VC市场,是理性投资还是泡沫泛起?浙江本土创投业正面临考验。
盲目跟进,大干快上
或许,两则在私下里传播的故事可以体现浙江企业的PE热情。
2008年4月份,温州一家知名女装企业的女老板接到已经成立了蓝杉创投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电话,后者鼓励她出资投身PE领域。放下电话,女老板找来了助理,问道:“PE是做什么的?”
另一则发生在宁波,在一次活动上,记者认识了一位林姓老板,他从事小家电生产已十数年。最近,林先生在朋友圈内募集了2个亿的资金,准备做股权投资。然而,当问到投资的标准时,林先生说:“我还没想好。”
类似的跟进者有很多。在这些传统产业企业主的脑海里,“实业不赚钱,资本运作才是王道”的想法已是根深蒂固。但急切进入之后,结果如何呢?
专业化程度不够
温商创投的温邦彦认为,本土创投在找项目上要比职业财务型投资人缺少渠道,“有投资潜力的项目就那么几个,却又那么多人在争。”
温邦彦是中国最早一批受益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温州浙商,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民生银行的发起人股东,投入100多万元,现在股票市值已到上亿元。他创办的温商创投,部分资金为自有,部分受企业界的朋友委托,总资金量为数亿元,在本土创投中属中等“体量”。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温邦彦投资的项目十分精准。他目前拥有400万股“指南针”(一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还是指南针公司的监事长。
也有资深投资人认为,本土创投业还很年轻,和许多新兴产业一样,泡沫和浮躁也会夹杂其中。以浙江为例,没有创投经验,没有投资团队,只有资金的创投公 浙江省某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居然有5个企业参与创投业务,除了两家规模稍大,还有专人负责创投业务外,其他3家都是企业老板亲自上阵,让人以为属于“玩票”性质,其中一家竟是注册资金只有1000万元的担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