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e热隐忧(一)

(2008-06-23 13:53:55)
标签:

杂谈

分类: 特别策划

渴望搭乘快车的投资者正源源不断加入,客观上造就了PE界的乱象。

 

Pe热隐忧  

 本刊记者  金少策

数以十亿甚至百亿计的各路资本,涌向PEVC市场,是理性投资还是泡沫泛起?浙江本土创投业正面临考验。

 

盲目跟进,大干快上

或许,两则在私下里传播的故事可以体现浙江企业的PE热情。

20084月份,温州一家知名女装企业的女老板接到已经成立了蓝杉创投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的电话,后者鼓励她出资投身PE领域。放下电话,女老板找来了助理,问道:“PE是做什么的?”

另一则发生在宁波,在一次活动上,记者认识了一位林姓老板,他从事小家电生产已十数年。最近,林先生在朋友圈内募集了2个亿的资金,准备做股权投资。然而,当问到投资的标准时,林先生说:“我还没想好。”

类似的跟进者有很多。在这些传统产业企业主的脑海里,“实业不赚钱,资本运作才是王道”的想法已是根深蒂固。但急切进入之后,结果如何呢?

   “投资须趁早”——郑礼(化名)深切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涵义。郑礼是温州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2007年下半年,他在周围朋友圈中募集了1个亿,进入股权投资领域。

    2008年年初,他找了一个项目。当时,温州市米哥食品有限公司因为资金欠缺与某些管理环节上的失误,导致门店全体关闭。一周后,身为温州一家创投机构负责人的郑礼,在一家茶吧里找到了米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创仁。

    与想象中不同,一身白衣的白创仁并没有太多的沮丧——郑礼知道,自己来晚了。就在三天前,白创仁与温州市通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虞世聪刚刚谈妥了收购细节。后者以现金收购米哥75%的股权,组成了新“米哥”。

   “好项目难找啊,做投资不仅眼光要准,动作也要快。” 59,郑礼回顾着这笔因“迟到”而丧失的生意,这一天,正值新米哥首批5家门市店正式对外营业。看着电视里、报纸上,通泰虞世聪神采飞扬,郑礼感慨万千。

    4月份,龙湾的一家生产性保健器具的企业进入了郑礼的视野。千方百计找到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板之后,郑礼再次失望而归。

   “外资机构都来了好几拨了。”他被告知。

    现在,他的兴趣正逐渐被磨平。“大家疯抢、乱抢项目,根本不顾风投行业先到先得的游戏规则,对项目的考察也不很仔细。”郑礼这样总结目前的风投乱象。

    令郑礼不好意思说的是,他的投资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投出去一笔钱。“温州还有一家创投企业,募集资金也是过亿的,跟我们一样,半年多时间却找不到一个项目投资。”

    这也是众多初入PE领域的投资人的共同处境,在“资金过剩”的市场供求关系中,众多PE都在蠢蠢欲动。一个项目出现同数家机构谈的情况比比皆是。

 

专业化程度不够

温商创投的温邦彦认为,本土创投在找项目上要比职业财务型投资人缺少渠道,“有投资潜力的项目就那么几个,却又那么多人在争。”

温邦彦是中国最早一批受益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温州浙商,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民生银行的发起人股东,投入100多万元,现在股票市值已到上亿元。他创办的温商创投,部分资金为自有,部分受企业界的朋友委托,总资金量为数亿元,在本土创投中属中等“体量”。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温邦彦投资的项目十分精准。他目前拥有400万股“指南针”(一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还是指南针公司的监事长。

也有资深投资人认为,本土创投业还很年轻,和许多新兴产业一样,泡沫和浮躁也会夹杂其中。以浙江为例,没有创投经验,没有投资团队,只有资金的创投公 浙江省某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居然有5个企业参与创投业务,除了两家规模稍大,还有专人负责创投业务外,其他3家都是企业老板亲自上阵,让人以为属于“玩票”性质,其中一家竟是注册资金只有1000万元的担保公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