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高调面世到低调“封盘”,仅短短7个月。从创新合伙到分道扬镳,胡旭苍等人和杰思汉能的合作历程,凸显出温州民企在PE路上的诸多不足。
东海创投“封盘”探疑
本刊记者
如果一切正常,每天早上9点左右,刘圣君会挎着他的黑色公文包,从位于温州柳市某小区的住处出发,步行20分钟后,最终到达金马广场E幢。东海创投的办公室就设在这幢大楼的7楼D室。
这条线路,刘圣君走了整整7个月。
7个月前,由佑利集团、民扬集团、环宇集团等8家乐清民营企业、一名自然人和北京杰思汉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思汉能)组建成立温州东海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以下简称东海创投)。刘圣君代表杰思汉能出任东海创投的普通合伙人和基金管理人。
7个月后,因温州投资方与基金管理方发生经营理念分歧,刘圣君离开温州回到北京。
“对公司内部的分歧,我们的原则是不透露,不评说。”3月18日,在接受《浙商》电话采访时,刘圣君表示,东海创投并未如外界所传的那样已经“封盘”,也没有像某些股东所言,“被温州环亚创业投资中心(以下简称环亚创投)控股”。
采访中,刘圣君默认与温州股东(刘圣君认为主要是胡旭苍)之间的合作“已告一段落”。在此之前,胡旭苍也曾对外宣称,“已将4亿元资金抽离东海创投,注入新成立的环亚创投。”
对此,刘圣君的回应是:“资金抽离的说法无从谈起,只要东海创投有好项目出现,原来的股东照样会投资。”刘圣君还向《浙商》透露,东海创投投资的一个农业项目,已经进入上市静默期。据称,1.3亿的投资,将盈利3亿元。
从《浙商》掌握的信息来看,经营理念不合是胡旭苍与杰思汉能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而双方冲突的直接表现,在于对项目优劣的不同判断。
胡旭苍向《浙商》表示,东海创投成立后,杰思汉能提供的几个项目很有“局限性”。据他描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金管理公司在做项目判断时,显得书生气十足。
“我们去看他们推介的企业,项目书上说得天花乱坠,我到车间、办公室、财务室一看之后,完全不是这样的。”对项目的失望也延带出了胡旭苍的第二个不满:杰思汉能似乎未能很好地做好基金管理的角色。
据了解,一旦东海创投选定项目之后,杰思汉能公司作为东海创投的股东之一,也将按照股份比例投入资金。“但问题是,每投出一笔资金,他们就可以拿到不菲的管理费,就算到时候项目亏损了,也可以抵他们的投资。”
胡旭苍拿东海创投已经投资的一个项目举例。“农业项目投了1.3亿,北京方面的投资只有几百万,拿到手的管理费用都差不多了,到时候还有20%的利润。”
对胡旭苍的这一指责,刘圣君显然不是很认同。“事实可以说明一切,东海创投从2007年8月成立,到10月份投资第一个项目,投资效率在业内都是数一数二的。”
对胡旭苍所说的项目“局限性”,刘圣君一反以往一贯做法,将项目一一给《浙商》道出,“你们媒体可以以自己的眼光判断一下这些项目。”
刘圣君告诉《浙商》,东海创投成立后,杰思汉能公司先后提供了四个比较成熟的项目。“江西铜业、大连银行、海通证券和一个农业项目,没有哪一个不是好项目。”
而最终的结果是,除了农业项目之外,其他项目纷纷夭折。
“联席会议最终否决了四个项目中的三个。”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股东向《浙商》透露,股东对这三个项目看法不一。反对江西铜业项目的股东认为,增发项目成长空间有限,不符合投资要求。“大连银行和海通证券的投资计划,有股东认为对价太高,风险过大而放弃。”
这位股东还告诉《浙商》,实际上胡旭苍对大连银行和海通证券相当感兴趣。“据可靠消息,环亚创投现在还在跟进海通证券项目。”在胡旭苍的办公桌上,《浙商》也看到,一份大连银行的项目分析报告放在案头。
“这么多资金由杰思汉能管理,合伙人与杰思汉能之间难免会存在沟通上的诸多问题。”环宇集团董事长王拓宇是随同胡旭苍“移资”环亚创投的四个主要股东之一,在经历了东海创投的经营理念分歧风波之后,他总结了东海创投在运营过程中的制度性约束。
他表示,为了提高投资安全控制和科学管理资金,合伙人在签订协议时有两点规定:一是任何一笔资金的流动都必须经过全体股东的签字才可以投资。二是合伙人要定期开会,共同分析市场,商讨投资决策。
这两条协议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为一种不利因素。“每个合伙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大家往往很难对一项决策达成统一意见。而且三天两头开会,董事长忙,只能派总经理过来,但总经理对大事又没有拍板的权力。”在王拓宇看来,东海创投那段时期的分歧属于“磨合期”所产生的副作用。
对此,胡旭苍也有体会,在组建环亚创投之时,他便对有关制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正。
“环亚创投现在合伙人入股门槛是1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出资人才能进入董事会。”胡旭苍说,20多个股东会共同参与决策,但资金额达到1亿以上的四个股东拥有最终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