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内,只要企业想寻找项目,就能想到浙江产权交易所”,一直是浙江省产权交易所(下称“浙交所”)总经理姚上毅的最大理想。
让企业资产在竞价中增值
本刊记者
7月23日,杭州酷热。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产权交易所举办的拍卖会更是热浪逼人。来自福建、浙江两省7位竞买人,竞买角逐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持有的福建九龙房地产有限公司75%股权,经过近80回合的轮番叫价,,最后的结果令人咋舌:成交价2亿元,高出起拍价250%以上。
这也是迄今为止浙江新闻文化产业通过产权交易操作的最大一宗国有资产转让。据浙江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姚上毅介绍,福建九龙房地产有限公司位于福建宁德市,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于2004年联手成立,其中浙报集团共投入注册资本金1500万元,控股75%。根据相关公告,该标的起拍价为5625万元。
“拍得好辛苦,2亿元的价格确实挺高,但对我们来说绝对不是问题。”成为最后赢家的福建三盛集团常务副总裁程璇,尽管脸上已冒出了汗,但仍笑着对记者说:“尽管付出的代价不菲——不仅将代九龙房地产向浙江日报集团清偿借款本金7550万元,而且要支付超过300万元的利息,同时承担支付给中介机构的3%佣金,但是,我们看好房地产发展势头,这个价格仍然可以获利。”以橡塑化工发展壮大的三盛集团近年来才介入房地产业,旗下拥有12家全资子公司,固定资产超过6亿元,目前已在福州等地投资多个房产项目。
拍卖会结束后,对于这个结果,姚上毅也坦言说没想到,“远远超出了预期。”
类似这样产权交易的项目,光是2007年上半年,浙交所就完成了40多宗,单项成交金额高达18亿多。
国资项目集中在房产业
据记者了解,在浙交所成交的单子中,国资项目30多宗,占总数的75%以上。尽管转让品种并未设限,但是目前完成的项目内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
“国有企业这些高端客户的引入会引发梯级效应,高端客户对市场效应的放大有着非凡的意义。”之所以引进大量国资项目,姚上毅直言,“近些年来,国资是否流失一直是专家学者以及业内关注的焦点。我们目前最主要的经营业务就是国有产权交易,我们的任务也就是运用产权交易平台,让国有产权交易在竞价中实现增值。”
而浙江省本轮国企改革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和北方一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不同,浙江国有企业的资产是良性的,效益和发展势头同样排在全国前列。但按照浙江“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原则,对竞争性行业中一些优势不明显和经营困难、风险较大的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兼并拍卖等形式整体改制,大幅度降低国有比重甚至全部退出,所以很多国资项目才到浙交所挂牌。“举个例子说,浙江很多国有企业从事房地产项目的到浙交所挂牌转让,而房地产正是竞争性行业。”
姚上毅介绍,对于国资项目,浙交所会从审核和撮合两个方面进行运作。审核,就是为政府把好关,这是阳光交易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个项目如果没有主管机关的批准、没有评估、没有核准,没有严格按照三号令的要求去做,浙交所坚决不做;审核、监管并严格规范标的内容、受让条件、受让人资格、资金支付方式、合同执行情况,不会让浙交所成为暗箱操作的场所。
审核不是目的,目的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如何撮合成交,如何最大的保值增值。为此浙交所做得更多的是对项目进行推荐,为项目寻找买家,使项目的市场价值得到充分的发现。所以在做每个项目前,浙交所员工都要对项目作全面仔细的了解,包括资料研究、现场调查等,发现项目的亮点,向客户进行推荐等。
帮助民企资产在竞价中增值
在浙交所完成的民资项目中,酒店类、服务业内容居多。尽管民企项目现在浙交所业务中仍属小头,但是,姚上毅一直非常看好浙江民营企业的“承接力”。他认为,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带来了丰裕的民间资本,不少民营企业有着很强的并购与开拓意识,不断在市场上寻觅新项目。这对于需要国有资本退出并在市场上挂牌转让的国有企业来说,为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很好的资金基础。
除此以外,民资之间的股权、产权转让也会日益增多。目前,浙江有800多家股份公司,其中有200多家已经在境内外上市,尚有大约3/4的股份公司没有上市,这些公司的股权也需要流转。场外交易有着诸多的弊端,比如信息渠道窄、交易成本大、法律风险大。把这些公司引导到场内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使让受让方找到好的项目,转让方找到好的投资人。近年来,浙商对外投资热情虽然不减,但浙江省内各种项目往往更方便浙商考察,这样浙交所这个平台也更有了“用武之地”。“我们的作用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浙交所成为有效项目的集聚地、客户资源的集聚地和产权交易的安全地。”
在宏观调控和自身产业选择下,浙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做出“加法”和“减法”,而“每做一道题”,都会或多或少地联系到产权和股权的转让。记者了解到,相当多企业之间的产权转让都是私下交易,也会出现很多法律纠纷。浙交所的“第三方平台”则能发挥一个“契约”功能,帮助企业避免很多法律上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企业的产权在多方参与的竞价中实现增值。
平台功能有待完善
姚上毅坦言,与快速增加的企业股权、产权案例不相称的是,浙交所的“第三方平台”建设仍存在很多难点。
首先,浙交所的平台知名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宁愿自己私下交易,也没想到到我这里来,虽然我可以帮他们通过竞价赚更多的钱。”
另外,平台的“有效项目的集聚地、客户资源的集聚地和产权交易的安全地”“三地”功能还未具备。
在目前诚信体系缺失,信息尚不完全对称的环境下,把定位做到实处,充分发挥平台功能,降低交易双方总的交易成本,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市场化运作,用市场化手段去吸引项目、去发展客户、去调动社会有效资源共同参与到这市场建设上来。
“一个平台的建设单靠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说到这里,姚上毅颇为感触:“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参与,我们做成一个项目,可能就要联合发动近20家投资、拍卖机构。当社会有效资源自愿、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市场上来了,那么这个市场才会不断发展,才会有希望。”
“产权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非常看好产权交易市场。” 姚上毅表示,“三、五年后,相信浙交所已经具备这样的起点:浙江的有效资源和项目已开始在这里产生良性互动。”
(编辑:周彦,邮箱:zhoucancan@hotmail.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