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下)

标签:
365房产房地产旅游文化 |
喜德如何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明白喜德发展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喜德发展旅游毫无疑问是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喜德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全社会脱贫。
从这点出发,应该把旅游业作为喜德今后的优势产业来看待,应该从全县的整体布局来考虑旅游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打造项目和景区,而是要通过对资源、环境、市场、政策的整合,最终实现旅游相关产业在喜德的落地,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
从目前来看,喜德的旅游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研究喜德旅游的市场在哪里。显然由于经济落后,喜德并不具备一个内需市场,喜德旅游发展必须要与外部市场对接。而从整个区域的旅游市场来看,喜德地处的攀西(攀枝花——西昌)地区,并非四川省的优势旅游区域,尤其在省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较低,在省内,区域的冬季阳光旅游具有一定的特色,对成都平原地带的客群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喜德发展旅游面临的市场基础并不是很好。
喜德旅游市场的开发,首先要建立一个基础市场,即在区域已有的冬季阳光旅游基础之上,利用喜德夏季凉爽的气候特点,开发夏季避暑旅游产品,打造属于喜德的四季度假旅游品牌。通过度假产品的开发还可以整合温泉、健康、养老等一系列产业链,并带动本地房地产业的发展。
除了度假旅游市场外,喜德还可以整合自然、人文、文化资源,打造观光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等产业链,进一步丰富喜德旅游产业生态。比如,通过开发自然观光景区,可以带动自驾游、野营、民宿、餐饮等产业,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带动展览、表演,以及漆器、银饰、民族服装等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总之,喜德具有开发多元化旅游的资源条件,整合好资源,喜德就能打造自身的差异化旅游市场,并通过多元化之路,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生业生态,从而可以发挥促进就业,带动经济的作用。
加强城镇化体系结构,完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治理
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体验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配套服务,以及良好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支持,喜德当前的城镇化建设,乡村治理显然是薄弱环节。因此,在注重打造旅游产业的同时,喜德必须要重视城乡体系的建设,打造好的旅游体验环境。
从喜德整体的地理环境看,孙水河沿岸发展条件最好,发展基础业最好,应成为喜德重点开发的区域,可在此布置一系列的特色城镇,提升喜德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必须于相关产业联动,同时,对城市商业和生活、旅游配套功能进行完善。除中心城镇外,还可以通过打造部分特色小镇,吸引以成都为核心的省内大城市度假客群,适度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有利于喜德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喜德的农村地区,由于生产落后,普遍不太注重人文环境的打造,脏乱差的形象比较突出。因此,对农村的发展,不能仅仅以扶贫为主,还要注重农村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提升乡村的人文特色。一方面,结合乡村的地理环境特征,生态治理,塑造富有彝族传统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一方面要注重乡村整体的发展转型,除了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外,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选择部分发展条件较好的村落,打造彝族新村示范区,为彝族乡村的整体发展转型探索发展方向。
继承和发展彝族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发展区
作为彝族的传统聚居地,可以说,民族文化是滋养喜德不断发展的源泉,发展旅游,必须要发挥文化的价值,打造喜德发展的灵魂。
发展彝族的传统文化,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步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恢复。包括彝族文字,彝族的迁徙历史、以及以十月太阳历为代表的彝族历法、彝族教育经典《牧马》等等,这些都有整理和研究的学术价值。其次,彝族的舞蹈、歌唱、乐器表演、建筑艺术,以及民俗活动等,这些传统文化正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亡,急需要继承和发展。
第二步是以文化内容为基础,与产业进行结合,打造文化产业。比如彝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例如火把节(7月)、彝族年(11月)、插花节(3月)、密枝节(12月)、跳歌节(6月),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例如彝族摔跤、斗牛、赛马、朵乐荷、打歌等。通过举办大型民俗活动是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游客、旅游推广的有力工具。而彝族史诗,故事丰富,可以改编成大型的舞台剧,彝族的歌舞、乐器表演等都可以助力发展本地的特色演艺产业。彝族的服装、刺绣和纺织工艺,可以培养民族的服装设计师,将民族特色融入时装设计,举办民族时装秀进行推广,培养民族时装产业发展。喜德本地的彝族漆器,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民间艺人,但生产规模小,产品适应性差,可以建立产业扶持机构,推动市场开发和生产工艺升级,让彝族漆器进入艺术品、工艺品和日常生活产品市场,扩大市场空间,打造成本地的特色产品。其他有潜力的民族特色产品包括酿酒、银器、首饰等。
特色文化的吸引力,正是喜德打造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喜德必须恢复传统文化的建设,并进行发展创新。
加强教育,提升本地的人力资源水平
教育水平低下,人口素质不高,显然是制约喜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喜德必须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提升人口的生产力,才是喜德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
针对喜德基础教育的现状,在拆校并点的同时,一定要改善学生的上学条件,特别是住宿和交通条件,如尽量满足学生的住宿需求,为学校配备校巴等基础配套。当然,更重要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当前,除继续发挥支教的功能外,喜德更应该注重培养本地的教师,与外地学校与外地优秀学校多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逐步提升本地师资水平。
另外,喜德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加强本地就业培训,让本地居民更好的实现就业转变,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足够的服务人员、艺术表演人员、以及司机、厨师、导游、讲解员等专业岗位,喜德需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就职,促进本地居民职业技能的提升,帮助他们走上新的岗位。同时,也要鼓励和扶持本地居民发展旅游新型产业,特别是乡村居民,对开办农家乐、民宿等自营产业提供创业辅导,资金支持,以及提供标准化服务规范指导,对栽培特色经济作物提供技术和市场流通支持,加速乡村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以上,是本次喜德考察后的一些初步思考,通过发展旅游业的引擎作用,为喜德乃至大凉山的经济发展带来转变,显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可操作性,但面对的困难也较多,任重而道远,有赖于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和扶持,祝愿大凉山地区的同胞早日摆脱贫困,迈向新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