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喜德深度考察之思考(上)

标签:
365房产房地产旅游文化 |
前言
本文为中旗战略咨询公司受邀参与喜德县全域旅游战略策划项目,在对喜德进行深度考察后,一些个人体会和初步思考,在此分享给大家,与所有正在参与或有兴趣参与大凉山开发的同行者们共勉。
大凉山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一直以偏僻、荒凉著称,但有不少人还不知道,在广大的大凉山彝族地区,目前仍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如何让凉山彝族地区脱贫,一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这次,广州中旗战略受凉山州喜德县政府之邀,开展喜德县文化旅游产业创意策划和发展规划顾问咨询工作,使我们有了一次深入大凉山的机会。
初入喜德
凉山州位于四川的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首府西昌。
从地理环境看,凉山州中部是安宁河谷,是四川省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将整个凉山州一分为二,西侧为横断山区,与西藏、云南接壤,东侧就是大凉山,也是凉山州彝族的主要聚集区。
喜德位于凉山州的中北部,在穿过安宁河谷的成昆高速泸沽收费站下了高速,沿着孙水河谷东行25公里即到达喜德县城。
一路穿行在河谷地带,孙水河就在道旁不远处,也许是刚下过雨,河水携带大量黄色的泥沙向前奔涌,两岸都是缓缓的山坡,山坡上开垦过的梯田和一个个村庄历历可见。映入眼帘的不是青山绿水,而有点略显杂乱和无序,枯黄与墨绿交替,也许这就是大凉山独特的地理风貌吧。
县城位于一片小型的南坡上面,典型的山地小城,方圆不足1公里,人口大约2-3万,简单的几条街道,除了学校,少部分的沿街商铺,这里看不到什么城市的配套,似乎没有受到市场大潮和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除了偶尔出现的一两座装饰着“红黄黑”的彝族特色图案的房子,和偶尔走过的一两个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这里和普通的小镇没有多大区别。
简陋、闭塞,也许就能概括这座小城的发展现状。
深入腹地
为了进一步了解喜德镇的全貌,第二天,我们驶入了大山深处的彝族乡村。事实上,除了孙水河谷两旁的开阔地带,喜德的大多数彝族村庄都分布在大山深处的平坝、山腰,以及高海拔地区。
顺着蜿蜒的公路,从河谷地带往深处的大山行进,一个个彝族村庄出现在眼前。经过多年的扶贫,有些乡村的生活环境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不少乡村都建起了集中的安置房,但总的来说,贫穷仍然随处可见,尤其在大山深处的乡镇和村寨,卫生状况和生存环境仍然较差,住房简陋,生活质量差,这一点从穿着和精神面貌上也能体现出来。
山区的交通状况是一大制约,虽然公路已经覆盖了大部分的乡镇,但主要为低等级公路,且公路依山势而建,蜿蜒曲折,尤其部分高海拔地区,出入极为不便。公共交通体系更是落后,很少有正常运转的公共交通系统,山里的出行,基本靠走。公路两旁时常可见走在放学路上的学生,看见他们幼小的身躯,和长途跋涉的求学路,不禁为他们心疼。
从整体看,喜德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还相当低下,有关的数据显示,2017年喜德的城镇化水平还不足20%,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口还居住在环境较恶劣的山区。与此同时,喜德的农业生产条件却欠佳。根据土地资源数据统计,全县人平耕地不足2亩,而其中又主要以旱地为主,水田不足10%。由于河谷地带的肥沃土地不足,大凉山的耕地主要以坡地上开垦的旱地为主,这些土地只能种植低产的燕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土地贫瘠,部分土地甚至还要轮歇才能出产。为了维持生存,传统的彝族大多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而当地的牧草地主要分布在高山草甸,形成了今天大部分彝族生活在山区、以至高寒地带的现状。
喜德的发展出路何在?
喜德面临的发展困境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17年,全县人均GDP仅有13136元,是全国水平的22%。同时,在其经济构成中,农业占比高达32.16%(2017年全国水平为7.8%),工业仅有少量的采矿和建材业,商业、服务业形态落后,可以说,喜德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
限制喜德发展的,除了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外,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思维禁锢。
大凉山地区作为彝族的传统聚居区,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民族自治,与汉地政权较少交往,直到解放前,这里仍保留农奴社会制度,所以有一步跨千年的说法。解放后,虽然落后的社会制度终结,彝族同胞实现了社会平等,但长期与外界的隔绝,使得他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面临诸多障碍。再加上先天薄弱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现代教育的滞后,使得他们逐渐与现代的商业社会脱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喜德的发展落后,是原始的落后,更是思维观念的落后。
从长期来看,要转变这种落后局面,必须依靠教育。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观念的更新,与现代社会接轨,才能最终改变本地的发展命运。
然而教育是长期工程,迫在眉睫的是现实的贫困。从目前的扶贫政策来看,主要集中在农村建设、以及贫困户的对口帮扶方面,乡村环境改善了,农民增加了少量的收入,但从总体上,仍没有改变区域发展落后的面貌。
生产力的落后,并不能依靠零星的改善予以转变,喜德要发展,还需加快社会结构的转变,加速城镇化,以及引进多元化的产业,这样才能从更大的层面上增加就业和社会活力,为更多的人提供发展机会。
喜德是否有发展旅游的条件?
从喜德目前面临的发展条件看,区域条件并无竞争优势,离区域核心城市较远,而产业基础薄弱,资金、产业配套、人力资源等均比较欠缺,内部消费力不足,这些都是喜德推动城镇化的面临的巨大挑战。
发展旅游业,也许是现阶段喜德最好的选择之一。从基础条件看,喜德发展旅游业有四大支撑条件:
一是区位交通,喜德地处四川攀西板块门户,尤其是成昆铁路复线开通后,成都至喜德只需2个小时,而至攀枝花则需5个小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攀西板块一直是四川最主要的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在成都平原地区有广泛的客群基础,这一地区的西昌、攀枝花、甚至米易、德昌等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势头都不错。喜德凭借在本地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具备了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喜德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喜德具有攀西地区的典型特征,日照率充足,冬季不冷,夏季凉爽。常年大部分时间温度保持在10.0至22.0之间,平均每年高于22气温的天数仅有10天,气候环境十分舒适,尤其对冬夏气候极端的成都平原来说,是冬季避寒、夏季避暑的好去处。良好的气候环境对打造度假产业来说,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三是自然人文风光。喜德的自然地理风貌虽然并非顶级资源,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观光价值。境内的小相岭以冰川湖泊群著称,以及原始成片分布的杜鹃林、冷杉林等,颇具观赏价值。同时,分布在高山、平坝、坡地的大大小小的彝族村寨,独特的居住和农作场景,也是大凉山特有的人文风光。特定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环境,为喜德提供了打造丰富旅游产品的资源。
四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大凉山是彝族的世居之地,也是彝族文化的根源,而喜德素有“彝族老家”的称号,这是喜德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文化旅游已日渐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彝族独特的文字、历法、史诗等,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展示价值,彝族特色民俗活动如火把节、跳歌节、朵乐荷等,丰富多彩,这些都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