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仁科房企多元化经营万科转型 |
分类: 【无时无刻不仁科】 |
当专心做住宅的万科转型做“城市配套服务商”,并在商业和社区O2O方向发力;当恒大从搞足球,到卖矿泉水、卖食用油一路狂奔时,你应该知道,房地产企业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
房地产企业多元化并不奇怪,事实上,房企在多元化方面有着天然的基因:
第一,通常做房地产开发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因此有资本去开展多元化经营。
第二,中国房地产丰厚的利润回报,吸引了不少其他行业的企业进入,其中有不少是横跨多个产业领域的集团型巨头(尤以央企最为显著),本身就有多元化经营的烙印。
第三,房地产在经济产业链上与多个行业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商业、艺术、娱乐、教育等各行各业提供经营活动场地,在资源和平台上有多元化的便利。
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房地产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投资都并不罕见。但是,近期中国房地产界如此集中的进行多元化转型仍然非常引人瞩目,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调整期,不可能同以往那样获取暴利,而开发商们的负债率普遍居高不下,数倍于正常企业水平,因而必须要进行多元化经营以增加赢利点和分散风险。
房地产企业最常见的多元化,是由住宅拓展到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产业地产等其他房地产领域,尤其是增加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等自持物业的比重以获取长期经营利润。最新潮并引发最多话题的,则是对金融领域和互联网领域的拓展,如信托投资、电商、社区商业O2O等等。其他的,还有对文化、教育、医疗、影视、娱乐、体育、矿业、食品、零售乃至农牧业的投资。可以说,房地产的跨界多元化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如前所述,房地产既和多个产业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为大多数的产业提供经营活动场所,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多元化道路上涉足如此广泛的产业类型也不足为奇。但值得担忧的是,房企们能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专业能力为此做支撑。要知道,隔行如隔山,即便关联紧密的两个行业在资源、人才、专业能力等多方面有截然不同的要求,如万科转型开拓商业,万达做电商,都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发展迟缓。尤其是在人才和企业文化方面,不同行业之间的存在极大的差异:西装革履、讲求执行力的房地产与习惯T恤牛仔裤、注重创新能力的IT业对人才的要求、对企业文化的取向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仅仅是财大气粗,就能所向披靡么?这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除了行业差异之外,另一个令人疑虑的是房企本身的经营能力。有句笑话叫做“在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过去二十年中国楼市狂飙猛进,开发商们乘着楼市的春风躺着就把钱赚了。而且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许多灰色空间,其与政府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是靠能力不如靠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成长壮大起来的房企们,其成功有多少是来源于自身的经营能力?如果过去的成绩并不是因为自身能力足够强,那么跨界去做其他行业时是不是还能成功?况且,开发商们习惯过好日子,还能沉下心踏踏实实的赚辛苦钱么?
多元化是为了在楼市调整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高负债率带来的风险;但同时,跨入新行业需要时间培育,前期必然会有大量资金沉淀。而房地产毕竟是房企的主业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市场回暖,那时沉淀的资金如何回到房地产本业中来?要知道未来房地产不可能再呈现过去单边上涨的态势,而是有涨有跌的波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做后盾就极有可能错过稍纵即逝的机会。
如果说大型房企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支撑其多元化,那么日子更难过、实力较弱的中小房企是否也跟进?还是扎扎实实练好房地产本业的内功,在产品创新、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服务意识等各方面不断提升,以待市场回暖能凭借综合专业能力占得先机,树立企业品牌、拓展市场份额?如果多元化,是选择金融、互联网等高大上的领域?还是结合地域特征做一些本土化的项目(如酒楼、KTV、连锁便利店)?
危机即是机遇,在市场调整时企业必然要积极求变,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期在变局中图存。所以本文的旨意并非反对房企这一波的多元化策略,而是以疑问的形式对其中隐藏的风险进行探讨。楼市上升期,房企可以大开大阖,以规模增长为优先;而在市场不景气时则需要企业进行精耕细作。市场更成熟未必不是利好,就看我们如何以更专业的态度挖掘更多的机会。房企多元化的路必定崎岖不平,把好方向盘方能走得稳、走得远。
【原创文章】
【房地产时政点评专栏】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26411001_1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