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位决定项目的成败】(书稿分享22)

(2012-12-12 16:07:30)
标签:

下文

老板

深度

客户

至关重要

杂谈

分类: 《地产6堂课》部分章节
【定位决定项目的成败】(书稿分享22)
 

第六节   五度思维——定位产生的必要因素之二

科特勒大师说:定位虽然是要去发现显而易见的东西,但在发现前,他们从来不是显而易见的。

大师还说:定位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需要实践者的知识、智慧和经验。

看似两句不高不低的平常之言,但揭示的是定位的复杂和艰难。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发现,当策划人为项目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时,很多人会说,:搞了几个月原来就搞了这么个定位啊,这大家谁不知道啊。说者两片嘴皮,做者苦熬数月。确实,有些定位初看非常平常,并没有什么高屋建瓴、激扬恢宏,但是……

这里我们必须要弄清楚项目定位的目的。我们寻找项目定位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创造某个全新的概念,不是为了要多么的出人意料之外,不是单纯的标新立异,而是要发现项目最合适的——就是地块价值、市场需求、竞争态势的最佳平衡点。无论这个平衡点是平常也好,出人意外也罢,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否是最佳平衡点。

而要找出这个最佳平衡点却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除了我们前面谈到的需要做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地块研究、客户研究、竞争态势研究等等不可或缺的因素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人的因素。

我在很早前写过一篇文章:《策划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我从来认为做策划需要天赋。现在有一种现象,似乎策划人人都能做,只要是在这一行呆过一年半载,甚至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参与了一两个项目的策划,也敢自称是房地产策划人,也敢扛着大旗就去接项目,这策划也忒不值钱了吧!

  策划是什么?策:就是策略。划:就是谋划。策略、谋划岂是人人都能做的?那是定方向、定战略的大事。没有体验丰富的人生经历,没有敏锐的思维,没有一会天上、一会地下、一会左、一会右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没有打碎一个泥娃娃又能把它捏出来、搅成一团乱麻又能抽成一根丝的功夫,是根本不能谈策划的。

策划人必须把几种角色集于一身:

战略家:大到战略布局、战争态势分析、敌我力量比较,小到战术制定、战场指挥。

医生:望闻切问、疑难杂症。纵使有治不了的病,但至少要知道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引发的病?

导演:舞台、灯光、道具、音响、演员,都必须了然于胸并在掌控之中。

策划人还必须有超出一般人的胆量。因为一个项目少则几个亿,多则十几亿,全部交给你,你敢吗你?

  策划人还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理论,并用这种理论指导自己的策划。现在有些人瞎猫碰死老鼠的做了一两个成功楼盘,就到处胡吹自己如何如何,就敢堂而皇之地称是无敌天下,就敢今天批王志纲、明天骂易宪容。策划不是吹出来的,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一个真正的策划人至少要做20个楼盘,还必须是不同类型的才敢说入道了。因为,项目与项目不同,市场与市场不同,其策划思路也不同。如房地产就有住宅、写字楼、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工业地产、专业市场等,而仅仅住宅又分单体楼、小区盘、大盘、还分洋房、公寓、别墅、高层、多层等等,如果你这些类别没做过,你能称自己是真正的策划人吗?

  策划人还必须有纵向横向的专业知识,如:

前期的市场调研:(那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踩盘)你知道有几种调研方法?哪些项目应该用哪种或哪几种方法?哪些数据是你需要的?哪些数据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而市场调研是一门学科,虽然大多数的市场调查只是证明了驴子有两只耳朵。但真正的市调是项目定位的基础。

前期的规划设计建议:你对建筑的类别、建筑的布局、外立面、户型、园林、配套等等都不懂怎么给别人建议?

商业地产的业态、功能、招商、经营比住宅策划更复杂。

所以我说策划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因为决定一个策划人的是”思维”,而思维能力虽然可后天学习,但更主要的是先天生成。那么,策划人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我总结出《五度思维》

 

 

    http://img1.soufun.com/album/2012_12/12/1355299380470_000.jpg


我这里大谈策划,是因为策划是定位的主体,无论是一个机构、一个团队还是某个人,亦或就是开发商的老板,只要是在给项目定位,他就是在策划、他就是策划人。而策划人的思维又决定策划的深度。五度思维如何运用到项目定位之中?这就涉及到下文即将展开的定位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