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远山
张远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959
  • 关注人气:1,3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老子的世界生成说浅识新解(巴山老杏)

(2012-11-30 12:02:38)
分类: 转帖

老子的世界生成说浅识新解

 

作者:巴山老杏

 

[提要]文章指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是在对世界从何处来的哲理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世界是怎么来的科学假说。老子的一、二、三数字表述,是具体事物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老子用这一假说,阐述了一分为二和事物发展阶段论。

[主题词]道    阴阳  五行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者是世界从何处来的逆时向阐释,后者是世界是怎么来的顺时向描述。这就是老子的世界生成说。

 

1.道生一,气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孔令宏把它叫做宇宙发生论。[1]我认为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看法是:宇宙与道是无限的统一,自古以固存。因此,把老子的这一假说,叫做世界生成说。老子的这一假说,前贤多在列子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和讨论,不断补充和丰富它的内容。

《庄子》中也论说了一、二、三。前贤多爱以庄解老,为什么却多不采用庄子的一、二、三之说解释老子的一、二、三呢?《庄子齐物论》说:一与言为与一为。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狂其凡乎?故自无适,以至于,而况自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解释了庄子的一、二、三,并评析了《庄子》的这段论说。张远山说:一与言为:一,实体一;言,名相。实体一+名相’=‘与一为( 实体一名相一(实体一)=‘辩析如下:庄子区分实体一、名相。理由有三:其一,实体一不与天地万物对待,也不与名相对待;名相既与实体一对待,又与他人之名相对待。其二,实体一有真无伪;名相有真有伪。其三,人难尽知天道,唯有永远超越名相,方能不断增进对于实体一的认知。○《齐物论》既已谓之一矣••••••一与言为二, 二与一为三,似为戏仿隐斥公孙龙《通辩论》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两者之义虽异,均属演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老子注》: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老子》并未及,王弼以庄注老,不合老义,颇合庄义。2]张远山的评析非常透彻,指出了庄子论说的一、二、三,不是对《老子》一、二、三的注释,而是庄子自己对道的看法。王弼在这里以庄注老,是对错了号。庄子认为,道之名相(能指),异于道之实体(受指)。道(实体)不可言,只可假言(假说)。因为道的实体,有真无伪,人不可能尽知。人所讨论的,只是它的名相。而名相则有真有伪。庄子没有详释老子的

列子,名御寇。是老子弟子关尹的弟子。因此,列子对老子的世界生成说的解释,应是第一权威的解释。《列子天瑞》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沦而未离也。列子把老子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的论说,直接解释为有形者生于无形。即老子的有、无指有形和无形之物,是以人的经验感知为判断的两大类物质存在形式。这是对老子的皆是物质的肯定。列子是深刻理解了《老子》原文的本义,肯定了老子没有把他作为本原的道,说成既是物质性的又是非物质性的。王洪图主编《内经》(以下简称王编《内经》)说:老子说:道之为物’,‘有物混成,道是物质本原的物质世界存在自身。又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道生之,德畜之••••••是谓玄德。道又是非物质的精神本原和存在,并具有人格伦理的属性。4]老子会作出自相矛盾的抵牾之说吗?显然,这是在未弄清原文本义的情况下而作出的错误评论。《列子》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阐释为道生万物前事物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很明显,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不单是表时间的概念,而是以气、形、质出现为参照的时、空、物三元合一的概念。由此可知,老子的一、二、三既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也代指具体的事物。太易者,未见气也。太易时是混成之物充盈的空间,混成之物就人的感觉而言是恍惚也不能感知。因此,不叫气这一名称。这就是未见气也的含义。当道一分为二,从与”“混成的状态中分出,即在某一时空集聚的数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这是气可见的开始。气的命名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就是太初者,气之始也的含义。气是,也就是人的感觉经验可以感知的物。它就必然是有形、有质的。《庄子徐无鬼》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淮南子览冥训》说:阴阳同气相动也。《吕氏春秋应同》说:类固(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气在运动中因同类相应而由无序走向有序。在体上相同的气不断集聚,即从元气中分出。这就是太始者,形之始也 的含义。以体相同集聚的气,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以体的不同又分开重新集聚。这就是太素者,质之始也的含义。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沦而未离也。道生一,气。一生二,形。二生三,质。道生一、二、三的过程结束后,生成和构成万物的材料、条件初始具备,混在一起,但还没有分别生成(构成)具体的万物。因此,空间中是一片混沦的状态。混沦,自然是人能够感知的混沌状态;与感觉恍惚的状态有别。《老子》中作为特殊的专有概念的,经列子阐释为气后概念清晰,就是指气物质。

列子把道生一解释为气,这在后世几乎没见有异议。《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张远山认为,这段文字中的故万物一也,应解为齐一。即万物皆因气聚而生,因气散而亡。而通天下一气耳,是老子道生一。[5]我完全认同张氏的这一解释。通天下一气耳的句读应是:通天下,气耳。因为按照古人的语法习惯,如果要表达的意思是仅此一个气,它的正确表述就应该是通天下,气耳。庄子在这段话中,明确表达了气是生成、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的观点。《庄子》肯定了列子对道生一的阐释。后世把道生一的这个气,叫做元气。

 

2. 一生二,阴阳二气

道生一即道生气。无论是列子的阐释,庄子的阐释,以及后世的诸多学者的阐释皆对此作出了肯定。那么,一生二,即列子解释的,具体又是指什么呢?

历代皆把这个解释为两仪或阴阳,几乎没见有异议。《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两仪,相匹配的两个对立面,亦称两端,亦代指阴阳。但这里的两仪、阴阳具体所指亦有两说。一说两仪即阴阳,指阴阳二气。一说两仪指天地,阴阳指阴阳二气。《庄子田子方》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这里的阴阳是指气毫无疑问。但阴阳二气出乎天发于地之说,可以理解为天地早于阴阳二气出现;以庄解老的可据此把释为天地。隋杨上善说: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黄帝内经》卷19《太素知针石篇》)6]。朴:未经加工的木材。《老子二十八章》说:朴散则为器。老子的,意为构成万物的材料。可理解为气的别称。杨上善对道生一的理解与列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却把也是释为天地的。老子的指天地还是阴阳二气,因此而变得扑朔迷离,至今未有统一说法。其实,按照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解释来看,一、二、三为,是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因此,把释为天地绝对不是老子的本意。是气,也只能是气。但这明显的错误为什么未遭到非议,反而作为一说被后世引用呢?是指天地还是指阴阳二气的争议,牵涉到关于世界生成顺序的解释。宋朱熹欲图调和二说的矛盾,在论说他猜想的天地生成机理中,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如下解答。朱熹说:天地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易学启蒙》)[7]天地开辟之前是 浑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及其既分,中间放得宽阔光明,而两仪始立。8]混沌的宇宙在气分阴阳之后开始有了光亮。阴阳二气区分的同时,也生成了天地。这里的两仪,意为天地。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只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榷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清轻者为天,重浊者为地。’”8]朱熹的表述是清楚的:阴阳二气和天地是一个气在运动中同时产生的两个结果。把释为天地未遭到非议的原因是:就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作出描述的本源论而言,天地排在后不为重大错误。我认为,理论要求严谨,阐释不能违背原著本义。朱熹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天下万物固然是在天地生成后始生,但天地本身亦属于可见的万物,同样是由阴阳之气生成。何谓气之渣滓渣滓如果是可见之物,同样是由阴阳二气交变生成。因此,只能是指阴阳二气。《列子》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沦而未离也。”“二生三结束后是混沦,天地尚未生出。列子认为,三生万物的万物中是包括了天地的。指天地的说法,只会造成对老子世界生成说理解上的混乱。王编《内经》说: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其生化的顺序是道生天地,天地生气,气生万物。黄老之学则相反,以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其逻辑顺序是气(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8]王编《内经》此说,就是采用了把释为天地的说法,来解释道生一的。从而导出了不能自圆其说的错误的结论。老子的世界生成顺序是道生气,气生天地万物。这应该没有疑义。列子论说的形、质指气的形、质,也应该是没有疑义。

之间的关系,宋张载说:二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二之用息。”“不有二则无一。(《正蒙太和》)二之用,即阴阳生化万物的作用。朱熹说: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朱子语类》卷98)[9]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泉源归结为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是中国古代哲人的一个深刻见解。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10]既然肯定了道生一是气,肯定了不有二则无一,肯定了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肯定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泉源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那么,一生二,就只能是指的阴阳二气。

 

3.“二生三,五行之气

二生三,在老子那里究竟具体指什么,可说是一个千古之谜。如果说,把释为气,释为阴阳二气,在《老子》中有紧接三生万物句后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论说提供消息,从而据此推论出实际上是气,因而指气,指阴阳二气的话;那么,具体指什么气,则完全是后世在肯定了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推论与猜测。对的解释,《列子》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明确了是指气在上作出的区分。朱熹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说:数只有二,只有《易》是。老氏言,亦是二。共生三,其子也。三生万物,则自此无穷矣。11]仅凭这段文字,不能知道朱熹认为指什么。但把他的相关论说联系起来分析,就明白了他对的见解。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气,迤逦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的)是阳,静底(的)是阴,又分做五气(五行),又散为万物。12]朱熹实际上确认,指阴阳二气,指五行之气。五行与阴阳的区别是什么呢?朱熹说:阴阳是气(形),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作得物事出来。(《朱子语类》卷1)[13阴阳五行为太极(气)之体••••••此体字是体质。(《朱子语类》卷36)[14]朱熹认为,阴阳是气的形,同时也是气的质。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是气的体质的两个方面。这无疑是根据列子的形、质说,解释阴阳与五行的。朱熹这里所说的阴阳是气字,很可能是字之误。以朱熹这样的大儒来说,不可能在论说阴阳与五行的区别时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极有可能是转抄或者刊印之误。把以上说法合看,就不难明白朱熹的见解了。原来,朱熹是用两分法分析老子的一、二、三。所以他说,《周易》里只有这个数,即阴阳二爻。只有《周易》正确。用两分法分析老子的一、二、三。道分出了气,此一分为二;气分出了阴阳,此又一分为二; 阴阳分出了五行,此也是一分为二。因此说老氏言三,亦是二。三次一分为二,二生三分出的是谁之子呢?仍然是道之子。因此说共生三,其子也。朱熹的理解是对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一分为二本来就是老子的观点,而把它看成是《易传》才有了的认识。朱熹五行是质的肯定,应该说是明确了五行的元素概念。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五气,分别指五种不同的元素。

在中国古代的世界生成说中,五行指五种不同元素的气,是直接构成万物的材料,应该说是非常明确的。《国语郑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这里的金、木、水、火、土所指,很明显并非指具有固定形态的物,而是朦胧的元素概念。这是见之文字,时间最早的五行构成万物说。王编《内经》说: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企图以具体的东西说明世界万物的构成和本原。•••••然而以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解释世界万物的本原,在理论上存在着难以越逾的鸿沟。15]笔者认为这是明显的误解。从人的思维来讲,具体的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怎么能够以成百物?古代哲人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王编《内经》说:无论是用五种事物还是二种元素作为世界的本原都有局限性,很难说明有限的东西如何能够成为万物的本原。16]这是没有认识到五行是指五种不同元素的气的评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这里的太虚化元,是道生一的简释。五运,也就是五行。五行的出现是万物资始。即构成万物的资料出现的开始。金、木、水、火、土五行指构成万物的五种不同元素的气,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4. 三才与阴阳五行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说:道本包于元气,元气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生万物17]杜光庭是道教人物。他的这段话应看成是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阐释。道本包于元气一说,这是把道中的直接阐释为气。省略了道分开即道生一这一程序。按照杜光庭解说的次序,元气分为二仪也就是道生一了。二仪分为三才也就是一生二了。三才分为五行,自然是二生三。 这与列子的阐释大相径庭。杜光庭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阐释呢?

杜光庭的阐释也是有来历的。

《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认为:道是真实可信的。未有天地之前,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它无影无形,可以心传而又不能实授,可以领悟而又不能看见。那么,对这个无为无形的道,怎么才能认识它呢?《庄子缮性》说:道,理也。《庄子秋水》说:知道者必达于理。庄子认为,道的实体,人不可能尽知。人所讨论的,只是它的名相。名相不是实体,人所讨论的名相,只是一个。为此,庄子提出了,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去研究和认识道。《易系辞》的作者根据老子对道、器关系的论说和庄子道,理也的看法,作出了道、器观念的哲理抽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上是道,也就是理。因为它是不能感知认识的,是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的东西和得到的认识。形下是器,是可以感知的有形的具体事物。形上和形下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形上形下是以列子的道、气、形、质的作划分的。形上的气属于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也就成立了。阴阳作为万事万物的普遍属性,作为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作为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也因此而得以确立。杜光庭的道本包于元气一说,就是根据《易系辞》的形上形下论说而来的。

杜光庭解释了形而上、形而下。他说:形而上者道之本,••••••形而下者道之用,••••••显道之用以形于物,物秉有质,故谓之器。器者,有形之类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上,不在道也。18]杜光庭依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作出了道本包含元气的论说。形而上、形而下这对范畴主要用于本体论。杜光庭把它用于本源论,在这里就明显出了错。道本包含元气,元气分为二仪省略了道生一为气这一程序。一、二、三所指具体之物,也就与列子的阐释大相径庭了。

杜光庭的阐释中出现了一个三才。三才指什么呢?有人说三才指天、地、人。《幼学故事》开首就说到了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查《辞海》亦说三才指天、地、人。但杜光庭这里说的三才,肯定不是指天、地、人。从杜光庭论说的三才与五行的关系来看,可以确定三才指气。《辞海》有才,通材之释。三才的,意为材料。《后汉书马融传》五才之用,或可废。李贤注:五才,金、木、水、火、土也。五行之气又叫五才。五才和三才,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到的其生五,其气三。这个前贤解释得非常清楚,指阴阳之气各分为三,即三阴三阳六气。阴阳衍化为三之说是从《易系辞》中脱落出来的。《易系辞》比《老子》晚出。《易》学是独立于儒、道之外的一个学术体系。儒、道都从《易》学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道家、道教的《老》学与《易》学结合的本源论,使三才必须在《老子》的一、二、三中有一个归宿。于是就有了杜光庭的阐释。三才、五才之称,说明二者皆是直接构成万物的材料。因此,杜光庭的三才分为五行的说法是错误的。但如果据阴阳衍化为三的理论,而把三才解释为老子二生三,则没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明白三才与五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内经》中有三阴三阳和五行的匹配:一阴(厥阴)配木,二阴(少阴)配君火,三阴(太阴)配土;一阳(少阳)配相火,二阳(阳明)配金,三阳(太阳)配水。由于三阴三阳是六数,所以五行的火有了君火相火之区分。原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其生五,其气三,是二者为同一事物的解释。其意思是说,阴阳二气生成了五行,这五行就是三阴三阳之气。三阴三阳和五行就同一个气而言,各是指气的哪一方面呢?朱熹对阴阳和五行的解释是:阴阳五行为太极(气)之体••••••这体字是体质。三阴三阳和五行皆指气的体质。因此,三阴三阳可以理解为,由于构成气的精在比重上有所不同,因而有了气在阴阳属性上轻、中、重程度不同的区分。五行可以理解为,由于构成气的精在数量上有所不同,因而有了气在元素属性上具体特征不同的区分。由此可见,三阴三阳与五行是质的两个方面。二者合看,气的就有了圆满的说明。《老子》中没有说到三阴三阳。但老子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阐述他的生一、生二和生三的。《列子》把一、二、三分别阐释为气、形、质。从列子与老子的师承关系看,《列子》的阐释应该是《老子》本义中包含的内容。根据《列子》的阐释,用两分法分析生一、生二、生三,很容易推导出阴阳衍化为三的理论。因此,把三阴三阳和五行都看成,也许是最好的阐释。

 

.具体事物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阐释为道由无、有混成之物,发展到具备生成万物的条件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这是不是《老子》原文的本义?从《庄子天运》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阴阳数度的事迹一事看,老子对阴阳数度是深有研究的。何谓数度之学?王夫子《庄子解》卷三十三王敔增注引方以智曰:自有,因而制之,秩序变化,尽于河图、洛书矣。故曰为藏本末之端几,而中之,乃统本末之适节也,道之度也,[19]从上述这段话中,我理解所谓数度之学,就是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规模)与程度的关系、量变和质变关系的一门学说。老子作为一个深谙阴阳数度的哲学大师来说,在本源论中采用数度之学的表述方法是顺理成章的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表述的应该是:道由混成之物,发展到具备生成万物的条件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一、二、三中含是事物发生变化的转折点。那么,把一、二、三具体所指之物阐释为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这是否符合原文的本义呢?我的看法是,这一阐释,极有可能就是老子所表达的意思;或者说,这样的阐释,至少不悖《老子》原文的本义。

气和阴阳的概念,是早于道的两个概念。周朝史官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周语国语上》)这里的阴阳,明确了是指阴气和阳气。老子在三生万物后是论说到气和阴阳的。《国语郑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这里的故先王,当是指周文王。这说明五种元素构成万物说也早于老子。《老子十二章》中提到了五色、五音、五味的概念,难道老子就没有对气一分为五的观点?换句话说,在老子时代,气、阴气阳气、五行之气,极有可能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概念;阴阳二气交变,五行生成、构成万物只是一个常识问题。《列子》气之始也••••••形之始也••••••质之始也论说的气、形、质,明显是指气的分类。因此,气、阴阳、五行作为三个阶段转折点的标识,极有可能就是老子的本意。这一认识,前贤本来是论说了的。但因为《老子》中没有对一、二、三的解释和说明,即没有直接证据,因此未能引起现、当代人的注意。从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冯友兰认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顺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轻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轻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20]我认为冯老的说法值得商榷。质疑一:冲气是,是尚未完全分化的气。这与万物生成后,冲气以为和的论说相抵牾。质疑二:阴阳是二,三释为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这也就是说,万物是。这与三生万物的论说相抵牾。

老子的指气,指阴阳二气,在现、当代很多学者的研究中,是得出了这一结论的。但对于老子的,却少见有学者把它理解为指五行,并且把五行与万物构成说相联系。换句话说,没有认识到五行同时指具体的五种不同元素的气,而只是从抽象的角度去认识它、研究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忽略。在中国古代的世界生成说中,阴阳和五行皆指气是明确的。从人的思维来讲,五行若非指气,金、木、水、火、土怎么能?未能认识到阴阳、五行在古代世界生成说中皆指气,这是难以解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何以能够水乳交融的原因。王编《内经》说:战国末的邹衍将阴阳和五行完全融合起来,••••••邹衍怎样把阴阳和五行两个不同派别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一直是一个谜。21]这谜底,难道不就是邹衍把阴阳和五行都看成是气吗? 近人刘长林认识到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以气的理论为基础。他认为: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宇宙的本源是气,由气分化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交替作用形成世界万物及其五行规律。22]可惜的是,刘长林未有进一步揭开罩在五行头上的面纱,看清五行与阴阳一样,也是指气。而仅仅把五行看成是规律。因不明五行同时指气,王编《内经》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内容涉及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为什么却以阴阳应象名篇的解释,也就只能从规律上着眼。王编《内经》说:在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时,阴阳具有普遍性,而五行具有特殊性;阴阳可以概括五行,而五行通过反馈机制显现阴阳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把研究阴阳五行的学派称为阴阳家,把《内经》讨论阴阳五行的篇章冠以阴阳应象的理由。23]我认为,未能从阴阳五行的本义上进行的阐释,不是《内经》作者的本意。前贤是以古代世界生成说中阴阳五行的本义来解释阴阳应象篇名的。如马莳的解释是:自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分而为五行,故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则是阴阳者,所以代太极而总五行者也。(《素问注证发微卷一》)太极就是气,一个字,把阴阳五行皆为气说的明明白白。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是气的大的分类,五行包含于阴阳之中,所以由阴阳代太极而总五行。这才是《素问》作者以阴阳应象名篇,论说内容涉及阴阳五行两个方面的理由。而阴阳应象的理论,也显然是继承邹衍的阴阳消息之说而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三阴三阳之气在自然界的运动,产生了四季气候和寒暑燥湿风火的变化。五行之气在物体内的交变,产生了生命自然的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死)的规律。作为自然规律的阴阳和五行,是以物质性的气的运动而产生的。抛开阴阳五行作为物质性的气的概念,阴阳规律和五行规律就失去了产生它的根基。

老子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世界生成顺序的假说,阐述了他的一分为二和事物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小结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是对世界生成顺序的一个假说。这段话具体怎么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我把作为本原的解释为混成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字解释为分;具体所指,分别解释为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道分出气,气分出阴阳、阴阳分出五行,这是道由混成之物向产生万物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这段话是具体事物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老子用这一假说,阐述了一分为二和事物发展阶段论。

《老子》中的这段文字,是千古之谜,但也是研究老子学说需要弄清其本义的一段十分重要的文字。我希望拙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

1]见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2]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8月第一版。P: 79

4]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1页注:

5]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8月第一版。P: 389

6]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10 

7]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1

8]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42

9]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11-512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P:209

11]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12

12]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2

13]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2

14]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3

15]王编《内经》说:中国古代哲学家曾经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而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是水、火或空气构成万物,他们都企图以具体的东西说明世界万物的构成和本原。••••••然而以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解释世界万物的本原,在理论上存在着难以越逾的鸿沟。见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P296

16]王洪图主编:《内经》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P251

17]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456注:

18]转引自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4-525

19]转引自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P:257

20]转引自王小梅  李芳芳《道德经》一读就懂。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7月第一版,P106

21]见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P:273

22]见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P:274

23]见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P:27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