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057】平面化的美丽新世界:一个现代故事

(2007-12-17 11:01:32)
分类: 探秘解谜

平面化的美丽新世界:一个现代故事

 

张远山

 

所有能够讲述的故事都过于简单:古典欧洲从雅典开始,现代世界从佛罗伦萨开始。佛罗伦萨旧译“翡冷翠”,但这块“冷翡翠”却始终温润如玉。由于出产众多超级天才,这座城市大概比“不朽的城市”罗马更加不会受到世界的真正冷落。人们不会忘记,佛罗伦萨是“中世纪最后一个、新时代第一个”诗人但丁的故乡。当然也无法忽视另外两个颠覆性极强的佛罗伦萨天才:宗教道德的讽刺者薄伽丘和政治道德的反叛者马基雅维利。不过本文要讲的,不是这三位佛罗伦萨思想天才,而是另外三位佛罗伦萨艺术巨匠。

古希腊没有杰出画家,只有伟大的雕刻家,比如米隆和菲迪亚斯。达·芬奇以前,绘画没有真正的立体感,无法与雕刻抗衡。达·芬奇用前无古人的明暗透视法和无与伦比的空气远近法,创造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的奇迹,但达·芬奇同时也使立体的世界平面化了——这也许是一个不幸的预兆。达·芬奇的劲敌米开朗琪罗,既是立体的雕刻家,又是平面的画家。但米氏傲视达氏的并非其杰出画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而是他的大理石雕像《大卫》。就个人趣味而言,我倾向于投米氏的票。然而能够决定两者胜负的不是我这局外人的偏爱,而是第三者拉菲尔。这个半路杀出加入战团的程咬金,改变了两者原本旗鼓相当的力量均势。拉菲尔以一百多幅近乎完美的圣母画,使人类文明史的天平一劳永逸地向达·芬奇的平面发生了倾斜。于是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三巨人中,二比一,一块三明治,平面战胜了立体,虚拟战胜了真实——平面的绘画中可以有虚拟的立体,而立体的雕刻中却不可能有虚拟的平面。此后,创世般挺立于苍穹之下、大地之上的圆雕,再也没有真正复兴过——雕塑家罗丹只不过是雕刻家米开朗琪罗的一个微弱回声罢了。

从拉菲尔到安格尔,绘画就这样陶醉于平面中的虚拟立体。直到摄影术出现,咔嚓一声,以更逼真的虚拟立体,摄影战胜了绘画。谁能在平面中更逼真地虚拟立体,谁就获胜。于是有了罗赛蒂的拉菲尔前派——实为回到达·芬奇之前的乔尔乔内和波提切利的扁平,进一步有了色块平涂的塞尚、高更和梵高,进一步有了平面构成的蒙德里安,进一步有了埃舍尔的版画——平面世界对立体世界最机智的嘲讽。总之,无限地趋向平面。最极端的是毕加索,他把立体彻底解构成平面,使立体彻底臣服于平面,却又反讽地自称“立体派”。

顺便一提,按照德国人莱辛在《拉奥孔》(这部平面书籍的书名取自同名的希腊立体雕刻)中的著名两分法,所有的艺术都可归入广义的画与广义的诗,即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范畴。所以请允许我在粗略勾勒了古今绘画和空间艺术的演变之后,再简要概览一下古今文学和时间艺术的演变大势。

在文学领域,古希腊也没有平面的小说,只有立体的戏剧,最著名的有三大悲剧家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戏剧曾经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因此莎士比亚被认为“仅次于上帝”(大仲马)。在空间艺术中,古典世界是立体的雕刻战胜平面的绘画;在时间艺术中,古典世界同样是立体的戏剧战胜平面的小说。然而众所周知,戏剧正在现代世界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因为小说印在平面的纸上,而戏剧演出则在立体的舞台上。现代世界的总趋势,正是平面战胜立体。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之后,可以万川汇海、九九归一了。

从静止的摄影术到活动的摄影术——电影,是顺理成章之事。电影把真实的立体世界予以平面化:一个逼真的虚拟立体世界,被悬挂在一块平面幕布上。由于平面的电影幕布代替了立体的戏剧舞台,因此画与诗、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被一网打尽,全都予以平面化。古典艺术是单纯的,乐司耳、画司眼等,五官各自独立。现代艺术则是综合的,有声有色,五官科一条龙服务。

电影从杂乱无章的立体世界中,选取了被认为有意味的部分,或者径直把立体的舞台剧,搬上平面的银幕。通过平面化,一出优秀的古典剧目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平民化如果一定要与平面化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否真是好事,我就不得而知了。从擅演莎剧的劳伦斯·奥立佛开始,只有最优秀的舞台剧演员才被恩准从影,获得选秀的舞台艺术家无不受宠若惊。因为按现代逻辑,从影就是从良,因而从未有人意识到:“择优”然后“从良”,无疑是降格。然而从影的舞台艺术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声称怀念舞台。是否言不由衷,不得而知。所有从未登台演出的影星,都不被视为艺术家,这说明古典法则还阴魂不散。

随后有了电视,这是使文明世界彻底平面化的最关键一步。与电影还知所取舍不同,电视则拿到篮里都是菜,它把整个杂乱无章的粗糙世界一古脑儿推到每个人眼前,占领了每个人的客厅乃至卧室。电视把老聃两千年前吹嘘的智者美梦“不出户,知天下”,廉价地推销给每一个现代弱智者。于是出现了大量把所有业余时间用于看电视的现代弱智者——或者仿照“书呆子”的谑称,名之曰“电视呆子”。电视的深入每家每户,终于使世界的平面化、历史的平面化乃至人类的平面化几乎大功告成。

但是且慢,电视展示的粗陋世界会使人厌倦,电视上的超级美女虽然被称为“大众情人”,但顶多是望梅止渴的心理骗术,因为毕竟大部分观众无缘一亲芳泽,无福分享半片指甲。电视上的超级豪华虽然使电视观众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前传媒时代就办不到,谁也不知道富豪享受的是什么,为此逛过大观园的刘姥姥有资格向乡民夸耀。但是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后,电视观众随即虚火上升,内分泌严重失调。

于是在电视之后,最后的平面化奇迹——电脑前来为走火入魔的现代文明救驾。电脑创造的虚拟空间,邀请每一个穷汉和笨伯入席。任何一个余钱无多的穷汉,都可以在电脑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中驾驶最豪华的凯迪拉克轿车,享受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心理快感。任何一个毫无魅力的笨伯,都可以在电脑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中,与超级美女“玛丽莲·梦露”调情作爱,享受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艳福——有人辟谣说肯尼迪并无此事,那么你就可能比肯尼迪更幸运。总之,电脑虚拟空间使你在立体的真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一切愿望,都得到虚拟的,也就是平面的,然而绝对逼真的,也就是直逼立体的虚假满足,足以平息你对自身不幸命运和普遍不公正的一切愤怒。现代人相信,真实是不可能抵达的物自体,真理是不可能抵达的虚拟物。因此虚拟就是一切,逼真就是一切。逼真就是逼近真实,逼真就是逼近真理;逼近真理足以代替真理,逼近真实足以代替真实。

综上所述,从古希腊经文艺复兴到电脑时代,人类文明完成了一个三级跳,从三维的真实立体世界,经由平面与立体、真实与虚幻的大搏斗,终于高奏凯歌地迈向二维的虚拟平面世界。

在古典世界中,信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人们,像徐霞客和马可·波罗一样劳动尊腿去旅行,亲眼看看立体的世界。行路是立体的,读书是平面的。古人行路难,但他们把立体置于平面之上。古人认为,外面的立体世界很精彩,里面的平面世界很无奈。现代人行路易,但他们不行万里路,近则汽车,远则飞机。汽车上的现代人,通过反视镜把城市看作一个近乎虚幻的平面;飞机上的现代人,透过云层把大地也看作一个近乎虚幻的平面。现代人更不读书,他们看照片看电影看电视上网络,进入电脑虚拟空间。现代人觉得,照片、影视中的风光远比实地看到的风景美妙得多,自己辛辛苦苦跑去,也许刮风下雨云山雾罩,还不如看风光摄影集,买风景明信片,在影视中饱览“江山如此多娇”,更不必说进入电脑虚拟空间。现代人认为,外面的立体世界很无奈,里面的平面世界更精彩。现代人相信,平面化世界,就是“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正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阳光底下无新事的立体世界中,每天都在创造着平面化的奇迹。也许这一切都要归因于现代世界的首位巨人达·芬奇,据说现代文明的一切,都被他在平面化的纸上预言过,甚至画出了设计草图。或许正是为此,每年年初都要发布重大预言的现代巫师或科学弥赛亚比尔·盖茨先生,要在自己价值四千万美元的智能化豪宅中,毕恭毕敬地供奉一份高价购得的达·芬奇手稿。当数年前一个佛罗伦萨疯子用铁锤砸碎了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的脚趾时,我终于意识到,被大卫击败的巨人哥利亚,将要以平面化的形象在现代世界,更准确地说是在电脑虚拟空间中复活——任何一个不信耶稣复活的人,将不得不信。更富于讽刺意味的是,在比尔·盖茨占尽春色的电脑软件中,一种著名的电脑病毒被命名为“米开朗琪罗”。这一命名再次证实,圆雕巨匠米开朗琪罗,是平面化世界不欢迎的黑客。而此时此刻,陈列在世界艺术圣殿卢孚宫中的达·芬奇的平面杰作《蒙娜丽莎》,由于蛋清颜料的逐渐开裂,其嘴角正日益上翘。那神秘的微笑已越笑越欢,似乎随时都会爆发出恶作剧般的狂笑。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九日

 
(附注:本文写于1998年。2006年,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对“平面”的赞歌《世界是平的》风靡全球,可与拙文相映成趣。有兴趣者可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