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砖头瓦块的积木游戏(作者:刘锋)

(2011-05-09 17:08:16)
标签:

金融理财

金融投资

投资理财

理财规划

理财产品

杂谈

 

    据国家统计局和城乡建设部统计,1989年至200820年间,中国城镇新建住宅面积累计达到92.58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面积累计达到144.66亿平方米。如果按13亿人口计算,20年间新建的住宅人均达到了18.25平方米。最近,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20101229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农村人居住房面积33.6平方米。根据这些统计,中国居民的人均居住水准远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地区城市居民住房面积平均是7.1平方米,日本平均是15.8平方米。

    尽管各地“限购令”大面积出台,但房地产投资仍然汹涌。国家统计局3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424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35.2%,其中住宅投资3014亿元,增长34.9%

    而房产空置率到底有多少,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确说法。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而有报道称中国一些一线城市的增量住宅空置率估计甚至高达50%。房子使用效率是很低的,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老百姓自有房产比例。今年两会期间,住建部副部长齐骥给出了一组数字:中国居民89%拥有住房,其中12%是祖上传下来的私有住房;有40%是计划经济时代建的宿舍,也就是“房改”房;其他不到40%是居民通过市场购买的商品房。这在世界应该也是在前列了,一些发达国家都不到50%

    因此,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现在根本不缺住房。那为什么感觉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有房子住,且房价越来越贵呢?为什么大家现在这么关注房地产?这里面有没有“做市”和“误判”的因素呢?

    不过是秀场玩偶

    中国的房价高企经常会让人感觉是市场造成的,人类的居住需求是刚性的,因为供给缺少,大家都去抢购而引发。其实这可能只是表象,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做”出来的。

    首先看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无论在哪个国家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都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直接导致消费者处于不利的状态。

    一份某开发楼盘“成本清单”曝光了房价构成的多个利益体,特别是开发商、地方政府、银行形成一条“泡沫”制造链,也基本说明了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地方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供给,每次拿出一小块地来,让房地产开发商去竞标(造成“土地稀缺”的态势),而这一过程中,银行循环放贷,衔接于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于是,资源的垄断、机会的垄断,再加上银行的配合,就形成了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银行绑在一起做出了这个市场,将房地产包装成开发成本极高的“稀缺品”,释放出将来会越来越少并越来越贵的信号,给消费者无形的压力。而老百姓的预期就变为,只要投资房地产,将来一定会有高额回报;如果现在不买房子,子孙万代都没房子住,因此,现在就要买二套房、三套房。

    其间,地方政府是房地产最大赢家,开发商的利润难以想象,银行吃了卖房人再吃买房人。多重放大效应下可谓看得购房人满眼朦胧,又让人无法清晰自照。

    显然,这是很不正常的。单贷款这项来说,在国外,拿到房子之后,交钥匙时才启动贷款,而中国则是拿着图纸就已经开始启动了。预售机制下房子还没有建好,但钱已经提前一年交了,这显然是霸王条款,而不是所谓的惯例。它不是一个小数目,是有机会损失的,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是被宰的羔羊。

    再看对于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单看目前一些地方试行的房产税,这是没有法理基础的。中国房子购买的是有期限的使用权,相当于是租了块地用了70年,租的过程怎样上税,是业主还是租户缴纳?土地的价值是不是也要上税?是占用税还是其他的?以前规定不交税,现在又改了,有什么法理依据?法律框架缺乏严谨。宣称此举目的是抑制房子炒卖,却导致产生了新的不公平,增加了消费者的困难。

    以上所说的,就是当下中国房地产蕴藏着一些问题。我想强调的:第一,房价是炒作出来的,未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其次,政策的朝令夕改,非常不稳定;第三,房地产财产保护机制是非常脆弱的。

    比裸婚更耻辱

    现在回到家庭,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面对这样一个市场。

    当年毕业时,我的导师跟我说过两句话:一是,找一个工作,能使你的表现在同事中处于前25%,这样会比较轻松,有成就感;二是到工作的城市最好的区买一个能支付得起的房子,而且越早越好。

    房子到底对人们来讲意味着什么?它的独特性和作用在于,任何人有了钱,满足了基本衣食后,就是住,这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构成。国计民生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就是让老百姓有住的地方。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房产是必需的重要经济资产,是居住地也是家,会带来安全感。

    但在这一问题上,要把居住和投资分开,一定要做到量力而行。

    计划经济下,分房子跟发工资一样;而市场化体制下,房产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可能要花费一辈子来支付。中国人普遍有个不好的心态,自己还没有生活能力就恨不得拥有这个财产,没有自己的房子就不能结婚,“裸婚”似乎成了一种耻辱。这个思维方式是不对的。美国人的工资水平是中国的1020倍,拥有自己房产的人不到50%30岁以前,不管结婚与否,有自己房子的人比重更少,都是租房子为主。在国外,20多岁有劳动能力,要是再依靠父母或别人买房子,会抬不起头来,认为是自己的耻辱。

    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居住观点,自己有一套房子是应该的,对买房子和租房子进行比较也会发现,有能力的情况下第一套房子越早买越好。为什么是最好的地方呢,虽然贵,但是升值的空间大。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先租房住。而且以现在价格水准,更应该租而不是买。如果没有对房子未来价值的非理性高预期,租比买更具有经济价值。

    当心最后一棒

    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讲,由于房地产市场化的历史很短,人们的经验仅限于,只要买房地产,就会只涨不降,而且可以在短期获得高的投资回报,很多人抱着这种预期介入这个市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即便买了摆在那不用也无所谓,反正以后肯定要涨价。以至于,不少家庭都有三四套房产,却不知道这样做实际上也是有风险的。

    就像之前打新股一样,只要申购成功就肯定能捞着。现在因为内心没有下跌的预期,人们就会接受不了打新股还会赔钱的事实。炒作机制下会造成房地产价格的不合理,增加了不确定性。击鼓传花,谁会接最后一棒?尽管现在人们还没有遇到,但要知道,房子只涨不跌不符合经济学常理。

    作为投资的功能,我个人不建议购买太多房产。很多人不知道管理一个房产会有多繁琐,中间有很多不可预见的隐藏的费用,还要身体力行地找人看管或是出租。

    目前在通胀压力下,很多人都知道买房子可以抗通货膨胀。正常来讲房子有这个作用,但是要分具体情况。如果是全款买的,是抗通胀的;如果是贷款买的,就要评估一下,在泡沫时候买的贬值会很快,就没有抗通胀的作用,反而因杠杆很大,引发财务风险。

    即便投资房地产,建议尽量从身边做起,不要盲目到其它城市甚至海外投资。此前报道一大群人到美国、日本买房,我很不理解。美国人、日本人也不傻,人家为什么不买?非要让中国人去捡这个便宜。我就知道有人在英国买了座城堡,感觉占了很大便宜,但买了之后改造换个门柱要上百万元,并且要政府批准,因为是文物。除了维护成本外,这中间还会涉及很多税、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海外投资房地产不是一般老百姓的举措,如果没有这个实力,还是小心为善。

    实际上,房地产投资不一定非要买房子,还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在国外,可以做房产信托或是买房地产公司股票,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在进化,产品慢慢都会完善。

 

此文来源于中医与理财(作者:CFP持证人 <wbr><wbr><wbr>生如夏花)

 

http://bbs.jinku.com/viewthread.php?tid=307191&highligh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