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财经理的磁性(作者:CFP持证人 李智海)

(2011-01-24 15:33:46)
标签:

金融理财

金融投资

投资理财

理财规划

理财产品

杂谈

    理财经理是要有吸引客户能力的,本文称之为理财经理的磁性。理财经理有了这种磁性,客户就会围绕着理财经理转,而不是把理财经理折腾得晕头转向。有了这种磁性,理财经理就不会天天因为业绩不好而感叹“客户在哪里”。当然,有了这种磁性,理财经理就会不用总是抱怨“产品不好”、“领导外行”、“同业竞争”,因为他所熟识的这些客户,就足以打开他的成功之门。

    所谓理财经理的磁性,其实就是某种程度的人格魅力,使客户认识、信任甚至依赖理财经理。理财经理的人格魅力到什么程度呢为适合呢?理财经理与客户相交很深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假如理财经理管理三四百名以上的客户,那是很难办到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理财经理要为客户做一名理财顾问,这种关系是若即若离的,不是朋友,也不是合作伙伴,理财经理知道客户私人财务的事情越多,就要离他的生活圈子和事业圈子越远,这一点在财务不公开的当今社会非常重要。客户到银行办业务,如果遇到的是柜员,基本上办完业务就忘记了,除非这名柜员美若天仙让人看一眼就神魂颠倒(相反也行);如果是一名公司银行的客户经理,与客户之间不但要记住彼此名字,还要办许多事,甚至是许多很难的事,公司银行客户经理与客户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的。理财经理与客户的关系应该是处于这两者之间,一要让客户认识,二要能办一些事情(就是银行常说的营销)。每个人都要与银行打交道的,只要客户想到银行业务时就要找这位理财经理,那么理财经理就算是成功的了。

    增加理财经理的磁性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而且还得用心。

    首先,记住客户。让客户记住理财经理,理财经理需要先记住客户的名字,由于工作量太大,贵宾客户或潜在贵宾客户是要记住的,其余的至少要记住姓。客户到银行来,直接被认出来,客户的感觉是很好的,因为他感觉到被重视。理财常说的KYC(了解你的客户),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

    第二、让客户认识理财经理。客户在银行的时间很短,办的业务有限,不容易找机会让客户记住的。所以这里需要一定的技巧,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1、热情服务。帮客户跑前跑后,抄抄写写,端茶倒水,然后递名片,这种方式效果一般,纯粹靠劳动积累,客户多来几次才能记住,绝大多数客户都适合。有些有了一定职位的理财经理不喜欢这样做,觉得没有办要,其实本人认为,理财这个岗位,哪怕做到私人银行理财经理这个层面,也是一种卑微加奢华的工作,请一定要摆正位置,因为理财经理是为客户服务的。

    2、找共同点。两个陌生人在一起是有点尴尬的,但找到共同点就能迅速走近对方,效果很好。以前有个从事地质工作的客户在柜台前办业务,理财经理就拿柜台上的石材做突破口,先问他矿物成分,再谈形成原因、建材的辐射等,客户迅速就打开了话匣子。找共同点以找到客户的兴奋点为主,一般来说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共同认识的人、老乡、过去经历、孩子教育(适合女性理财经理)、时事八卦都可以成为与客户打开关系之门的钥匙,至于客户感不感兴趣,理财经理只要留心一下客户的反应就可以。

    3、营造轻松的业务气氛。对客户而言,银行是严肃的,银行的员工穿着一样的衣服,长得也是差不多的。所以理财经理要完成一个从服务员到“熟人”的转变,插科打诨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具体做法因人因事而异,目的就是让交谈和办业务的气氛放松下来。例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多讲一些故事甚至是笑话,或用一种“无厘头”方式来解释一个问题。举例来说,理财经理向客户解释理财产品,客户想要高收益无风险的产品,而且还拿出他的杀手锏——别的银行是怎么承诺的。这个问题讲清楚是不可能的,诋毁同业其实就是诋毁自已,于是理财经理用了“玩笑”的方式来回答。

    “什么年收益11%还保本保息,别开玩笑了!银行贷款利率才6%,要是真有那样的产品的话,银行放什么贷款,全做理财得了,把干信贷的全撵家去,省得还得供吃供穿,还得贪污腐败!”一句轻松的玩笑就解决问题。话术上,一定要用口语而不是专业语言,而且要用老百姓喜欢听的话。

    插科打诨最容易应用的,就是在客户的名字上做文章,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有的时候一点客户信息也没有,客户是沉默型,能抓住的信息只有名字。名字上能做的文章很大(建议理财经理把百家姓拿来背背),技巧也很多。例如:有位姓“沪”的先生来开卡,百家姓里就没这个姓的,于是理财经理从姓氏开始谈,谈到了他的真姓“扈”三娘的“扈”,谈到了那个以无知为美德的时代,于是他姓“沪”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技巧可以让双方迅速地记往,本来枯燥的银行业务变得有点趣味,而对理财经理而言,加上一定故事的记忆要比抱脑袋硬记客户名子要容易得多。当然,应用这种技巧是要察颜观色的,如果进来一个心理扭曲型或内分泌失调型的客户,这么做就是没事找抽型的了。

    彼此认识了,才能开展营销,才能维护客户关系,才能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在接下去的工作中,没有技巧可言,需要实实在在的功夫,才能把客户维护好,才能让客户围在理财经理身边。

    首要关键因素就是品行。虽说这个社会没品德的不一定混得不好,但理财经理这个行业,没有品德是肯定混不好的,不管他在一段时间内多么辉煌。因为客户会很快反应出来这名客户经理是为了谁的利益而服务的,失去了信任的理财经理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他和他所在的网点都会消沉。

    第二个就是对工作的热心和激情。理财经理是个纯良心工作。各级管理部门制订了大量的理财经理管理及考核办法,这些管理方案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工作框架,告诉员工工作的方向,而具体的操作细节是不会有的,对于网点服务水平的提升是有限的。因为理财经理工作的核心,就是提升银行服务品质,建立银行与客户沟通的纽带,这是极难考核规定出来的。理财经理没有激情和热心只知道机械地做,工作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因为资源型和激情型理财经理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是不同的,长远来说,激情型理财经理的发展空间更大些。个金业务需要相当的积累,工作效果还有延后性,以考核为指挥棒太看重当期结果是不行的。

    对于理财经理而言,最大的财富不是奖金和提升,而是手中这些宝贵的客户资源。

    第三个是专业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不好,最多也就是个银行的服务员,无法与客户走近的。因为客户选择银行的本质,就是银行能否给客户带来更好的金融服务。

    这些做到了,应该检验一下理财经理的磁性了。

    一、一见如故。各位理财经理请想一想,你的客户是否一有银行的事情就会打电话给你,一到银行网点就会直接去你的工位或办公室,一见面是否寒暄一会再进入正题,是否会跑很远的路来找你。如果有三十名以上(贵宾客户),那就是一名很优秀的理财经理了,如果连十个都不到,估计要检讨一下自已。

    二、召之即来。举例来说,银行常常会搞一些活动和讲座,有的时候需要下面网点拉人头的,这就是考验理财经理的磁性时候了。有的轻松拉来几十个,有的连亲戚朋友都找来也凑不上数。这说明理财经理对客户掌控能力的区别,客户之所以能来,一是客户确实需要而理财经理知道这种需求,二是客户无所谓经不住理财经理的劝说,第三就是客户即使不需要也得给理财经理的面子来转一圈,当然这一点能做也尽量不做。

    理财经理需要有一定调动客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针对一个或几个人,而是针对一群人。

    三、左右逢源。有个理财经理应聘时说,几乎满街的人都认识她。很多人不信,其实这是可以相信的。了解了她是如何工作的,就知道她所言非虚:早上去早市发宣传单,白天接待客户,或者打电话联系客户,晚上再发一小时宣传单。每天如此,作为一个网点的个金人员,周边一公里的客户即使不办业务,也能混个脸熟。理财经理做到这个份上,就是左右逢源了。足够的客户基础使理财经理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活动,理财经理都能从客户群体里挑出来,业绩好是水道渠成的事。因为太多的人围着这名理财经理,这名理财经理已经开始有“粉丝”和光环了。

    四、随心所欲。举几段对话的例子:

    1、理财经理:“王姐,我知道这只基金不好,但是我们行有任务,您帮我个忙,买点吧。”

    “行!你说买多少。”

    2、理财经理:“张先生,年底有存款任务,您能否帮点忙给弄点。”

    “也就冲你面子了,人家**行一天给我千分之二。”

    3、客户:“哥们,我们公司张会计拿一千万现金去了,先存你账户上,过几天我要用。”

    理财经理:“不行不行赵总,我个人账户不能随便借用的,领导该收拾我了,我给您想个办法……”

    什么是随心所欲的程度,简单了说就三个字“能办事”,这种关系是双向不是单方面的,双方互相都能办事。想要让关系达到这种程度,理财经理一定要善于甚至是创造自已的价值,单向的营销成本是很高的,只有互相合作对彼此才会有更大的益处。

    理财经理们可以想一想,自已的磁性大致是什么水平,有多少核心的客户。理财经理的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机械地贯彻执行上级领导是指示,而是一个融合了你所在银行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加上个人魅力的综合载体,客户通过理财经理与银行沟通并办理各种业务,客户在给银行创造价值的同时,理财经理本身也在增值。

 

此文来源于理财经理的磁性(作者:CFP持证人 <wbr>李智海)

 

http://bbs.jinku.com/viewthread.php?tid=289833&highligh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