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入加息周期,存款调整谨防两大误区(作者:AFP持证人 刘益民)

(2010-10-26 15:51:16)
标签:

金融理财

金融投资

投资理财

理财规划

理财产品

杂谈

    1019,央行宣布了34个月以来的首次加息,从1020起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5个百分点,此次突然加息被认为是未来加息周期的开端 。随着加息的来临,不可避免地促使人们对下一步的理财规划进行重新思考。特别是对阵容庞大的拥有定期存款的储蓄一族来说,原有的理财目标、策略及资产配置是否需要调整?为此,笔者认为加息周期来临资产配置的适当调整是必要的,但应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切不可盲目调整。

    1、定期转存不考虑临介期限,盲目转存。

    一听说央行存款利率上调,拥有银行存款的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是否需要赶快调整自己的银行存款。许多人首先考虑就是把自己的定期存款先提前支取后再存入同样期限定期存款。存贷款利率上调后,定期存款的盲目转存不一定都是划算的,笔者认为定期转存时应充分考虑已有存款期限,通过计算判断转存是否能够增加收益。例如一张1万元1年期存单11月即将到期,等待到期后将获得利息225元,到期后再存一年期定期能得到250元,两年合计实现利息收益475元,若现在按照0.36%活期利率提前支取,只能得到30元左右,即使再转存一年得到250元利息,两年下来只有300元左右的利息收益,这个定期提前转存的例子不但没有增加收益,反倒引起了预期收益的损失。

    经测算定期存款调整存在一定临界点,定期存款各期限调整的临界日期分别是:三个月定期存款在12天内、六个月存款在22天内、1年期存款在43天内、2年期存款在115天内、3年期存款在161天以内、5年期存款在282天内。在定期存款临界日期内提前支取,并转存同期限定期存款是合算的,超过临界日期的定期存款,进行提前支取然后存同期限定期是不划算。

    2、跟进加息步伐一调再调,到头来一场空

    加息周期内,随着央行的不断加息,有很多人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就是不断的随着央行的加息节奏去调整自己的定期存款,不断的提前支取然后转存。这样操作的结果是如果一年中央行都在加息,而你又不断的调整转存的话,那你一年以后得到的利息要远远低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甚至于有可能就是活期利息。定期存款的方式是有一定技巧的,如果运用得当不仅不影响您的资金流动性抵抗加息风险还能得到较高的利息回报。定期存款较为常见的配置方式是12存单法和阶梯存款法相结合的方法。

    12存单法是指每月将月末结余资金存成一年期定期,一年下来你就会有12笔一年期的定期存款,第二年起,每月都会有一笔存款到期,如果有需要使用资金可以将到期的存款取出使用,若不需要使用可以和当月结存合并在一起重新作一笔定期存款,继续滚动存款。12存单法的好处就在于从第二年起每个月都会有一张存款单到期供你备用,如果不用则加上新存的钱,继续做定期,既能比较灵活的使用存款,又能得到定期的存款利息,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

    阶梯存款法是一种与12存单法相类似的存款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单笔大额资金(例如年终奖、货款等)。具体操作方法是假如你拥有一笔大额资金,可以把这笔大额资金分为均等3份,各按照不同期限定存3份存款定期存款。例如,年初您突然拥有30万元,并且短期内不会使用,你可以将这30万元分别存成1年期、2年期、3年期的定期存款每笔10万元。当一年过后,把到期的一年定期存款续存并改为三年定期,第二年过后,则把到期的两年定期存款续存并改为3年定期,三年后你的3笔定期就都变成三年期的定期,并且每年年初都会有一笔定期到期,若预计当年有需要大额支出可以将当年到期的定期取出,若不需要大额支出则可以加上上年年末结余一并存为3年期定期,这样操作能够保证每年的大额支出保证,并且获得按照3年期定期利息计算的收益。

    12存单法确保每月的现金流,阶梯存款法确保每年的现金流。“阶梯存款法”与“12存单法”相结合合理的配置存款资产,既可以满足每月每年的现金支出需要,确保流动性有效应对加息风险,又可以确保得到较高的利息收益。

 

此文来源于进入加息周期,存款调整谨防两大误区(作者:AFP持证人 <wbr>刘益民)

 

http://bbs.jinku.com/viewthread.php?tid=259160&highligh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