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完分散投资方法是资产配置的核心策略,还是有很多读者不以为然,甚至包括很多“专业人士”,并举出了很多“实例”说明“分散”投资是无效的。《理财师》杂志编辑部帮我做了一个小调查,问问大家都是怎么进行分散投资的。结果不出所料,除了一个人说自己买了股票和黄金,一跌一涨不赚不赔之外,其他的“分散”投资效果都不好。如,有人说自己买了三只基金,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各一只;有人说买了五只股票型基金,又买了一只QDII;有人说除了买基金还买了股票;有人说除了国内买了房,国外也添了一套;还有人说,股票基金都买了,但买的时候A股4000点,到现在全套着呢,分不分散也没啥用。
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很多人以为分散投资就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萝卜白菜要各买几样”,显然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分散投资”的内涵,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
相关?不如不相关!
第一个误区是相关性的问题。
投资标的的市场价格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但他们在同一个时间点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往往是不一样的。两个标的价格变化的方向和步调越一致,就说明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统计学上测量相关性的参数)就越大;如果相关系数越小,说明两个标的就越不一致,甚至是反方向运动的。比如说,股票和债券就相对离得比较远,组合在一起比较有分散风险的效果。再比如说,房子和黄金这两者看起来好像不挨着,实际上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离得那么远,因为它俩都是抗通胀、保值的品种,导致它俩变动的因素有很多是一样的。
在未来经济走势不明朗或不可预知的前提下,投资组合里的各个投资标的的相关系数越低越好,最好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完全负相关——无论市场怎么样变化,总是一个往东一个往西,方向相反但步调一致;如果相关系数等于1即达到完全正相关,大家在同一时刻都朝一个方向走而且步调一样,那买这个和买那个又有什么区别?分不分散就没有意义了。
理解相关系数并不难,难在很多投资者没有学过金融学,不知道怎么识别两种投资标的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对各类金融产品的影响因素能够熟练地分析和运用,并能了解行业与行业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与经济周期的密切程度,那么相关性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误区是,选择的标的不是市场有效的。大家都知道,股票和债券的组合在一起比较能够分散非系统性风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并不是什么股票、什么债券都行。我讲过,选择投资标的要选在市场上有效的,也就是在众多投资标的中,同样收益水平下风险最小的;同一风险水平下收益最大的。选择的不好,分散投资的效果就显现不出来。但如何把这些有效的投资标的选出来,其实是一件非常具有专业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专业性指的是要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才能找出这些投资标的及其组合历史上的有效边界,而更具挑战意义的是还要分析和预测它们未来的表现看其将来还能是否“有效”。这些其实就是证券分析师和研究员每天做的功课。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建议普通投资者自己买股票,因为很多人跟本不能分辨哪些资产是有效的。
第三个误区是,分散投资不单指投资标的之间的分散,也包括在投资时间上的分散。有过投资经验的人会理解,“择时”往往是比“选择”更难的投资决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股票不一定是一项好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要有“买点”和“卖点”,而对时点的把握往往是决定一项投资是否挣钱还是赔钱的关键。如果是一次性投入,就等于和市场打赌,赌的是市场会上升,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选择一个对的时间点,所以很多情况下一次性投入的风险都很大。最好的办法是在时间上也分散投资,一次投一点。
此外还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投资种类越多越好,但实际上,投资标的在10个以内时,分散投资的效果比较明显;10个以上就会递减;到30、40个,这种效果就几乎没了。还有人说没钱做分散投资,这很奇怪。在我看来,不管投资资金是1万还是10万,哪怕只有1000块钱,都可以一半买指数基金,一半买货币型基金,达到分散投资和流动性需求的效果。
五只?不如一只!
明白了以上几个误区,再回头看那几个案例,就很清楚错在哪儿了。除了标的的有效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外,几乎每个例子都会犯相关性的认知错误和择时错误。
与相关性有关的例子中,买5只股票型基金的做法最有代表性。基民们不仅愿意买多只基金,还特别愿意买同一家公司的产品。比如买某个公司的基金赚钱了,那么该公司新发行的基金肯定有大把回头客。这恰恰是一种误区,因为中国的股票型基金相关系数实在太高了。
有个业内人士曾跟我说过,每只基金在组建之初,往往是先把别的公司的成功基金拿来参考,看看投资了哪些行业和个股,在这个基础上保留40%,再加加减减搞出自己的组合。也就是说,不同公司之间股票型基金的相关系数最少是40%。
如果换成是一个公司内部,相关性没准能高达80%——想想看,投资策略是研究部门一起制定的,股票池里的股票也是大家一起选的,只不过你从中挑一部分,我从中挑一部分,赶上那些公认的好股票,大家都抢着买。这样一来,这些基金怎么可能不像?
“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能算是分散吗?显然这个组合太重复了。一个绩效好的混合型基金,相当于一只股票型基金+一只债券型基金,何必买那么多呢?所以我建议,如果非要买基金的话,买一只混合型基金就足够了,买多了增加成本,而且也没有分散风险的效果。当然也可以买一只股票指数基金外加国债,这样也可以达到混合型基金那种“股票+债券”的效果。
买QDII,表面上看是投资的标的是从国内转到国外了,但实际上,各国股市的联动性越来越高,美国股市的一个波动,很容易就传递到中国来;何况,现在的QDII产品常常投资和国内基金相同的行业,甚至就是分别在国内和海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只不过国内叫蓝筹,在海外叫红筹而已)。看相关性要看资产类别本身,而不是看投资的地点。因此严格来讲,这也不算是分散投资。
投资国外房产的道理与之类似,毕竟影响房产涨落的因素是一样的,某种意义上全世界的房产走势是联动的。除非出现个别情况,比如中国在通胀,而同一时间的美国出现了通缩的趋势,国家之间经济整体走向都不一致了,那么投资这两地的房产就有分散风险的效果了。
高位?不如低位!
与时间有关的错误里,4000点入市的例子很典型。4000点当然不是投资的好时机,可如果方法选对了,照样可以获得投资回报。即使是6000点入市,只要定时定额购买指数基金,到现在都能挣钱——别不信,这个期间市场反复过几次,在低迷时,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份基金,就会把成本压得很低,等到市场稍一转暖,投资的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我自己就是这么操作的。先判断一个相对低位的区间入市,如果一买之后指数又跌,我就再买,市场越低,我买得越多。我从来不后悔之前买进的那些点位不是最低点,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不是“底”,也是相对低的区间,我也不担心它跌到零——你听说过哪个国家的股市跌到零的?
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要低买高卖,但很少有人能坚持这一点。二季度基金业绩不佳,本来该加码定投的人反而止投了,非常可惜。我觉得这其中很多都是心理因素作祟。
我说过,指数基金是比较有效的资产,很多人听劝,今天买了指数基金,可是等明天看到净值跌了,就觉得还不如买房子划算。就算是房子,升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完成的吧?如今北京东三环的房价是3万5,过去这里的房产确实增值很快,但此时买进,谁能说是不是挣钱的买卖?万一像日本一样泡沫破裂了呢?投资是个长期的事,就像行兵布阵,要给它充分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要是没有耐心,只看到眼前,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遍,分散投资的内涵有三个:一是投资组合里的标的,彼此之间的相关性要很弱,越弱越好;第二,投资组合里的标的必须是市场有效的,同一个收益率下风险最低、同一个风险水平中收益最高的,才叫有效;第三,分散投资包括时间上的分散。
下一次我们讲市场有效性,讲一讲为什么在学了一堆原则、道理之后,有时候投资的效果还不如那些没有正确观念和正确做法的人。
此文来源于
http://bbs.jinku.com/viewthread.php?tid=254372&highligh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