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够格”的投资者吗?(作者:刘锋)

标签:
杂谈 |
你是“够格”的投资者吗?
刘锋,《理财师》杂志2010年2期
就像没有枪就不能上战场一样,要想踏进投资的世界,投资者首先要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总有些人觉得,“投资有什么难的,不就是赚钱么,不就是买股票么,谁不会啊?”其实,投资是一门包含了金融学,经济学、数学、心理学、哲学,统计学等在内的多层面的综合学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可以极其简单,也可以极其复杂。因此,在投资的世界里,巴菲特有巴菲特的路数,索罗斯有索罗斯的绝招,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定律。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能算是“够格”的投资人呢?
主妇比医生聪明?
在美国和加拿大有过专门针对投资者的调研,结果很有趣。在各种各样的投资者群中,交易频繁、收益率却较低的,是被公认为最聪明、最勤勉的医生。为什么呢?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很忙,他们没有多少时间真正用来学习和钻研投资,偏偏又自以为很聪明,觉得经济学比医学简单多了,对自己充满自信,结果就弄巧成拙。
那么,谁的平均收益率相对较高呢?恰恰是大家认为最平常的家庭主妇。研究已经发现,女性的投资绩效要优于男性,因为她们有很好的投资直觉。美国有只投资基金,因为业绩表现得非常好,而且是长期的、一贯的好,让人们很好奇,它的投资经理是些什么样的人?通过调查发现,这只基金是由一个退休的老太太建立起来的,投资团队就是一群普通的家庭主妇,她们没有高学历、没有专业背景、没有投资经验、也没有特长,唯一有的就是非常朴素的投资直觉和投资方法。
比如说,她们在买某个公司的股票之前,要对该公司的产品进行一番研究。家庭主妇最常去的地方是超级市场,市场里哪些产品口碑好、销路快,她们就买哪家公司的股票,买来之后就一直攥在手里。直到某一天,她们发现这个产品卖得不好了,总是在降价清仓,那就意味着出了问题,可能是产品质量下降,也可能出现了更好的替代产品,她们就卖掉生产这个产品的公司的股票。
做法虽然简单,背后的道理却是非常深奥和科学的。试想,很多企业老总拿到财务报表的那一刻才能看到的事实和数据,她们早已经从超级市场拿到了,而且从销售一线获得的信息永远是市场的真实反映。投资靠什么?靠的不就是及时获取正确的信息吗。
执着≠一根筋
从巴菲特、索罗斯,到彼得·林奇,尽管他们的投资方法很不一样,投资哲学也大相径庭,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的规律。比如,从人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首先,他们都是非常执着的人。执着不是一根筋,而是有前提、有基础的。比如,巴菲特买股票,即使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也不会稍有动摇,因为在他心里,他相信自己对股票的研究和分析是正确的,他相信这只股票一定会走强。
前段日子我碰到一个在大型金融机构搞投研的老同学,他去年的投资收益率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引起我的好奇,但并不吃惊,因为我了解他应该有这个实力。他从业20多年,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北美名校MBA,CFA),有丰富的投资经验。我问他最近看好哪些股票、看好的原因是什么,他举了几个例子,将这些股票的发展历史、行业和产品状况、竞争优劣及潜力等等娓娓道来。显然他对这些公司进行过很深入、很透彻的研究,才能得出这等令人信服的分析和判断,才能让我对这几只目前市场表现不怎么样的股票刮目相看。
过几天,我就在他推荐的股票里买了一只,结果刚买就跌了。这时候,可能有些投资者会开始怀疑自己被人忽悠了,怀疑所获得的信息和论断是否正确?是立刻卖掉,还是继续持有?价格波动天天都有,能否坚持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抵抗住各类市场信息的干扰,是判断是否“有格”的重要标准之一。我这个同学就是在低点买入了许多别人不看好的股票,并且无论市场怎样波动都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操作,才获得了满意的回报。
比低点持有更难坚持的是高点买入。我在美国股市买过中石油,当时每股49美元的高价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了。我当时也犹豫,人家巴菲特可是7美元买入的,现在已经涨这么多了,还要不要买?最后通过分析,还是决定买,最后这笔投资的回报率达到100%。
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就是投资者经过了周全的准备,坚信自己是对的,也执行了既定的投资策略,但这中间可能发生了太多变化,是事先根本无法预测的,最后市场没有给出相应的回报,市场向你证明你判断错了。这时候,你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见解?
我以前在专栏里说过一个美国基金经理的故事,他在3000点时清仓,结果市场涨到5000点,他因此丢了工作,被市场彻底抛弃了。等到市场从5000点跌到1000点时,人们又想起他来。有时候,执着就意味着要经得住打击,要受得起冷落,要耐得住寂寞,这才是优秀投资者的品质。执着的人未必成功,但成功的人绝对要执着。
还有一些人,表面上看着很执着,亏了就加仓再加仓,直到有一天崩溃。这种没有经过专业分析的做法实际上是赌博,是会带来灭顶之灾的。
停不下来的学习狂
成为专业投资者的第二条是,要勤快,勤于学习。从事金融这个行业,特别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人士,都是学习狂。为什么?首先,金融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钻研的学科。在国外,金融学博士的课程比别的专业都长,金融学院教授的薪水甚至比法学院、医学院还高,这两个细节足以说明金融学的艰深。
对投资者来说,买一个公司的股票,是因为获取了一个利好的消息,使你决定买入获利;同样,如果获取了利空消息,就会卖出规避风险。投资是什么?投资就是信息。而要获取信息,得有渠道吧?要分析信息,得有方法吧?而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何止千万!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有人会说,投资这么累,那就先歇一歇。但不能!市场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在变化,哪怕歇一天,哪怕一分钟不学习,也有可能被别人落在后面。所以专业的投资者都很辛苦,而这种辛苦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彼得·林奇选择40岁就退休,就是因为他不想再这么辛苦。巴菲特虽然没退出,但把他公司的股价提高到10万美金一股,就是因为他要从股东中挑选最信任自己的人,以免让自己承受更多压力。
输不起就别进赌场
成为合格投资者的第三条,是要有好的心理素质。投资和赌博一样,是会上瘾的,如果心理素质不过硬,该斩仓的时候不斩仓,该摊薄成本的时候不投入,这种人往往会血本无归。好的投资者不仅要有正确决策的能力,还要有承受决策后果的能力,通俗点说,亏钱的时候能不能输得起,赚钱的时候能不能见好就收。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那就不要进这个“赌场”。
健全的心理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说,不要太贪,贪婪其实就是不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本身也是一种心理问题。在投资学里,有很多公式投资法,可以帮助投资者调整心理变化。比如,不问为什么,只要亏损20%就强制斩仓,这样损失就被锁定了,就不会受投资者的心理变化而影响决策。
如果是理财师,你要想想自己是否执着、勤于学习,以及拥有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是普通老百姓,我建议找一个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专业人士帮助打理财富。但要知道,找到合格的专业人士,是需要长时间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