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
自弗里德曼以来,货币政策的作用几乎被神化了。弗里德曼、伯南克都把大萧条的根源归结为当时不合时宜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认为如果当时采取了扩张流动性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不致于陷入那么严重的衰退陷阱。后来美国经济的复苏,他们也认为那是由于采取了正确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上升了,所以总需求扩大了,经济走上了复苏之路。
辜博士认为1929年资产泡沫破灭以后,企业资产剧烈缩水造成企业资产负债表严重恶化,陷入了被动偿债的泥潭,有钱就还,根本不会对借贷有任何兴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联储即使扩大流动性供应,也对货币供给量的扩大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紧缩的局面与流动性无关,流动性扩张也不能遏制货币供给量的下降。最后真正带领美国走出萧条走上复苏的,不是货币政策,而是罗斯福总统采取的激进的扩张财政支出的政策。财政部修了65万英里公路、12万4千座桥、12万5千栋公共建筑、8千个公园、8百50个机场,种植了30万亿棵树、开垦了8千万英亩农田,还有诸如大型水库、公共雕塑、壁画等一系列公共投资。正是这些公共支出一方面给私人提供了订单,另一方面增加了货币供给量,扩张了总需求,帮助私人企业改善恶劣的资产负债表,一步步走出泥淖,走向复苏。
辜博士的理论似乎能够很好地解释美国的大萧条和日本的大衰退。但是特别让我思考的事情是,为什么会引发泡沫?为什么会发生经济过热?2006-2007年我们经济发烧,我一直认为跟超贬的人民币币值有关,那个错误的价格信号造成资源配置失当,投资结构出现扭曲,一些行业过度投资,货币投放过多,资产泡沫腾空而起,直到通胀迫使中央政府开始猛烈调控,资产泡沫破灭了,投资需求萎缩了,以及后面一连串的故事。那么美国20年代为什么会发生那么严重的资产泡沫?日本为什么会在80年代发生那么严重的资产泡沫?跟中国的情况相比呢?是不是都存在某种原因,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量失控?
现在看起来,货币供给量能够把资产泡沫吹起来,却不能把萧条赶走。那么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是否都存在流动性过度投放的问题?似乎日本是存在的,它出口盈余过大,跟中国的情况如出一辙。美国呢?有没有过度投放流动性?什么原因呢?金本位么?
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实际上,辜博士和伯南克们的争论归结起来仍然是那个古老的命题,就是: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如果是外生的,中央银行就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所有的泡沫和萧条都应该由他负责;如果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就太多了。
辜博士很幽默的一句话颇值得玩味:“通过向现有经济学框架导入负债最小化的概念,经济学理论对于长期衰退的研究与探讨,终于得以从以来价格和工资粘性刚性之类的雕虫小技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不由得要鼓掌叫好!!!
此文来源于http://185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0/2/21/15/18/127a054d197g213.jpg
http://blog.jinku.com/9845/viewspace-57934.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