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叫卖声中成长
好像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老北京的叫卖。不是吹!我也会几声纯正的叫卖声,虽然没有电视里那位老先生喊的种类那末多可绝对正宗的!因为我是伴着叫卖声成长的呦!
那还是上世纪51年左右我已搬到宣武门附近住时,那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院墙不高,院子不深,胡同里的叫卖声能非常清楚地传进小院传进屋里。那时候北京的商店很少,我记得这条胡同只有出了西口左手边有个那时叫油盐店的店铺,就卖油盐酱醋和咸菜不卖青菜。那时候的孩子到处跑,所以我们那一片我都跑过,没见过一家青菜店就靠农民从城外用排子车把青菜拉来沿街叫卖。还有一些那时叫《吃食》按现在的说法叫《零食》的也有他独特的叫卖声,别看这些叫卖绝对有一定时间顺序的,这些时间顺序是非常适合他们做生意的。
一般夏秋季天亮得早,也就早上六七点钟会响起一种叫卖声。那是一位推自行车的人,后面车架上驮着一个大笸箩,上面盖着一床小棉被。一只手扶着车一只手放到耳后喊道:“火热地---老玉米嘞——。”绝对是有拍节的,这时正是大人小孩准备吃早饭的时候,我母亲就会出去给我买根老玉米让我吃了上学去。然后是八九点钟时,有郊区农民推着一辆排子车上面放有各种新鲜蔬菜,还有一个小罐,灌里装有清水和一把崔帚,时不时用它往青菜上洒水,以保青菜的鲜嫩。他的喊叫是:“西红柿茄子黄瓜,洋白菜嘞-------。”此时家庭主妇已收拾完家里的卫生,正好该买一天全家吃的菜了。你看吧菜车前挤满了大嫂大妈你捡茄子我挑黄瓜的热闹非凡。再就是下午一两点钟,有一位骑自行车的人来叫卖,哇!骑他那个车可得有点功夫,因为车的后架子两边各捆一个直立的大麻袋一边是玉米花,一边是大米花。大梁上搭着两个兜,一边装着炒酥的蚕豆一边是黄豆。车把上挂着一个兜里面是黑豆。他一边推车一边喊:“酥皮喽铁蚕豆------”这豆字是要拐几个弯儿的。这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时候了,这就是我们解馋的零食,手里有钱的就赶紧跑出去买。没钱的就磨着大人给点钱,给了就高兴地飞跑出去,不给就得哭半天鼻子真得很伤心。那时最小的钱是一百块钱,要是买玉米花大米花可以给吃饭的兰边碗一碗,而买蚕豆,黄豆只能买用他手抓的一把。不过那可以美美地吃一下午,铁蚕豆还可以吃的更长时间。晚上也有叫卖的,但那时我都在写作业不太注意听外面的喊声,记不住是卖什麽的和叫卖语调,只记得他的车子上有一盏风吹不灭的小灯。
这种叫卖形式一直延续到56年公私合营以后才逐渐消失的。我就是在这叫卖声中,由一名小学生成长为初中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