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确定《伶官传序》的教学点(陈冬梅)《语文建设》

我曾上过一节《伶官传序》的市级公开课,后来有机会听别的教师上《伶官传序》的公开课,虽然“同唱一首歌”,但风味全然不同。静而思之:我教了什么,是怎么教的?别人教了什么,又是怎么教的?这篇或者说这类文章还能怎么教?教与不教这篇文章对学生有什么不同呢?这样一想还真是颇有意趣,这大概就是迟到的教学反思吧。
今人读古文,就是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从中读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这是对话最大的意义。教读《伶官传序》要让学生读到什么,悟到什么呢?高二学生依据注解,自读本文,领略情感,理解大意,不会有什么困难,但要深入品味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想,不仅要仔细揣摩文体,还要联系时代、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才能探微知著。一般教师会做如下安排:借助注解疏通文句并顺畅朗读,借助教辅材料进一步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这两项学习任务对高中生来说完全能自主完成,教师只要适当安排合理监控即可。课堂教学注重“一课一得”,这“一课”不仅指“一课时”,也指“一课文”;“一得”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习得的学习重点,这“一得”要从教材、文本、教师、学生四个维度综合思考来确定。那么,《伶官传序》有哪些合适的“教学点”呢?以下可以作为参考:一是对比举证的文章结构,二是气贯中脉的论述风格,三是宏远博大的君子情怀。且细释之。
一、模拟对比举证的文章结构,学习议论类文章的经典范式
《伶官传序》选入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单元说明指出要学习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风格。《伶官传序》有很好的范式性。
从文章结构上看,《伶官传序》开篇提出观点,中间两段正反对比论证,结尾归纳总结,这是议论性文章常见的三段论结构。
从论证方法上看,《伶官传序》通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两个角度,用事实论证“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性文章常见对比举证的论证方法。
从中间两个议论段上看,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有叙有议,观点与事例、情感与态度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给学生学习观点与论据如何黏合提供了很好范例。
以《伶官传序》篇章结构、论证方法、议论段的写作等作为教师教学的切入点,适当延伸拓展,模拟对比举证的文章结构,学习写作议论类文章,形成“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良性循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落教点”。我在教读本文时就将对比举证的文章结构作为教学的延伸点。
二、深入文本逐句品读,领悟气贯中脉的论述风格
《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虽然议论的成分占了主要篇幅,但读着有强烈的感染力,其奥妙何在?对文章密咏恬吟一番,你会发现始终有一种情感的力量和一股气势在影响着读者;再仔细分析咀嚼,你会豁然开朗,文中议论、叙事的语句,都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情感色彩,骈散结合,铿锵有力。且以第三段为例,逐句咀嚼,共寻经典的魅力。
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ywjs/ywjs201408/ywjs20140805-1-l.jpg从内容上看,得天下与失天下,盛与衰,一一对举,但欧阳修对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并不是纯客观的分析,而是对庄宗得天下时的“忧劳”肯定赞赏,对失天下时的“逸豫”否定叹惋,形成一种情感充沛、气势如虹的文势,有力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观点,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给历代统治者敲响警钟。
从语言风格上看,一系列动词连用,四言、五言、六言等短促的句式连用,一气呵成,表现出得失天下变化之速,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给读者以强大的情感冲击力,情感的浓烈与古汉语的精练发挥到了极致。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评论欧阳修的散文:“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可谓知之者。
因此,深入文本逐句品读,领悟气贯中脉的论述风格,适当延伸拓展,仿写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议论段,也是一个很好的“落教点”。我听过的公开课中就有这样的写作迁移训练:
写作要求一: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很多,你还可以举几个?请根据下列句式简要描述,至少写出两句,形成排比。
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______,______,却因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_,却因______,导致______。
(教师示例:得失天下的君王有齐桓公、夫差、勾践、李煜、宋徽宗等。
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
写作要求二:根据你在“写作一”中的观点及采用的事例,改写中间两个论证段及结尾。可用文言,可用现代汉语,也可文白相间。
三、细品盛衰之道,追慕宏远博大的君子情怀
将《伶官传序》编入教材,作为“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教学范例,但作为史论,其见解之高低正误也不可轻忽。《伶官传序》气贯中脉论述“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篇末通过与“人事”密切相关的“祸患”与“智勇”进一步推论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断,这并非仅是出乎个体直觉的感悟,而是建立在翔实的历史研究和深入思考上,足以令昏者醒而智者悟,这也是本文能够独步千古、世代诵读的原因之一吧。
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更是政治家。作为政治家,他的眼光不会只停留在历史研究上,他的更深刻处在于现实的针对性。本文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言,在已有薛居正主编的《五代史记》以后,欧阳修重修一部体例写法都不一样的《新五代史》,目的何在?《宋史·欧阳修传》对此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意在抨击他认为的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由此可见,文章本意不仅于一篇序言的功能,更是以史为鉴,直指当下政治的缺失:北宋王朝日益腐化,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进犯,北宋王朝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这样的局面能维持多久呢?作者借唐庄宗兴亡事来讽谏当代,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用心可谓良苦!
行文至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论证已经完整了,但欧阳修的不凡之处还在于能顺势点上一笔再上一层:“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境界大开:从君臣之道到处世之道,从家国大事到日常修为,顿在其观照之下!以史为镜,不但可以“知兴衰”,还可以“明得失”。在如此短小的篇章中要通过鲜明的对比阐述深刻的盛衰之道,已属不易,又能在如此封闭的结构中别开洞天,表达出如此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真乃大家手笔!
当然,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去撰写史书,使得《新五代史》比薛居正主编的《五代史记》有进步性和可读性,但也有其不足:由于欧阳修着意学《春秋》“微言大义”,所以文字过分简约,“一字褒贬”有时显得拘泥。如他最喜欢以“呜呼”开头,评论五代历史,慨叹五代是个黑暗时期,讽谏当代,突兀而起,情势充沛,但卷卷评论都以“呜呼”开头,也使行文变得板滞,过于模式化。因此,清代文史大家章学诚讥称它:“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可见,史论中把握个人情感表述的分寸很重要。
另附:对《伶官传序》教学切入角度的示例
在《伶官传序》的标题下写了几个年代:公元908年、912年、926年。
第一个问题:主人公李存勖在这几年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莫名其妙,怎么出这样怪问题?学生多少有点奇怪)
老师请学生看注释,再请他们推算。虚惊一场,原来是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注释1明确写着李存勖的生卒年代(公元885—926年)。结果:
908年是24岁,
912年是28岁,
923年是39岁,
926年是41岁。
第二个问题: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学生在字句中寻觅,时而低声交换着各自的看法。班级被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氛笼罩着,学生的讨论热烈而不失秩序。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当中,我好像看见一把无形的牛刀正顺利地解剖着文章。
过了一会儿,讨论的声音渐渐减弱。一学生指出了:24岁时,庄宗接受三矢,继承先父遗志。我立刻让学生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在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读中,一位英姿勃发、战场上勇往无前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出现在了学生眼前。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个学生的回答让其他学生变得兴奋起来。结合注释,又有学生指出:28岁时庄宗“系燕父子以组”(灭燕);39岁时“函梁君臣之首”(亡梁),不久之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这儿我引导学生得出,庄宗从受父遗命到建立后唐。经过了整整15年。这里,我简单地插说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的情况。让大家接着找出41岁时发生的事。一学生完成了任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请一位声色淳厚的学生,用缓缓的节奏,读:“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课堂上一片寂静。在凝重的气氛中,我让学生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在这无声的寂静中,学生心潮翻滚。我不失时机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它的关键是什么呢?水到渠成。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就这样鲜明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接着,大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呼应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课文到这似乎可以结束了。下课的铃声快响了。我要让课文在高潮中结束,我要在结束前再掀起一个波澜。出其不意,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是为什么呢?
一石击水,浪花四溅。涣散的心神重新聚拢。短暂的紧张思考,学生找到了作者行文目的之所在:借古讽今。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名称“盛世”,但其实已经危机四伏。祸患常积于忽微,难道不应该及早注意,防微杜渐吗?当时的北宋统治者,固然不像庄宗那样溺于伶人;然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逸豫可以亡身”,难道不应该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吗?作者写这篇文章,分明是痛恨当时统治者的“满”“逸豫”和溺于奸邪小人,希望他们从庄宗那里吸取历史教训,这在今天也有其现实意义。我请大家共同来翻译这个发人深省的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在深深的感悟和警策中,我下课了。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能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使师生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能用一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轻松顺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课文的切入点,选择好学生思维的切入口,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让学习活动变的简单快乐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真正做到高效课堂。很多语文课千篇一律:作者介绍,重点字词,段落大意,关键语句,主题思想。看似环环相扣、条分缕析,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就失去了兴趣,提不起精神。如果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各不相同的切入点则可以让学生对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都充满新鲜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切入点就是一篇课文中最能起到“牵一点而动全文”作用的那个点。这个点不仅仅是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词、句、段、作者,也可以是其它相关的内容,如文章标题、作者行文思路、文中的矛盾,甚至是各种学习方法⋯⋯借用 “庖丁解牛”喻之:文本是“全牛”,而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准了“间”,才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切入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抓好切入点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疏密有致、重点突出的,它既可扎实地实施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的训练,又能使教学双方轻松主动、趣味丛生。在阅读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正如钱梦龙所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