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是今年通过教师考试新入职我校的老师,入校就担任高二年级的语文教学,说实在的,一般情况是新入职教师担任高一起始年级的教学,这也点为难张老师了。但从近一个月来的情况和学生的反应来看,张老师还是胜任的。
1.好的方面就不说了,特别是个人素质方面,大家都有目共睹。
2.教学设计:这是第二课时,也就是说课文的内容梳理与理解等,在之前的第一课时已经完成(即学生知道作者写什么,作为一篇论述类文章,已经够了,因为作者如何写的这方面实在没有什么可讲)。张老师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并举了很多的例子。属于进一步的理解,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总体来讲,还是可以的,特别延伸到修辞,值得肯定。
3.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我观察了一下学生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基本上学生还看有反应。
4.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即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整堂课还是老师“表演”的成份大些。(当然,作为新老师,这也很正常)
如在讲到“套板效应”时,这本是让学生回到文本,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朱光潜是如何去批判?”这时候完全可以稍停下来,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相关的句子。毕竟阅读教学的基础还是要回到文本。但张老师实际的做法是,提出问题后不到30秒,就自己把答案讲出来,所以接下来学生只能回答一些诸“好”“对”“是”的语句,明白人一听就知道,这是课堂表面热闹的表现。(话说回来,毕竟是第一次,难免紧张,这是提出来,作为以后改进的方向,也就是说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给学生讨论话语权。否则学生就成了老师的“道具”,而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如在最后讲到穆旦的诗“分在两片情愿的心上,相同”一句时,可以适当地放手去让学生思考这里用“片”的效果或给读者的感觉,学生讨论一下后,在学生有争议或有思考的时候,老师说出用了“移用”的手法,效果更好,学生印象更深。既引导学生思考,又让学生获得知识。
5.书写可能有待提高。尽管张老师没写什么字,用幻灯弥补不足,但这终不是长久之计。
6.值得我个人学习的地方,时间把握的很好,也表现出比较好的亲和力。
以上是对公开课的个人评点。公开课的要求高些,它不仅要求整堂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有明晰的教学思路,有重点、亮点,还有一定的观赏性,特别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因班而异。平时的课我们关注的内容多在知识点(教材),而对教法的考虑可能少些。我们经常讲一个画家并一定成能为一名优秀的美术老师,原因就在于教法的问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法的研究一定是需要的。特别是我们针对的是“三流”甚至“四流”的学生,更要掌握一点教的“门道”与技巧。即便是理科,也是如些。下面是几点个人的建议:
1.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多钻研教材,把每篇课文吃透。因为教材的把握实在是整个教学的基础中的基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尽管可能教得不是很生动,但一定不会误人子弟。备课时要问: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3.作者怎样写这篇文章的?(前三年,教的是教材)
2.有三五年教龄的老师,系统地看待每篇课文,有重点地教教材。这个时候,老师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显得很重要,得明白某篇课文的哪个内容是必讲的,一定要讲透的,同时注意一些教法的选择。这时候备课可能得问:编者为什么选这篇文章?学这篇文章有何意义?对于一些诸如修辞、标点、病句这些东西如何分解到高一与高二的日常教学中去。(后三年,教的是知识体系)
3.有六七年教龄的老师,得研究教法。这个时候对教材的理解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教材不变,就要更多地考虑针对不同的班级或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的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全面的训练学生的问题。(再三年,教的是学生)
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打磨,应该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语文老师了。有的时候尽管成绩会不如人意(因为语文考试实在不是语文老师可掌控的),至少获得学生的认同。足矣!
张老师,这“开门的一课”还是不错的,展现了个人素质与很强的可塑性,其专业成长值得期待!以上只是个人的观点,希望对张老师的专业成长有一二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