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课《蜀道难》一课自评

(2013-03-13 21:14:50)

公开课《蜀道难》一课自评

何有湖

可能是由于个人的爱好,有事没事总结喜欢对自己用心上过的课反思与总结一番,也算是一种人生的经历。

对于《蜀道难》我上了很多次,可谓是“烂熟于心”,但作为公开课关键是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或者说是从一个学生容易忽视的角度进入讲解,其实最后讲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总结这堂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时间安排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虎头蛇尾的感觉。开头的导入、解题、浪漫主义解析等铺垫的内容没有简明扼要地讲,第一段的分析费时过长。这也是我这种类型的老师的通病,每讲到一处,喜欢拓展延伸,纵横古今,联系生活,导致的结果是“放出去了,忘记收回来”,有时甚至游离开教学任务之外,尽管学生爱听,但对完成教学任务不利。尤其是对重点班的学生,他们对学习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老师上课时如果扯得太开,一两次无所谓,好学生当作是一种暂时的“休息”,但如果上课时经常是这样“东扯西扯”,不仅让学生生厌,更是贻误学生,实为不妥!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上课时适当的拓展,对于普通班的学生,特别是下午的课的时候,适当的联系生活、思考生活有助于普通班的学生的理解,学生也有兴趣听。当然,有一个共同的点:要适度。因为任务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适当,都是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而为的。

2.第二段对“蜀道之险”的教学显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者说教学设计的初衷)。这部分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让学生动笔描写(或叫扩写),重现蜀道之阴森与凶险的特点。目的不是要体会诗人的想象手法,更主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因为高考“小作文”要考这项能力,特别是对描写的考查。由于时间的原因,尽管让学生思考了将近45秒钟左右,但并没有让学生把自己写出的东西展现出来,而且事实上1分钟不到的时候,也不可能写出来。随后叫起的回答的学生证明了老师这时的仓促行为导致了教学没有达到效果。学生只能念一下书下面的注释。实际上,根据原句进行扩写是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合理地“添油加醋”的;老师也没有对如何扩写进行指导(这个指导的过程本想放在展现学生作品的过程中的)。可惜没有完成。第三段的分析也是如此,草草收场。

这里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往好里说,这是灵活的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因为这是公开课,公开课讲究一堂的课的完整性,特别在比赛的时候,你没有上完,这是要扣大分的,也就是说,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不得已可以这样做。如果是平时上课,我觉得还是要慢一些,落实到位,宁可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训练到位,比这样“囫囵吞枣”好,慢工出细活,特别是对普通班的学生,老师也要有耐心。

3.还讲一讲我设计了,但没有展示出来的内容。本来最后是要知人论世,联系李白的政治经历谈一谈“难”的,以照应开头的,其实上课也讲究首尾照应,这样给人课堂很精致的感觉,上比赛课尤其如此。对于李白的做“供奉翰林”这个具体“文学弄臣”性质理解,我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桥段:用周星驰的方式诠释(老师描述的方式)一番:

李白对唐明皇说:“皇上,近期小日本如此嚣张,我花了三天三夜,想出了一套收拾小日本的“三步走”的方法,您有木有兴趣听一听?”唐明皇一听说:“唉哟,小白,这些事让那些舞刀弄枪的臣子去做,诶,你看,今天这盘红烧肉特别的赞,来来来,小白,写首诗,歌颂一下!”李白很无奈又很开心地样子说:“好哇!”片刻吟出一道《赞红烧肉》:“远望好象肉烧红,近看原是红烧肉。惹得口水三千尺,疑是凡间下龙肉。”唐明皇忙拍掌:“好耶,高公公,有赏!”

 

下面结合教学过程与上课的感觉具体说说。

一、导入。

在讲导读之前先扯一下借班上班如何与所上班级形成良好的关系,即如何在短时候时“讨好”学生的问题。我设计的拉近乎语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我我天天走过你们班,却一直没有机会一起上一节课。这句话是改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去不知道我爱你!”,对这句话,高中的学生熟悉,目的是与他们共鸣。从实际情来看,基本达到目的,因为很多学生笑了,从他们的眼神可以看出。所以我们的老师,如果出去参加比赛或参与各种上课活动,这个环节一定要考虑,但又不能过分重视,以免“本末倒置”

导入语用的是余光中的诗,因为开始有点紧张,所以板书的时候也比较乱,语言也有点乱。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导入语基本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且在讲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个概念后,本来还有一个欧阳修对李白此诗的评价(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可惜,一激动没有讲,有点遗憾!

二、整体梳理

因为学生对此诗已经讲过,如果讲?讲什么?着实要经历一番思考,也可能也就是之前我所讲的备课时要注意“备学生”,针对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据我个人的经验,但凡讲这诗的时候,浪漫主义手法的分析常常是忽视的,因为对高考而方,这诗最直接的用处就是默写,当然也有很多间接的用处,我们不一一言表。所以我常常带着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内容(写什么),然后就要求学生背诵。我也没有问题陈老师是否讲过浪漫主义手法,反正“以己度人”吧!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对浪漫主义可能会一定的误解,所以对它的定义及表现方面事先作了一个阐述。在教学的过程,我发现,这个设计是很“英明”的,这也为后面具体的分析作了铺垫。可能有老师会持不同的观点,即通过分析诗的文本,再得出浪漫主义的特点(想象、比喻、夸张、语言灵活等),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从文本分析到得出结论,完全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出于是公开课的考虑,如果从分析材料到得出结论,可能花费的时间会很多,有的时候分析来分析去,学生就是得出不结论,上课时弄得老师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得自己说出答案,我想这样反而显得生硬。所以,我想,针对普通班的学生,我还是事先作一点铺垫好一些。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三、具体赏析

释题环节,即对“难”字的解析,有点多余,因为并没能帮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

2.对“一唱三叹”手法的讲解,一方面通过“以纲带篇”的形式,总的概括全文;另一方面强化对“复沓”这种手法的思考,并联系现代文阅读中经常碰到重点句重复出现的情况,帮助学生如何进行分析。我自己对这个内容还比较满意得。

3.对三个段蕱如何体现浪漫主义的分析:第一段主要从内容的角度,为了避免教学切入点的常规化,我发现第一段采用了叙述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于是以此作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内容,我觉得这种方式比单纯地问第一段分为几层来得巧妙一些。在这个师生对话的环节中,我开始备课担心的事终真的出现了,学生竟然不知道什么叫叙述与描写。还好的准备了两个例子(桃花盛开的例子),学生才慢慢开始上路。所以,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备课时真的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假设学生的思维可能“跳不起来”的情况,并准备一些让学生能够听得懂的引导方案。

开始分析“蜀道历史与由来”时,感觉有点吃力,主要原因是学生上路慢,渐渐地到分析“黄鹤”的时候,才感觉学生真正被调动起来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一句,开始备课时,我就在想,如果单纯地把意思讲一下,感觉好像无法比较明确地说明其浪漫主义的特点,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天。到上课时,我也不知怎么的,灵机一动,可以在“黄鹤”这个意象的分析上作文章,于是我采用了我经常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的意象替换法,通过不同意象的对比分析来表现,于是我想到了“大雁”,从“黄鹤”具有仙鸟这一特点的角度去分析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方式。

分析完第一段之后,就是通过诵读去感知,按原来的设计方案:先上一个学生读,再让学生评价,最后我来分析,再让学生读。但是我一看时间,已经过了930945)下课,只好我直接讲解并作示范。其中对“危”的分析,我个人比较得意,原因有二:其一公开课具有展现老师知识面的特点,要让听课的老师(语文老师)也有所收获,这就得弄点与众不同的东西,而从古体字形的角度去追析其本义,无疑是很多老师不会用的,因此常有耳目一新之感,这也是我从一本教学杂志的一个课堂实录上看到的,当时看得的时候感觉特别好,于是我上公开课碰到一些释义的时候,常会用这种方法。其二,对学生来讲,更容易理解,“一个人站在高高山崖上”形象地说明了“危”之高的意思。

第二段的品读,我改变了切入角度:让学生扩写其中的表现险的句子,来体会其中的意境。对“巉”字的分析,先让学生看并在书上写一下,再叫一个学生来演板,目的是检察之前要求大家看清楚的效果,一般我都会找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写,因为他能写出来,其它人一般都可以过关。这好,今天这小伙子写出来了,这令我多少有点意外。

本来是想让学生来写本段中四句关于蜀道“阴森”“凶险”句子,写成散文式的小段落,但我发现只剩下4分钟,还有一段没有讲,没有办法,只好调整教学方案:我用比较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边说边分析。其中“子规”的叫声“不如归去”引起了学生与听课老师的共鸣,我很开心!

之后是指导学生如何读,总体来说,因为我自己比较急,学生读的效果平平,好在整体诵读,缺陷并不是很明显,但我能听得出来,因为我是没有给一点时间让学生逐句训练。

第三段的品读,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内容之前也分析了。主要是我讲,然后草率地让学生齐读了一遍,没有读出其中的味道与作者恳切的心情。这时候下课铃响了,我想,无论无何我也要作一个总结,于是跟学生说:“再给我一分钟,让我说完,否则我会很难受的。”有人可能会感觉多余,之所以这样做,我的理由是:下课了,学生们一看你还在上,多多少少有点不合作,此为其一;因为是公开课,听课的教师很多下节课有课,或者下课有事,都急着你下课,可能会引起局部的骚动。这时候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也是满足他们的心理预期。一两分钟,老师你既然说了,我就给你面子,反正也是一两分钟,等一下无所谓,学生就会这样想,于是配合你完成最后的总结陈辞。这个方法是我在实践中的经验,特别是教普通班时管用。

总体而言,由于个人风格趋于激情化,语言时有点缀幽默之语,所以掩盖了上课过程中的很多瑕疵,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还算成功。其实,课没有完美的,因为再好的教学设计所面对的都是一群时刻变化中的学生。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上课时总是得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生策略与实施方法,这些调整有时常常感觉“力不从心”;有时也会有意外之惊喜,这都很正常,关键我们要敢于去实践,去尝试。

 

最后,讲一讲李轶姣的课。我们两个上同一篇课文,倒并不是为了在青年教师面前“得瑟”什么,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且也没有必要。当初的出发点只有一个:毕竟我也教了十多年,我问她哪一课。本周一她告诉我上《蜀道难》,我说好,我还跟她讲:“你最好是能背出来!”当然,这个要求对一个刚上讲台且还跨年级的年青老师来讲,未免有点苛刻,事后想想也确实有点。之所以让她先上,主要是怕她有心理压力,其实我一直没有跟她讲,我也是上同一篇课文。所以,本着同课异构的教研原则,确确实实地算是为她示范一把,让她更加直观地找到自己的存在问题。当然,这个差距是必然的,要不然,我白混了,其实我的压力也很大,万一我上砸了,虽然别人不会说什么,但我自己难受,毕竟听课的又不是傻子。好在语文组一直都是比较良好的传统——评课者多多“找茬”,甚至一个字你写错,一个字声你念错了都毫不留情面地指出来;被评者虚心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是几代语文组长(胡主任、廖老组长)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前面讲了原因是更加直观地为李老师示范,更有助于她的专业成长。其实,也有倡导一种实实在在、形式多样的教研之风的想法,先在自己组里试验起。

总的来说,李老师今年的课,明显比去年上得好。举止镇定,教学层次分明,教学节奏也是有张有弛,有很大的进步。不足之处是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没有突显教师引导的过程,没有注重调动学生,在语言感染力与激情方面有所欠缺。这些都是青年教师的成长的过程是必然要碰到的,也算是通病。一般而言,要经过58年,才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所以对于她来讲,才一年不到,这个进步已经很可喜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