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王熙凤

(2012-02-09 21:23: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资源

 

从出场服饰看王熙凤的贵气与俗气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真实而又艺术性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贵胄子弟出身的曹雪芹在书中不仅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更因在书中描写了很多反映封建社会面貌的建筑、饮食、服饰、风俗等,使得《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因精巧的构思、细腻的语言、精准的人物描写,多年来一直是语文课本的保留课目,尤其是对三个重要人物的性格分析,是理解这部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基础。

  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只有从这些方面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作为掌有贾府权势的王熙凤,作者对她的塑造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从人物出场就花费了大量笔墨,尤其是在服饰方面,这一点只有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可与之相比。

  王熙凤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惊艳,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教学参考书中对这段服饰描写的理解是:服饰方面,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装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公允,尤其是仅从出场服饰和装束的描写就判定王熙凤的贪婪与俗气,可能会导致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时过于教条化,太注重批判性,显得死板,而忽略了文学的审美。同时教参中提到的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可能会造成学生狭隘片面的理解。一个人装扮得珠光宝气并不能说明其内心的贪婪与俗气,二者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雍容华贵是一种美,清淡朴素也是一种美,不能简单地将作者表现不同人物的审美差异上升到人品优劣的高度。小说中薛宝钗的审美可说是清淡朴素的代表,她的家常衣服是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第八回),薛母说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七回),居室是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第四十回),作海棠诗淡极始知花更艳(第三十七回),她的审美倾向是淡雅内敛的,但如果像分析王熙凤一样,仅凭此说明薛宝钗内心高洁、朴实无华,恐怕也欠妥。

  书中另一个出场时即在服饰方面获得如此多描写的人是贾宝玉,作者对他的描绘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换装后是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其珍贵华美的细致程度和王熙凤不相上下,身为男孩子的贾宝玉虽不会佩戴过多的珠宝,服饰的精美华贵在荣府却是数一数二的,然而对他的评价也并没有贪婪与俗气之说。

因此笔者认为人物品性和审美没有关系,不能仅凭王熙凤的打扮就断定她贪婪与俗气,尽管她在后文的塑造中确实是一个对金钱和权势贪婪的女子。至于俗气更是见仁见智,有人认为珠光宝气是一种俗,有人认为大俗即大雅,而贪财和俗气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对王熙凤这段服饰描写的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突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身为掌有贾府权势的人物,如果王熙凤的装扮朴素,会客时只穿着普通衣裳,不仅不符合事实,也会显得有失身份。袭人回家探亲,王熙凤因其有别于其他丫鬟的身份,特意赏了件衣服,以显示贾府的气派。丫鬟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年轻少奶奶?她的钗环裙袄必定是府里高等级的,穿戴得华贵也理所当然。

  二、强调文学的审美性。《红楼梦》是文学的,文学是审美的。如果只从思想性而不从艺术性的角度读《红楼梦》,会大大降低这部小说的欣赏性。王熙凤的装扮和其凤辣子的性格,高调、华丽、炙手可热的权势是很匹配的。她的珠宝,从头上的钗到身上的佩玉,穿戴都是恰到好处,品质上乘,并不显出满身都是珠翠的暴发户气质。衣服描写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上袄下裙,外罩一件长褂,其工艺的细致、衣裙的华美符合人物身份和拥有的财富。从服饰整体搭配看,颜色丰富多彩但并不杂乱,整体以显得高贵华丽的大红色为主,辅以豆绿、石青、翡翠色协调色彩,同时用缕金百蝶穿花、五彩刻丝、撒花作为图案和点缀,在细节方面将这种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与贵族少奶奶的身份十分相符。而贾宝玉的服饰也是以红色为主,以石青、青缎和松绿协调色彩,二色金百蝶、起花、撒花等作为装饰,与王熙凤的服饰在颜色、做工、图案搭配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贾府里,宝凤二人,一个是最受宠爱最尊贵的少爷,一个是掌管家里大权的少奶奶,作者对他们的服饰用了相似的笔墨描写,其用意也不言而喻。这段服饰描写涵盖着从头饰到衣着的整体描写,丰富之及,美轮美奂。具有美人一般模样的王熙凤粉光脂艳,彩绣辉煌,这身装束,使人物充满富贵气质,显赫地位

  三、小说整体谋篇布局的需要。林黛玉在初进贾府时,看到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从小说结构考虑需要一个人(女性)在外形上代表贾府这样一个贵族家庭的身份,这个人必须有良好的外形——年轻漂亮,也必须有相应的地位,有与之相符的气质。小姐们尚未出阁,审美以贞静淡雅为上,已婚妇女中,李纨年轻守寡,贾母 和邢王二夫人年纪较大,此时王熙凤便成为了唯一合适的人选,对她浓墨重彩的描绘仿佛一笔明亮的颜色,顿时使一个泼辣、富贵、得势的少奶奶形象跃然纸上,鲜活动人,使所有人物之间真正做到相映而不相犯

  

用新视角看《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服饰描写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常常需要通过外貌、衣着来表现,通过外貌、衣着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特征,也是一个最有效的和不可缺少的文学手法,正所谓衣服可说是一个人的第二皮肤和第二性格(杉野芳子:《服装设计》)。

  作为《红楼梦》主角之一的王熙凤,曹雪芹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整部书中,她是性格最丰富、最生活化的一个人。她美丽、机敏、善言、能干,但也贪婪庸俗、冷酷狠毒,作为封建桎梏下的女性,她也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她的贪婪庸俗、冷酷狠毒,因此,人们也容易忽视她的其他性格特点,甚至在《林黛玉进贾府》这样一段节选的文字中,我们往往也以其服饰描写来佐证她贪婪庸俗的一面。王熙凤的贪婪庸俗是通过她的服饰表现的吗?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红楼梦》中,黛玉初进贾府,看到的是这样的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黛玉是雅之又雅、心细如发的人,她对这身打扮的评价是: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不难看出,凤姐的这身打扮,给黛玉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何来庸俗之有?

  再说,初进贾府的黛玉一路走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可见贾府非同一般。如果王熙凤穿着庸俗、没点水平,在这个具有高贵气质的女儿国中一定非常扎眼,别说贾母、三春、黛玉、宝钗、史湘云这些人容不得她,只恐怕早被媳妇丫鬟们耻笑了去了。环境不允许王熙凤服饰庸俗,可见,她的庸俗并不体现在服装上。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段中,兼有面容神态与服饰描写的主要有两人,一个是王熙凤,一个是贾宝玉。宝玉出场时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换了冠带再看,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色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这先后两身打扮并未见得朴素大方,倒和王熙凤一样的金银玉饰、珠光宝气,甚至都用了当时流行的石青色,然而人们并没有从这身打扮得出贾宝玉庸俗贪婪的结论。这是不是受宝玉总体性格特点的影响呢?

  那么这一回的服饰描写,究竟体现出王熙凤的哪些性格特点呢?结合她的出身、生活境遇,这身华丽耀眼、色泽姣艳的服饰,隐含着她富贵显赫的家庭背景,表现着她对服饰的审美品味,甚至表现出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热情泼辣的性格,更表现出她在贾府独特的地位和当家奶奶高人一等的气势。结合她的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黛玉一下子就看出她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聪明机变与威严。可以说她的服饰表现的不是贪婪,而是富贵华美;不是庸俗,而是气质高贵、气势非凡。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妙语例析

美国口才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口才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品读《红楼梦》,我们不妨好好琢磨琢磨凤姐的话语,或许能读出凤姐良苦用心之外的语言的智慧。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有两个人最会说话,一个是王熙凤,另一个是林黛玉。凤姐的语言能力和黛玉并驾齐驱,不同之处是黛玉有诗人气质,有一种玲珑剔透的书卷美;而凤姐的语言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土而不俗,土气得可爱,却更能打动人心。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初次见面,王熙凤表现得和蔼可亲,热情有加,只是这一切表现都是建立在居高临下的基础之上。当然,这种居高临下是处于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这些贾府统治阶级和下人这两个层次之间而言,王熙凤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极尽夸赞之能事,表面赞扬黛玉之美貌,实则讨贾母之欢心而不着一丝痕迹,可谓妙极!

  然而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她就发现了自己只顾称赞林黛玉,忘记了一旁的贾氏三姊妹,这可不是她这么一个八面玲珑之人该犯的错误。因此,紧接着就有了下面这番话: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番话既实现了她赞美黛玉和讨好贾母两个目的,又顺带着弥补了刚才对贾氏三姊妹的忽视。一石三鸟,只有王熙凤这样的语言高手才能说得出来。其他能力也可由此略见一斑!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当然不能不表示一下自己的悲痛,毕竟黛玉进贾府之时,大家特别是贾母的感情是悲伤的,王熙凤也仅仅是表示表示而已。说着,便用帕试泪。若让王熙凤现在去当演员,肯定是偶像加实力派,绝对大腕中的大腕!

  当贾母说出快再休提前话时,王熙凤又迅速调整了角色: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笑————喜,转变何其迅速!表情要悲即悲,要喜即喜,决定了这样的人同样具备要风即风要雨即雨的煊赫权力!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在和黛玉的谈话中,王熙凤将自己在贾府中管事的地位不着痕迹地告诉了林黛玉

  与黛玉的初次见面这短短一幕中,王熙凤八面玲珑、机巧心计,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熙凤的工作表面上全是围绕黛玉展开,真正核心却是贾母。因为王熙凤清楚地知道,贾母才是她扬威贾府、凌驾他人之上的力量源泉!

  黛玉初来贾府,作为长辈的王夫人不可能没有表示,因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这个地方,实际情况可能是王夫人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要预备给林黛玉裁衣服的缎子,只因为听到王熙凤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王夫人这才想起来的。而管事的又是自家的内侄女王熙凤,何不做个顺手人情呢?王夫人的这番心思,也只有王熙凤能够领会,因此道: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其实王熙凤明白,贾府中老太君年事已高,贾赦不务正业,而贾政处于得宠的一系,讨好王夫人其实就是讨好贾府的实际当权者。结果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可以看出王夫人对王熙凤的回答是相当满意的,既没有花自己的银子,又表现了作为长辈对晚辈(黛玉)应有的关爱。

  王熙凤作为孙子媳妇掌管贾府事务,除了有娘家金陵王的靠山、贾母的宠信和与王夫人无言的默契,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和欲望的主观条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而展现出的随机应变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