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怨诗思想内涵简析
(2010-08-11 09:26:59)
标签:
杂谈 |
君恩如水向东流
----古代宫怨诗思想内涵简析
所谓宫怨诗,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被看作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作。“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人以秋扇被“弃捐”来比喻自己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
在宫怨诗中,抒写“未承恩”和“恩情绝”内容的最为常见。在封建社会,皇帝一人拥有“佳丽三千”,有幸承恩得宠的则少得可怜,而绝大多数宫女只能幽禁宫苑,青春虚度,“未承恩”之怨自然也就产生了,其代表作首推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上阳女子由年仅十六的妙龄少女变成白发苍苍的六十老人,在深宫这座活坟墓中幽禁了整整四十四年,命运之悲颇具典型性。
“未承恩”的命运固然是悲惨的,那些“已承恩”的宫女命运又如何呢?李商隐在《宫辞》诗中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君恩如水流动不定,宫女之得宠、失宠也随之变化不定。一旦失宠,君恩也就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回了。
承恩之时尚且心中“常戚戚”,失宠之后的境遇更可想而知了。“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刘皂《长门怨》其一)夜幕沉沉,重门紧闭,雨声淅沥,寒气袭人,怎一个寂寞凄清的难眠之夜啊!此时,昭阳殿里依旧笙瑟歌舞,皇帝依旧在那里寻欢作乐,所不同的只是昭阳殿中得宠之人已是“她人”,自己那颗受伤的心只有伴着秋雨才能飞到昭阳。诗中女子由往日的欢娱想到今日的凄凉,再由今日的凄凉想到今后悲惨的结局,抚今追昔,由彼及此,不禁哀伤已极,泪下如雨。此诗不着一个“怨”字,但怨情毕现,直率之中又不乏含蓄。
宫怨诗中还有抒写宫女渴望爱情与自由的作品。“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此诗先写宫女在月光下出神地看着双栖的鹭鸟,继之又描写她斜拔玉钗剔开燃烧的灯焰、救出落在灯里飞娥的细节,从而将宫女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较之那些一味抒写宫女“未承恩”和“恩情绝”之作别有一番韵味。
有的宫怨诗还将“未承恩”之怨与抒发盛衰之感慨结合起来,这方面的典型之作当数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而对“闲坐说玄宗”的“白头宫女”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的描写,将写宫怨与抒朝代盛衰之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