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开课月正式开始,第一节是语文组的,初中的课,课题为《范进中举》
整个教学过程如下:(边说过程边点评)
环节一、导入:作者、作品简介。
主要内容是:1、用幻灯的形式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特别讲了一下“外史”,与正史相对,主要是轶事。2、科举知识的补充。教学的形式是,老师:“对于科举的称呼,你们还知道哪些?”(这个问题的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乱说一气,老师后来才不得不纠正)
生1:探花、榜眼、贡士。
生2:进士、大学士、乡试。(可见学生的说法比较乱,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接着老师打出幻灯:古代科举制度
童生(一段解释)
生员(一段解释)
秀才(一段解释)
举人(一段解释)
贡士(一段解释)
进士(一段解释)
[点评:此环节老师让大家看幻灯,并没有过多地讲解。愚以为: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1、幻灯片上的内容本身不全,应有古代的一般四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再派生出这些名称。2、此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老师应联系生活讲清楚。(如院试相当于升高中,考上的叫秀才。乡试相当于考大学,考上的叫贡士,可以工作为国家作贡献了,会试相当于才公务员,殿试是皇帝亲自考,)当然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有参照性,学生容易理解。]
3、读字正音(此环节对初高中生很有必要,学语文说白了就是多认几个字,会造几个句,会读会写几篇文章)
环节二、概述故事情况
1、师:请一个同学生来概述一下整个故事。(学生的概述听不清,而且好象概述的不完整。对于小说情节,用这种方式也是可行的,但要注意情节发展的曲折性。)
师:只好再概述一遍。
2、以“中举”为界线,分层次。(此问题设计的好,有时确的指向性)
生答,老师出示幻灯。中举前:穷 地位低 不放弃考试
中举后:喜极而悲
地位变化
师:让学生欣赏中举前后的图片(以图片照应文本内容,形式不错,但这个时候如能引导学生品味人物描写的句子,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揭示人物的性格最好。可惜没有,而是进入下面的小环节)
3、欣赏完图片,请学生表演范进中举前胡屠夫与范进的对话(打了一巴掌那场)
4、出示思考题:作者从哪些主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对比?(我想终于进行文本分析了,可惜,老师没有让学生思考两分钟就叫人回答,学生一边回答一边出幻灯)
从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处事态度三方面进行前后对比。(老师只让学生找了一些,大部分相关的句子是老师说出来的,并没有详细的带领学生品读分格)
环节三:感知范进艺术形象
1、范进形象分析。
(让学生思考了不超过两分钟,我看着手机)
没有学生回答,场面比较冷清。老师只好自己说。
(建议:还是那句话,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导致学生不知所措,不知从哪里回答)
2、思考:范进中举喜极而悲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哪有透露?
一个学生说:报录人说出解救之法,可见他见得多。
环节四:其它人物形象分析
胡屠户
张乡绅乡邻(学生反映冷淡,其原因还是上面所说,另外,老师不应过多地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如能从联系生活则更好)
环节五:刻画人物的手法
师: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语言 对比 侧面烘托
夸张 外貌
师总结:语言 细节 夸张 对比
(这个环节有两个问题:1、在问之前最好与学生一起复习一下有哪些描写人物的手法(分直接描写: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
还有侧面烘托)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认识,这对考试答题时规范答题有好处。2、人物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不能混一起,让学生产生认识不清的感觉。人物描写手法主要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但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联想、象征等都属写作构民艺术手法,不能混为一谈,这一点可能很多老师自己都理不清楚。)
总的说来:1、语文课应深入浅出:深入细致的解读味文本,最后形成简单明了认识。
2、导致课堂沉闷的因素有很多,其问题的设计应有浅而深,甚至一开始时为的调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感觉有点“弱智”的问题都没有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