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四)

(2019-12-30 08:08:16)
标签:

朱由榔

史湘云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龍乡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是薛宝琴怀古诗的第八首《马嵬怀古》。

通过对前几首怀古诗的解读,已经知道第五、第六、第七首怀古诗按时间顺序,依次暗写的分别是南明的弘光政权、鲁王监国政权和隆武政权,那么第八首《马嵬怀古》是暗写绍武政权,还是永历政权呢?答案是,永历政权。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四)
(永历帝)

因为这首诗所写的杨贵妃,其故里与朱由榔能够形成联系:杨妃的故里在广西容县的杨外村,自1368年(洪武元年)之后的有明一朝,容县皆归梧州府管辖,而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之前,即长居在梧州府,也就是通过这样的联系,来暗写永历政权。

那么稍前十多天的绍武政权为什么会在怀古诗中被疏漏呢?自然是因为绍武帝朱聿鐭不但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天,而且其控制的地域太过狭小,力量太过薄弱,同时还没有任何积极的作为。后世论起南明来基本上都说“三帝一监国”,很少把绍武帝带上说“四帝一监国”。然而这并不代表《红楼梦》一书忘记了绍武政权,比如在“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史湘云道出的“双悬日月照乾坤”,隐指的就是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并存的那二十七天。

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殉国后,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奉请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监国,并且为了抢在朱由榔之前,三日后的初五便正式称帝,改第二年为绍武元年。

十一月初八,朱聿鐭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梧州,惊怒之下,朱由榔于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以丁魁楚为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书事,同时追尊其父朱常瀛为端皇帝。而此时由于得到赣州失守的消息,两天后,朱由榔即匆忙逃往梧州。此后因与绍武帝发生争夺帝位之战,又短暂返回肇庆。

十二月十五日,正当绍武帝在广州欢庆自己获胜之时,清军在佟养甲、李成栋统率下,伪装成明朝军队,出其不意地攻占广州。绍武帝及首辅苏观生先后自杀殉国。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历帝从肇庆再度逃入广西梧州。此后,由于清军的进逼,永历帝便一直不停地在粤、桂、黔、滇等地颠簸逃亡。

由于大西军的加入,朱由榔倚仗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坚持抵抗清军,才使永历政权有较长时间的维持。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带领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永历帝献与吴三桂。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十五日,在昆明篦子坡永历帝等被弓弦绞死,终年40岁。其身亡处后来改名为逼死坡。葬于贵州都匀卫高塘山。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四)


收葬永历帝之人名扶纲,都匀卫人,布依族。明甲戌(1634)年中进士,授过吏部员外郎,光禄大夫,兵部及礼部尚书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史称扶阁学。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扶纲回归故里都匀卫。后追随永历帝奔波于粤、桂、滇、黔各省组织抗清斗争。朱由榔辗转逃亡缅甸,扶纲再次回到都匀。在得知永历帝殉国后,遣部属携其骨骸回匀,按扶家葬制修陵墓安葬永历帝于都匀卫的高塘山上。当时秘不敢言,嘱子扶瑶,不得泄露是永历陵,待时局稳定后,再“竖碑以祀”。此后都匀附近的人只知有“桂王坟”,不知有“永历陵”。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时任贵州省省长的任可澄令省志总纂陈矩修省志,经询问扶纲后人,始确认。

这些也就是隐藏于《马嵬怀古》背后的真实历史。

那么永历陵所在的高塘山,与红楼梦曲《乐中悲》里的“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之“高唐”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

过往很多相关文章,普遍大同小异地认为“云散高唐”是借宋玉的《高塘赋》来暗示史湘云与卫若兰的爱情婚姻状况。可是,这样在表面故事上简单地进行的延伸性的猜测,貌似合理,却在根本上忽视了小说的叙事手法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况且只在故事的表面去寻求出答案,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事实依据作证明的。而根据《红楼梦》所隐藏的历史背景,“云散高唐”只应是借宋玉的《高塘赋》来隐写永历帝葬于都匀高塘山的这一历史事实。并且可以这样推断,扶纲父子虽然决定对“永历陵”之事密而不宣,但却因为相熟或某种原因而将此秘密泄露给了《红楼梦》的作者,而作者也确实在书中将此事隐藏得非常地深。

当然会有很多专家、红迷会发出质疑:“云散高唐”与“都匀高塘”,会是一个高唐(塘)吗?或许只有通过对《乐中悲》的分析解读,才能去释此疑了。其全文如下: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这个首句应该怎样在解读中切合全书主旨非常重要。此句与判词中的“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意思相同,然而在全书的叙述中对史湘云父母如何早早离世只字未提,想来此处如此普通直白的一句话,作者之意难道就真的如此普通直白吗?那还怎能叫“真事隐去”?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四)
(史湘云)

红迷们都知道无论是“红楼梦曲”或是“十二钗判词”,其中的每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隐藏着很深的涵义,欲知其所以然,向来都是难题。书中没有表述湘云父母是怎样亡故的,以及他们的名字,这种神秘更证明了曲子首句含有深意。

从前文中已经知道,隆武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位。肇庆古称端州,宋元符三年(1100年),端王赵佶(宋徽宗)登帝位,将端州升格为兴庆军。重合元年(1118年)改称肇庆府。“肇”作始解,“庆”为吉庆,意即宋徽宗自被封为端王开始,招来了继承帝位而统治天下之吉庆。巧的是朱由榔之父桂王朱常灜一年前离世后,谥号为“端”,而朱由榔即位,又追尊其为“端皇帝”。既然曾经的端王宋徽宗能以“端州(肇庆”象征自己,那“端州(肇庆)”亦可象征曾经的桂端王“端皇帝”。再者,朱由榔即位后刚刚两天及三十八天两度从称帝的肇庆逃往梧州,岂不是可以象征“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如果说,史湘云之父在书中“无名”,却在以朱由榔之父“端皇帝”朱常瀛去象征“端州(肇庆)”的话,那湘云的两个叔父却为什么又有名字,分别叫史鼐、史鼎呢?

其实此二人根本不存在:“鼐”本指大鼎,上面的“乃”字是“重复”之意,隐喻朱由榔即位之初与朱聿鐭两帝并立,与“双悬日月照乾坤”意义等同。“鼎”隐指的是位于肇庆东北18公里的鼎湖山,其主峰海拔1000米,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最高峰,被称为岭南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峰峦重叠,葱茏茂密,既无严冬亦无酷暑,是朱由榔驻跸肇庆时,数次登临之处。书中写史鼐、史鼎,既是在象征中尽可能地记述真实的历史,也是在为读者索隐出永历帝的故事提供更多的线索依据。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永历帝在位的十六年,虽然贵为皇帝,却一直在粤、桂、黔、滇各省辗转逃亡,何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这几句是书中对史湘云所有描写的集中概括。作者按照《世说新语》的魏晋名士的风骨塑造了史湘云这一形象: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醉卧芍药裀;偶尔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这样写来是为了体现史湘云如同嵇康、阮籍为代表的那些魏晋名士一样超然独行,奉行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之哲学理念:超越儒家的所谓正统的伦理纲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

而在南明的永历帝时期,满清因已控制了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自命“正统”,视永历朝为非法政权。因此,书中以史湘云那种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表现,来象征永历政权,一直在抵抗和不肯屈服于满清所谓的“正统”。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这里的“才貌仙郎”,以“郎”之同音,暗含朱由榔的名字;以“地久天长”,有“永恒”之意,暗隐了“永历帝”。三句合在一起,表面是说史湘云与卫若兰的婚配状况,隐指的却是永历帝的归宿结局。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四)


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湘云与翠缕谈论“阴阳”时,在蔷薇架下拣到宝玉丢失的金麒麟。有批语说:“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为此,红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暗指史湘云与卫若兰有婚配之实。表面上如此理解基本是行得通的,但却未能深挖出其隐藏在深层的涵义。

自古以来,广东省就是著名的“麒麟舞”之乡,在朱由榔即位的肇庆府封开县即传承了一种上千年的民间舞蹈“麒麟白马舞”。这样永历帝便与麒麟扯上了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书中的史湘云和卫若兰之间体现了出来:“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那么这个“射圃中所佩之麒麟”则是在隐指春秋时期那个“西狩获麟”的故事。

据《史记·孔子世家》、《兖州府志·圣里志》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带领他的大臣们围猎,选择的地点是大野南部,通过轰赶野兽,突然惊扰了一只神兽。这只神兽被惊后仓皇逃窜,鲁哀公和他的大臣们看到这只从来没有见过的兽,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在后面拼命地追赶。车子鉏商在后面对神兽射了一箭,神兽中箭后继续向西奔跑。最终因为负伤在今嘉祥卧龙山西部,被车子鉏商一班人马围住捕获,发现是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母兽,等鲁哀公等人赶到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讨论,也不能确定其叫什么名字。后来请孔子鉴定,孔子说:“麟也!胡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建议鲁哀公将其带回去疗伤,不想麒麟因惊吓过度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葬在今巨野县麒麟镇。子贡问道:“夫子何泣也?”孔子回答:“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见害,吾是以伤之。”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两年后(公元前479年)去世,可谓是“因麟而逝”。

而孔子与麒麟的渊源还不止此,相传,孔子的母亲颜征在(颜徵在)身怀孔子的时候,于尼丘山遇到麒麟随后生下了孔子,这就是“遇麟而生”。后来孔子见到鲁哀公西狩获死鳞后,写下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

破解薛宝琴的“怀古诗之谜”(四)


筒而言之,卫若兰“在射圃中所佩之麒麟”的情节,是借指“西狩获鱗”的故事,由此引出孔子“生也麒麟,亡也麒麟”的传说,演绎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真正涵义。即看似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其实是隐喻永历帝的最终归宿在都匀卫。

正如“史鼎”这个名字是暗指肇庆的鼎湖山一样,卫若兰也“查无此人”,只是暗指贵州的都匀卫。

春秋战国时期,在贵州出现了两个神秘的小国,一曰“夜郎”,一曰“且(ju)兰。至明朝时所设制的“都匀卫”,即在古且兰国境内。“若”意为“顺从”,卫若兰即是:都匀“卫”从属(若)于古且“兰”国之意,同时也是永历帝最终归宿之地。

而湘云与翠缕论“阴阳”而拾麒麟,也是隐喻将阴阳相隔。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句子里把湘云的名字嵌在其中,其实藏有更深的涵义。明朝之前的都匀原为“都云”,是因当地有个“都云洞”而命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平羌将军何福镇压都云卫苗族人民起义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应将“云”改为“匀”,取“均匀”之意。皇帝批准下诏,都云卫从此改为都匀卫。“云散高唐”就是隐喻永历帝葬在了都云(匀)卫的高唐山。1646年,朱由榔袭封桂王的就藩之地原在湖南衡州(今衡阳市),因躲避战乱而长居广西梧州。衡州至广西正是湘江的主流域。将朱由榔为桂王时的所在地“湘江”,与其成为永历帝后的最终归宿地“都云(匀)”,各取一字,便是“湘云”名字的由来,与史湘云判词前的那幅图“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含义是相同的。“水涸湘江”典出《山海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意思是: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嫁帝舜为妻,后闻舜死,二女也投江而亡。后变成水神而性情大变,在湘江兴风作浪,出入总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仿佛要把冤屈怒气洒向人间。她们四周还时常会出现古怪的神仙,长相很人类,手脚上都缠绕着毒蛇。使恐惧长期笼罩着湘楚人民。在此处,是隐喻伴随着永历政权的灭亡,满清控制占领了所有江南大地。

“这是尘寰中消长故应当,何必枉悲伤。”

人世间的所有兴亡盛衰,是天数和自然的规律,事到如今,痛苦悲伤还有什么用呢?在这种凄楚的自我宽慰中,不由就想到了正文前的那首绝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