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穿衣镜无法证明《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
标签:
贾宝玉刘姥姥 |
分类: 《红楼梦》新解 |
作者:顾跃忠
《红楼梦》中对镜子的描写比较多,除了正面是美女、反面是骷髅的风月宝鉴外,还有宝玉做的灯谜“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像忧亦忧,像喜亦喜”的谜底是镜子,宝玉被贾环烫伤后自己拿着镜子照,晴雯贴膏药需要拿着一面靶儿镜子照,紫鹃的文具儿里头有两三面镜子,宝玉还向她要了那面小菱花镜子。
但在《红楼梦》中,最大、最清晰的一面镜子却无疑是宝玉的大穿衣镜。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写贾芸到怡红院中看望宝玉,“进入房内,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却看不见宝玉在那里。一回头,只见左边立着一架大穿衣镜。”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写刘姥姥吃醉了酒,误闯进怡红院,“刚从屏后得了一门转去,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
有人根据书中描写,推断这面镜子是用大块平板玻璃制成,清晰度非常之高。如有人说:“贾宝玉房里的那块落地穿衣镜必须要有一大块平面玻璃才能制作,而红楼梦时代的中国要得到一块这样的玻璃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的玻璃大约是清初由欧洲传教士带到中国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内廷开办了第一个玻璃工厂,制作供皇室所需的玻璃器。即使有幸得到皇家赏赐或从内廷流传出来的东西,穿衣镜所需的这么一大块玻璃运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平常人家是很难获得的。”他们认为这样的镜子在乾隆年间才在中国普及,据此来证明《红楼梦》创作于乾隆年间。
事实上,这样的论据是不能成立的。让我们来看看乾隆朝以前对玻璃镜子的记载吧。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卷第八十一就记载:“明年冬,扶南大舶从西天竺国来,卖碧玻黎镜,面广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内外皎洁,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视之,不见其质。”这里的“玻黎镜”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玻璃镜”。说明早在宋代,玻璃镜子已经传入我国。“向明视之,不见其质”八字,说明这面玻璃镜的清晰度已经很高了。
宋释宝昙《中庭霜夜月明如昼效李长吉体》有“放开玻璃镜,转向碧玉盘”句,元张野《八声甘州·戊申再到西湖》有“忙对玻璃镜,照我尘姿”句,说明在宋元时期,玻璃镜子已经比较多了。
清钮琇《觚剩》卷三“事觚”篇曰:“次有押贡官二员,将诸宝物安顿。述祖私窥贡单,内开:……玻璃镜一百具,圆广三尺,各重四十斤。”
钮琇生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拔贡生。历任河南省项城县知县、陕西白水县知县兼摄沈邱蒲城事、广东省高明县令。这段记载说明顺康年间,玻璃镜的进贡数量已经很多,且尺寸也扩大到了“圆广三尺”。
清吕熊《女仙外史》第三十一回“骊山老姥征十八仙诗 剎魔公主讲三千鬼”曰:“当下月君见正阁左、右两壁厢都安着水晶玻璃镜,光明冷彻,与武后镜殿无异。”
这里,吕熊讲到了“水晶玻璃”,而贾宝玉的穿衣镜恰恰被认为是“水晶玻璃”制成。孟晖在《琉璃、玻璃与〈红楼梦〉》一文中说:“《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一期所刊《清朝的玻璃制造与耶稣会士在蚕池口的作坊》一文提到,乾隆时期负责玻璃厂的法国教士汤执中所编《法汉词典》中,今天译为‘玻璃’的glass,在该词典中却被对译为‘琉璃’;crystal一词,才被译为‘玻璃’。
crystal一词在英、法文中都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天然水晶;其次,指欧洲玻璃业所发明的一种高质量的透明玻璃,以其澄澈度、坚硬度都近似天然水晶,而被冠以crystal一名,在今天的汉语中译作‘水晶玻璃’或‘晶质玻璃’。”
吕熊,康熙时人,约公元1674年(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前后在世,字文兆,号逸田,吴人。与洪昇同时,洪昇曾评点《女仙外史》。《红楼梦》第二回甲戌侧批云:“《女仙外史》中论魔道已奇,此又非《外史》之立意,故觉愈奇。”
综上,在乾隆朝以前的著作中,玻璃镜子已大量出现。特别是康熙朝吕熊的《女仙外史》中,出现了与贾宝玉的穿衣镜如出一辙的“水晶玻璃镜”。因而将贾宝玉的穿衣镜作为《红楼梦》成书于乾隆时期的物证,是不能成立的。
————————————————————
校对:王华东 安妮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