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隐写的是清廷宫斗的历史吗?

标签:
周汝昌刘心武 |
分类: 《红楼梦》新解 |
作者:慧读古典
《红楼梦》映射了历史,书中的一些情节、典故、语句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隐写。这是绝大多研究者的共识。由于一些人定错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因此产生误读。
(金鸳鸯三宣牙签令)
就拿书中的“双悬日月照乾坤”这句话来说,这是史湘云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所说的牙牌令。如果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在明末清初,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它即影射南明历史上的唐鲁争立,也影射唐桂争立,这是两次皇位的争夺,而且双悬“日月”正好组成一个“明”字,十分贴切形象。
但在清朝却没有这样的现象,为了解读这个问题,胡适派红学家绞尽了脑汁。周汝昌认为《红楼梦》在这里暗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那就是在乾隆初期,当年的“废太子”(康熙帝的嫡长子胤礽)的长子弘皙曾阴谋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想借此推翻乾隆皇帝,自立为帝。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家庭是“废太子”的死党,他们也参与了这场政变。他认为《红楼梦》中的这些奇怪的“牙牌令”,就是为了隐写这段历史。“双悬日月”的意思,就是出了两个皇帝,“照乾坤”的“乾”字代表乾隆,“朝仪”和“玉座”等都代表了“坤”,即弘皙,他即是企图“坤代”的另一个皇帝。“湘云是这场变故中的重要遭难者,似乎黛玉也有关系,尚不可尽明”。
周汝昌这样的解读十分牵强,因为弘皙根本没有登基称帝,所谓的逆案也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当然不能算是“双悬日月”。而我们“吴氏红学”解读的南明唐鲁争立以及唐桂争立,双方都是正式称帝(或者立为监国)的。
刘心武先生则在周汝昌先生的论点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利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清廷宫斗大戏,因为曹家参与了这次宫廷内斗,所以触怒了乾隆帝,遭到第二次抄家,终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惨景。
(刘心武)
后来有人认为,这样的宫斗戏由曹家来写不合适,而且曹家也并非皇家,他们是没资格享用“九门”的。于是就说,“双悬日月”隐写乾隆帝和其堂兄弘皙之间的争斗是没错的,但是《红楼梦》的作者却不是曹家之人,而是事件的主角之一弘皙。
这样一来,虽然解决了“君门九重”的问题,但还是没能解决“双悬日月”的根本问题。作为两派斗争的主角,弘皙显然不够份量,他没称帝,哪有什么资格和乾隆帝“双悬日月”?
将《红楼梦》解读成宫斗的,除了弘皙作者这一说法之外,还有说作者是其父胤礽的,也有说作者是其子永琛的。总而言之,他们就是热衷于把《红楼梦》解读成蹩脚的清廷宫斗,也就是康熙帝的太子胤礽这一支和乾隆帝的权利斗争。因为两派相争,这才有了“虎兕相逢”。
而在笔者看来,如果《红楼梦》隐写的是清廷宫斗的话,不管谁胜谁败,对于绝大多数官员和普通百姓而言,又有何相干?难道皇位传给胤禛这一脉就是邪恶的,而传给胤礽就是正义的吗?他们两人,不管谁当皇帝,不都是爱新觉罗家内部的事情吗?一个清廷内部的权利斗争,赢家自然趾高气扬,对失利者打击报复,或者偶尔秀一下猫哭老鼠“宽大仁慈”的好戏;而输家惨不忍睹,永不能翻身,自然是要去长吁短叹,但这和普通百姓又有何相干呢?不管谁输谁赢,普通官员和百姓不都是要对胜者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吗?谁胜谁败,对百姓来说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又怎么能“白骨如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呢?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把《红楼梦》解读成清廷宫斗是对这部作品的严重误读。如果《红楼梦》果真如此,它将一文不值。
其实把《红楼梦》解读成清廷宫斗的研究者回避了很多他们无解的文本和批语。比如一个“南直召祸”的批语就足以否定这一切了,因为清朝只有直隶,不分南北。南直是明朝初年,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成了陪都,因此才有了南北二京,分别称之为“南直隶”(南京周边)和“北直隶”(北京周边)。如果作者真是清朝宗室,而且乾隆朝距离明朝灭亡已近百年,他们会对明朝有如此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在批语中堂而皇之地写上“南直召祸”吗?
(明成祖朱棣)
其次,从书中一些隐藏的批判清廷的情节来看,作者也不可能是清宗室。在第一回中,作者就写出了“葫芦庙”失火,葫芦谐音就是胡虏,而这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中原人士痛骂满洲人的词语,清宗室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会拿来骂自己呢?再加上《红楼梦》中,对“金”也是很不恭敬,除了痛骂“姓金的,你是个什么东西”之外,人名中带金的金荣、夏金桂等,带“胡”的胡庸医、胡君荣等都不是什么好人。而“爱新觉罗”的“爱新”在满语中就是“金”的意思。在汉族人士的观念里,清人就是“胡”人。贾宝玉还自诩为“大舜正裔”,用“耶律”、“雄奴”、“犬戎”等词语对北方异族狠狠地嘲弄了一番。很难想象,清宗室的成员会借这些词语来辱骂自己。
由此可知,将《红楼梦》解读成宫斗,认为作者是清宗室,这是十分荒谬的,这是在贬低《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价值。而且清廷宫斗也远没有惨烈到
“白骨如山忘姓氏”的地步。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隐写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惨烈历史。它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它痛斥了清廷的暴行,反思了明王朝在覆亡过程中的种种教训,是一部“风(清风,指清廷)月(明月,指明朝)宝鉴”。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