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解析是解读《红楼梦》的核心

(2017-11-24 21:16:04)
标签:

蔡元培

胡适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王正康
文化解析是解读《红楼梦》的核心

刘梦溪先生曾说,百年红学研究至今,“最能体现红学树义的两大流派,索隐派终结了,考证派式微了,剩下的就是一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滚来滚去又都变成了死结。新材料发现之前,红学没有希望”。正如土默热先生所认为的,刘梦溪先生为红学之病诊断的脉象是对的,但开出的药方似乎有待商榷。严格说,红学的问题不是出在“材料”上,而是出在“方法”上。

土默热红学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全面解析红楼文化的“文化解析法”,并运用这一方法,正本清源,求真斥假,将《红楼梦》还原为“末世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的产物,使《红楼梦》焕发出原生态的夺目光辉。联系我们学习运用文化解析方法的实践,我有几点思考,提出来与各位红学同仁们探讨交流。

先谈谈关于“文化解析”方法名称问题。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文化有多种定义,从《红楼梦》研究角度说,上述文化的定义已能说明:文化的概念大于文学的概念,文化包含了文学。《红楼梦》显然是文学小说,而不是传记,但因其百科全书式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含量,又可称为文化小说。

文化解析是解读《红楼梦》的核心


土默热先生提出的要“立足文学阵地,遵照文学规律,采用文学方法,探求文学结论”。“从文学作品的思想源流、文化底蕴、文学传承、作品特色、创作冲动、素材来源、审美建构、比较文学等方面加以研究。”这类研究所采用的,确切地说是文学解析方法。特别是涉及到文学规律时,用文学解析称呼之似乎更贴切。但涉及到对《红楼梦》文本中百科知识的解析,对晚明气脉,遗民思想,芹溪托名,脂砚评点,假语村言,浙西发源等等问题全面的解析,就不是“文学解析”的概念所能涵盖得了的。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茶文化历史知识等各种文化知识的解析,也不是文学解析所能涵盖的。文化解析就是对《红楼梦》及有关方方面面的全面解析。文化解析包含了文学解析,或者说文学解析是文化解析的核心,总体上说,用“文化解析”定义更贴切。这里有点咬文嚼字的味道。但作为以后通行方法的名称,还是严谨一些比较好。

零星地用文化解析方法研究《红楼梦》早已有之。红坛中文学批评派,也有文化解析的成分,应细加厘剔,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但由于近百年来,整体上被子虚乌有的寅孙曹雪芹著书说的雾霾所笼罩,论证《红楼梦》的伟大是为证明子虚乌有的寅孙曹雪芹的天才和伟大服务,这是方向性的错误。如何正本清源,求真斥伪,运用好的方法,我们提出了文化解析方法。运用索隐方法的称索隐派,运用考证方法的称考证派,运用文化解析方法研究《红楼梦》的可称为文化解析派。

我们认为,文化解析方法是对各种有效的解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者描写甄士隐的故事,第一句话就用了一句莫名其妙的当日“地陷东南”,用考证方法去查证“东南”何处“地陷”行吗?或考证出是中国古书《淮南子》中记载的共工头触不周山之典就行了吗?这显然还是不能阐释其隐意。只有联系产生《红楼梦》时代的背景,就能感悟到隐指作者所处时代的某个重大事件,这就是顺治二年(1645)清军下江南,清军铁蹄踏上江南大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通海案、奏销案、明史案,一系列残酷打击,使江南世族的百年诗礼簪缨温柔富贵成为南柯一梦,正所谓“地陷东南”是也!作者写“地陷东南”有其隐意。解析隐意的方法,就是索隐。《红楼梦》作者采用“甄士隐”即“真事隐”的写法,因此不能排斥索隐方法的作用。《红楼梦》中不少内涵隐意的文化元素,必定要用索隐之法才能合理地解析。

文化解析是解读《红楼梦》的核心


(共工头触不周山)

也不能排斥考证方法的运用。《红楼梦》中的“炕”,这是传统红学“主北说”的主要证据,俞平伯曾为此所惑。我们通过文本分析出《红楼梦》写的是冷坑,不是北方火炕,而是江南炕榻。我们还找到了文本外的证据,如茅盾以上海为地域背景写的《子夜》中也写到了乡下土财主冯云卿住在上海安乐窝中就有“炕”,其实是“炕榻”。我们清除了《红楼梦》指向江南文化的一大障碍,用的就是考证的方法。《红楼梦》写到好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域名称、物质与非物质的种种遗存,作些考证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也不能排斥考证的方法。我以为索隐与考证,是文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方法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就看你针对什么对象使用。或者说,文化解析方法本身就包含了索隐与考证的两种方法。胡适先生倡导的、红学界一直遵行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法,他根据很不靠谱的如《四松堂集》中“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的莫明其妙的“贴条”之类的所谓证据, “大胆假设”曹寅之孙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大胆假设”错了,“小心求证”得越繁琐,必然在南辕北辙的歧途上走得更远。这并不意味考证方法不可用。文化解析方法“是立足文化领域,按照唯物史观,运用辨证方法,遵循文学规律,对《红楼梦》作品进行系统的历史考证和文学解析,正确判读《红楼梦》的思想轨迹和文学源流,从而正确判定《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传承、作品宗旨和艺术特色等。”很清楚,土默热先生并不否定考证方法,只是否定脱离《红楼梦》文本,单纯作历史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从文本(包括“脂批)对《红楼梦》进行系统的历史考证和文化解析。

各种有效方法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运用。说到底就是正本清源,通过文化解析,还原《红楼梦》的创作真相和作品真谛,还红学以“学”,还红坛以“真”,还红楼以“红”。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