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东风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们代表不同阵营

标签:
林黛玉薛宝钗 |
分类: 《红楼梦》新解 |
作者:兰国沧海客 慧读古典
俗话说东风送爽,按理说应该都让人喜欢才对。然而《红楼梦》里的女子,好像大多都不喜欢东风,特别是林黛玉对风特别憎恶,这从她所作的诗可以看得出来:
“莫怨东风当自嗟”,
“风刀霜剑严相逼”,
“凭栏任向东风泣”,
“嫁与东风春不管”,
“花谢花飞花满天”,
“风露清愁” ……
好像林妹妹天生跟“东风”有仇一样。
我们“吴氏红学”认为,林黛玉影射的是明朝阵营,她的姓氏“林”是由双木组成,而明末的明宗室大多也是木字辈,如朱由校、朱由检、朱由崧、朱由植、朱由榔等人。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而风则代表清廷一方。《红楼梦》的另一个书名叫《风月宝鉴》,“风”很明显是指“清风”,这在我们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多次阐述了这个问题,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既然是风摧木,林妹妹当然不可能对风有什么好感。
那么,《红楼梦》究竟里谁最喜欢东风呢?答案是宝姐姐薛宝钗。同样是写柳絮,(柳,也是木,和朱的象征意义类似,柳絮,代表的也是朱家子民),林黛玉和薛宝琴写得非常颓丧、悲切。能不悲切吗?千千万万的大明子民,像柳絮一样,被东风任意蹂躏,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这句“嫁与东风春不管”,令人痛心又无奈
——大明遗民像柳絮一样被东风(清廷)蹂躏,可是“春”不管。“春”是谁啊,当然是指南明政权(“三春”)。为什么不管?因为几个南明小朝廷自己都好景不长,自身难保了,哪里管得了天下百姓?
薛宝钗却觉得这景象很好,反而嘲笑黛玉、宝琴、湘云一干人。我们且来看看书中的原文: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首先宝钗是大骂柳絮是“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说,黛玉的判词即是“堪怜咏絮才”,某种程度上柳絮也是指黛玉,可宝钗偏偏要骂柳絮,其实这也是骂黛玉。林黛玉和薛宝琴都觉得柳絮被东风搅得漫天飞,物感其类,心生悲切。可薛宝钗却说这东风吹得好,吹得妙。她是这样说的: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在宝钗的眼里,柳絮不是被东风蹂躏,而是被东风卷得均匀。而她所填的这首《临江仙》词,则可以算是一篇东风的颂歌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更是将薛宝钗的身份暴露无遗。也难怪,薛宝钗影射的是清廷一方,对她来说,东风当然是好东西,东风送爽,更能送她上青(清)云之巅
—— 建立清政权,登基为 青(清)帝。
而薛宝琴的《西江月》柳絮词:“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写得十分惊心动魄!为什么啊?因为这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个敏感关键词:三春、东风、明月、梅花。尤其是后面三个词,这在清初是非常刺目、敏感的。所以程乙本在这里将“梅花”改成了“梨花”。如今在许多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中,这里还是“梨花”而不是“梅花”。可别小看这一字之差。三春指南明,东风指清廷,明月是大明,而梅花则是顽强不屈的抗清精神,整句意思讲的是南明葬送河山于清廷。作者要写下大明的美好和顽强的抗清精神留给后人。可如果改成“梨花”,那意境也就完全变了。梨花是在东风送爽的春天开放的,这样一来,倒成了给清廷歌功颂德了。“梅”和“梨”两字,字形完全不同,根本没有改写的必要,如果不是程伟元和高鹗看出了这背后隐藏的象征意义,又何必要改呢?这还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红楼梦》真可谓是处处皆有隐,步步藏玄机,作者的奇妙构思贯穿于全书,就连一些细微的地方,也都是天衣无缝。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前一篇:揭开薛宝钗的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