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驳苗怀明“红学研究门槛论”

(2017-10-02 20:15:25)
标签:

胡适

蔡元培

潘重规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绛珠草根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无疑是一部雅俗共赏艺术登峰造极的巨著。通观苗怀明先生所作的《说说红学研究的学术门槛》一文,竟孤高自许为掌握了“真理”的雅人一类,而视不够学术门槛的民间草根为俗人,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称为乱象!

那么,很遗憾,我认为苗先生没有读懂《红楼梦》。《红楼梦》作者是在广大意义上消融了雅俗之别的、用佛眼关照世间的大慈悲者!书中每一位小人物亦有着闪光动人之处,与不乏性格缺陷的主角们共同构成了这部社会万象、鸿篇巨制。甚至,有些小人物的见识比主角们更加卓越,也更能适应盛衰变幻、朝代更替。作者在小人物身上赋予了甚至更多的深意。可以说,没有书中的众多小人物,《红楼梦》也许就会失色很多。

驳苗怀明“红学研究门槛论”


阅读欣赏乃至研究《红楼梦》是普天下人共有的权利,凭什么设置学术门槛?我倒是奉劝苗先生多花点精力钻研《红楼梦》文本,把时代背景、主旨思想和作者问题好好研究研究,因为在红学界,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形成了官方主流和民间草根尖锐对立的局面,而不是浪费时间去“多次提到学术门槛”问题。

苗先生即便是一万次地提及学术门槛问题,也根本不会减弱民间草根研红的热情,因为在很多民间草根研红者看来,胡适的新红学把《红楼梦》研究带入了泥潭,而官方主流红学至今依然死抱着胡适的错误观点不放,唯恐否定了胡适的观点让自己辛苦了大半生的所谓研究成果化为乌有。近些年,一些靠胡适观点成就名利的著名红学家确实产生了忧虑,甚至恐慌。请问,以苗先生专业研究人士的身份所研究的成果,突破了红学百年的学术瓶颈了吗?我认为没有。苗先生透彻详尽地通解了《红楼梦》了吗?我认为也没有。苗先生以专业学术眼光解出来的《红楼梦》令大众都信服了吗?我认为更没有!……那么多专业研究人士,前赴后继,长江后浪推前浪,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岂不是给胡适的所谓“新红学”做了嫁衣裳?

一些人站在专业研红人士的立场上,即使心中有《红楼梦》作者那样的包涵度,在场面上也肯定会同意苗先生的观点,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身份地位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感情倾向。但是,苗先生说什么专业研究人士“嫉妒业余爱好者的言论”这倒有点过了,因为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研红人士加入民间研红队伍,双方精诚合作,共谋发展。不少专业研究人士越来越相信包容他人的观点,不但是一种学术气度,而且往往会受到启发,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多向度、多层面的思维方式,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驳苗怀明“红学研究门槛论”


固然,“研究一门学问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是必须的,但《红楼梦》毕竟属于小说范畴,并非学术论著,将《红楼梦》变成显学,创立了“红学”这个门类,专业研究人士是始作俑者,非民间草根所创。民间仍将《红楼梦》视为最有亲和力的,读之乐趣多多,感之意味深深,研之海阔天空的这样一部作者写给所有人的书。是的,必须强调一下,《红楼梦》不是专门写给专业研究人士的书,也不是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的书!

苗先生提到:何以“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包括《红楼梦》研究就可以不需要任何门槛呢?”并说这是“约定俗成的学界共识”。苗先生说对了,这只是学界共识,不是民间共识,请认真区分一下。民间研究并不认为研究《红楼梦》“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民间草根认为人人都可以尝试研究,尤其是《红楼梦》诞生的历史背景与作者探究。

在“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方面,民间研究者并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士关于对《红楼梦》的具体学术内涵,包括美学、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及专业百科知识方面等等的真知灼见。何况,正因为《红楼梦》的百科全书性质,民间研究者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更有权利从某一自己熟知的专业领域对《红楼梦》进行研究,甚至研究得更好,观点更独到。

而苗先生说的“专业研究人士”其实仅指学院派,他们是研究院、高校中的具有高学历、高资质的研究人员。苗先生对民间研究的认识误区是:民间研究不具备“对作品较为准确、深刻的解读能力,足够的作品阅读量,对本学科文献资料较为全面的掌握,熟练检索、阅读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艺理论知识,对中外文学以及历史、哲学、宗教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对本学科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基本的归纳总结及论证能力,较高的写作表达水平,必要的学术训练,等等。”言下之意是只有学院派才有资格研究《红楼梦》。我判断苗先生也很难看得懂作者塑造的主角之一,鄙视八股文的贾宝玉。我引用的苗先生的观点中他多次提到“基本”二字,说明苗先生把民间研究贬低到何种程度!其实民间研究中不乏高手,民间研究多喜欢以随笔形式做研究,随感随悟随写,不喜欢采用学术论文的形式做研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明清之际,小说这种体裁也不被主流写作方式所认同,甚至是末流,但《红楼梦》作者毫不介意这些。难道苗先生要跳到作者面前说:“你不遵守主流写作方式,我不跟你玩”吗?

驳苗怀明“红学研究门槛论”


固然,民间研究的确有“动辄宣称有重大发现,可以轻易推翻以往上百年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说法,但是专业研究人士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尤其对于《红楼梦》研究而言,颠覆胡适认为的“曹寅孙著红说”为什么会这般此起彼伏,而极少针对其它名著的作者产生质疑呢?看到这里,苗先生肯定又要跳出来说:“你们都不具备研究的资格,我们为什么要理会你们的乱象呢?”其实,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越是专业研究人士越需要关注民间学术动态,而不是在学院小圈子里孤芳自赏。如果前人的学术观点确有错误,而被专业研究者一代又一代地继承,这岂不是学术的悲哀吗?

接下来,苗先生这段话就显得杞人忧天了。苗先生说:“如果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包括红学研究不需要任何学术门槛、随便是谁都可以一夜之间成为专家的话,那高等学府的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就没有存在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大可以关门,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也就可以停招了。”而在我看来,民间红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情趣爱好,虽然他们不一定具备专业素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学术圈的某些不足。固然有个别民间研究者自称专家,也许他们确实在某一方面比专业人士更有远见。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代替专业人士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何况关于《红楼梦》的所有研究角度与细微范畴,尚有多少专业人士穷尽半生或一生精力研之而不能得全呢?

通读苗先生的文章,我品出了弦外之音:民间研究者如果没有专业水准就没资格搞研究,希望民间研究者自觉退出研红舞台。请问苗先生,这可能吗?自胡适创立新红学开始,将近一百年了,为什么鲜有令人信服的突破性的成果?如果专业研究者放下身段,多关注民间红学研究,甚至心平气和地多跟民间研究者互动,吸收民间研究者的成果,反思自身的错误,相信会尽快破解笼罩在《红楼梦》上的种种谜团。

苗先生在文中提到:“专业学者,对这些所谓的重大发现几乎没有反应,大多保持沉默,到这些网络平台浏览、参与的专业研究者也非常少。”苗先生说的正是当下很多专业研究者的现状。这也是很多民间研究者诟病专业研究者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胶柱鼓瑟、抱残守缺的所在。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热衷于参与各档电视节目,他们东西南北四处飞,甚至大有荒废本职之嫌,还美其名曰“让学术走向民间”。我常常听到人们对这类专家的微词:“专家学者见多了,常常见他们说的、做的不是他们专业领域里的事情,而自以为是万事皆通,指手划脚,往往落民间以笑柄。”我还听到一些学生说:“我们有的教授都在讲理论、背书,其实一点自己实践也没有过……”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是不少自认为高高在上的专业学者的弊端之一。何况,学术界的乱象也层出不穷,岂止民间?

苗先生说:“(民间研究)学术含量实在太低,其作者大多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无论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使用还是具体的论证过程,都存在太多问题,有些甚至文理不通,不知所云,这样根本无法进行学术层面的对话,就是想对话也不知从何说起。”在民间研究中这样的现象的确大量存在,甚至有草根也看不懂草根在说什么的现象。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妨碍专业研究者与民间研究者交流,也不能成为专业研究者拒绝与民间研究者交流的借口,殊不知金子往往埋在砂砾中。

苗先生说:“当然,业余爱好者也有做得不错,达到专业水平的,不过据笔者个人近些年来在网上的所知所见,不过区区几个人而已,这和业余爱好者成千上万的庞大数量形成鲜明对比。”这其实等于承认了民间研究的价值所在,关键问题是像苗先生这类专业人士肯吸收这些民间高水平研究者的成果吗?苗先生又说:“希望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个人的学术素质和研究能力,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备、缺少专业训练所造成的缺憾,达到和专业学者对话的水平,取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话倒是很中肯的。在我看来,一些民间草根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红楼梦》是一种极其有益的事情,这也是《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魅力所在。研究《红楼梦》,专业学术圈固然是主力军,而庞大的民间研究者也在为红学大厦添砖加瓦。这是红学研究的幸事,而苗先生提议在研究上设置门槛,这既不利于红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广泛弘扬传承。

驳苗怀明“红学研究门槛论”


苗先生说:“一些业余爱好者自视甚高,动辄把专业研究者看成浪费国家科研经费的废物,喜欢自说自话,动不动就是重大发现,动不动就是推翻前人研究的所有成果,动不动就是主流学术怎么不行。”上面的话在我看来这是目前民间研究者对专业研究者普遍的看法,它反映了红学研究的现状。一些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确实无甚价值,在白白地浪费国家的科研经费。这一点很多专业研究者依然不自知。

苗先生说:“拒绝学术门槛,不遵守学术规则,浪费自己的生命不也是一件让人感到惋惜的事情吗?”苗先生觉得民间学者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然而事实却是民间学者都认为自己是在从事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他们从研红中学到了大量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民间研红著作也是层出不穷,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行文风格往往比刻守死板学术规范的学术论著、文章更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最后,希望那些完全认同苗先生观点的专业学者,在提醒民间学者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同时,也反省一下自身的红学研究是否跟着胡适走错了方向。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