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斋主点评《千湖水墨全解红楼梦》

标签:
空空道人 |
分类: 《红楼梦》新解 |
【至真斋主:道人的《好了歌》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讽刺那些在改朝换代之际不顾民族大义,对国家不忠不孝,追逐功名利禄、封妻荫子,投降变节之人。而甄士隐解《好了歌》及批语表面上是说明贾家和一干人物的结局,实隐写明朝灭亡的结局以及清同样要步明后尘的预言。】
可巧這日,拄了拐杖掙挫到街前散散心時,忽見那邊來了一個跛足道人,瘋癲落脫,麻屣鶉衣,口內念著幾句言詞,道是:【列眉:罵世語。痛快,但飛和尚語氣耳】【水墨注:作者自渡渡人,以跛足道人之幻象,渡化还指望投靠清人,博取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再整家业的浮生】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至真斋主点评:此处“神仙”非指出家修炼成仙得道,而是指归隐不仕清,过神仙般的生活。】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水墨注:功名】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水墨注:利禄】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水墨注:封妻】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水墨注:荫子】
士隱聽了,便迎上來道:“你滿口說些什麼?只聽見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列側:透徹之極】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士隱本是有宿慧的,一聞此言,心中早已徹悟【水墨注:明遗民士族大量遁入空门,寻佛问道】。因笑道:“且住!待我將你這好了歌解注出來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隱乃說道:【蒙雙行夾:要寫情要寫幻境,偏先寫出一篇奇人奇境來】【水墨注:作者回忆真事,在作品里用跛足道人渡化了与自己有相同遭遇的士族文人。结住甄事,引出贾事,写幻境贾事的情理运数。作者先写家事真事,后写国事幻事。以作者梦幻过后的彻悟,引出贾事谶言】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甲戌側:寧、榮未有之先】【至真斋主点评:“笏满床”指地位煊赫,家中权贵极多,上朝所持板子叠放满满一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甲戌側:寧、榮既敗之後】【至真斋主点评:歌舞场:宴饮歌舞的场所,比喻生活奢侈幸福。而有的研究者把“歌舞场”理解成了剧场。】
蛛絲兒結滿雕梁【甲戌側:瀟湘館、紫芸軒等處】【至真斋主点评:黛玉、宝玉住所】
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側:雨村等一干新榮暴發之家】【甲戌眉:先說場面,忽新忽敗,忽麗忽朽,已見得反復不了】【至真斋主点评:宝玉旧住所被贾雨村新贵占据】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甲戌側:寶釵、湘雲一干人】【至真斋主点评:薛宝钗、史湘云等人长寿】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甲戌側:黛玉、晴雯一干人】【至真斋主点评:晴雯、黛玉先死】
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甲戌眉: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愛,倏痛倏悲,纏綿不了】【至真斋主点评:黛玉死后,宝玉跟宝钗成亲】
金滿箱,銀滿箱【甲戌側:熙鳳一干人】【至真斋主点评:指王熙凤等贪财的人】
展眼乞丐人皆謗。【甲戌側:甄玉、賈玉一干人】【至真斋主点评:甄宝玉、贾宝玉都做了乞丐】
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甲戌眉:一段石火光陰,悲喜不了。風露草霜,富貴嗜欲,貪婪不了】【至真斋主点评:“石火光阴”表示光阴之迅速,一眨眼就要过去。】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甲戌側:言父母死後之日】作強梁【甲戌側:柳湘蓮一干人】【至真斋主点评:强梁:强盗的别称。柳湘莲做了强盗】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甲眉:一段兒女死後無憑,生前空為籌畫計算,癡心不了】【至真斋主点评:膏粱:1.肥肉和细粮。泛指肥美的食物
2.借指富贵人家子弟。巧姐被贾蓉、王仁拐卖到妓院】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甲戌側:賈赦、雨村一干人】【至真斋主点评:贾赦、贾雨村买官事发被发配】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甲戌側:賈蘭、賈菌一干人】【甲戌眉:一段功名升黜無時,強奪苦爭,喜懼不了】【至真斋主点评:贾家败落后贾蘭、贾菌博取功名在新朝为官】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甲戌側:總收。】【甲戌眉:總收古今億兆癡人,共曆幻場,此幻事擾擾紛紛,無日可了】【水墨注:古今河山移主,无日是个了结】【至真斋主点评:此句一般用于权力更迭,是政治讽刺的说法。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点明了幻场指政权中心,古往今来争来争去无有宁日、无有终止的时候。】
反認他鄉是故鄉【甲戌側:太虛幻境青埂峰一並結住】【水墨注:那些痴迷功名富贵的,反说清是故乡】【至真斋主点评:明朝官员做了清朝新贵,反认他乡是故乡。而太虚幻境、青埂峰是明遗民不仕新朝归隐处,其实也是另一种“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側:語雖舊句,用於此妥極是極。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此等歌謠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極。其說得痛切處,又非一味俗語可到】【蒙雙行夾:誰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龍象力者方能放得下】【水墨注:忘了自己故乡,谋虚逐妄,担口舌是非,腿脚奔忙,都在为清人作嫁衣】【至真斋主点评:(唐)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明朝官员仕清,都在为他人作嫁衣裳。龙象:龙与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指力量。《大般涅盘经》卷二:“世尊,我今已与诸大龙象菩萨摩诃萨断诸结漏。”后引申作美称最胜之禅定力用,及具足此力用之有德高僧为龙象。】
那瘋跛道人聽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隱便笑一聲
“走罷!”【甲戌側:如聞如見】【甲戌眉:“走罷”二字真懸崖撒手,若個能行】【蒙側:一轉念間蹬彼岸】【靖眉:“走罷”二字,如見如聞,真懸崖撒手。非過來人,若個能行】將道人肩上褡褳搶了過來背著,竟不回家,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水墨注:作者弃世归隐】【至真斋主点评:甄士隐彻悟后“悬崖撒手”是为后来贾宝玉“悬崖撒手”作预演。】
【水墨评:
作者弃官归隐,化跛足道自渡渡人。用家事(甄事)伏笔国事(贾事)。】
當下烘動街坊,眾人當作一件新聞傳說。封氏聞得此信,哭個死去活來,只得與父親商議,遣人各處訪尋,那討音信?無奈何,少不得依靠著他父母度日。幸而身邊還有兩個舊日的丫鬟伏侍,主僕三人,日夜作些針線發賣,幫著父親用度。那封肅雖然日日抱怨,也無可奈何了。
這日,那甄家大丫鬟在門前買線,忽聽得街上喝道之聲,眾人都說新太爺到任。丫鬟於是隱在門內看時【水墨注:在门缝里,故后文批有心无心】,只見軍牢快手,一對一對的過去,俄而大轎抬著一個烏帽猩袍的官府過去。【甲戌側:雨村別來無恙否?可賀可賀】【甲戌眉:所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是也】丫鬟倒發了個怔,自思這官好面善,【蒙側:起初到底有心乎?無心乎?】倒象在那里見過的。於是進入房中,也就丟過不在心上。【甲戌側:是無兒女之情,故有夫人之分】【靖本:無是兒女之情,始有夫人之分】至晚間,正待歇息之時,忽聽一片聲打的門響,許多人亂嚷,說:“本府太爺差人來傳人問話。”【蒙側:不忘情的先寫出頭一位來了】封肅聽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禍事。【蒙總評:出口神奇,幻中不幻。文勢跳躍,情裡生情。借幻說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筆,而情裡偏成癡幻。試問君家識得否,色空空色兩無干。】【水墨注:开卷语出神奇,用幻笔写幻事,甄士隐幻事乃真事,非幻事。穿插贾事,文笔跳跃。因作者痴情于华夏,而执笔,取旧事真事说情说理。看到的故事与领会到的故事两者无干,阅者看明白了吗?】
【水墨注:作者曾经历的真事,借甄士隐的角色写完。故开篇作者自云处,欲将真实隐去,借通灵之说,故有甄士隐云云的故事。
此回中凡用夢、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
第一回用梦、幻提醒了阅者作品的立意、本旨和写法。并通过石兄(作者)与空空道人(抄传人)提示传抄人的责任(小心审阅,化作情僧,效仿僧道渡人)和阅者的定位(遗民士人)。
僧人用‘幻’化顽石为美玉处,甄士隐‘梦’中听僧道讲木石因果处,神瑛侍者趁昌明太平朝世历‘幻缘’处,是作品的立意本旨。
贾雨村这类祖宗根基已尽的末世读书人,趁山河破碎、风尘(清)入主时,借甄士隐救助,投靠清人发迹,葫芦大火导致南至召祸后,贾雨村当了官,却不顾义利,不报甄家之恩,反倒谋甄家之婢,是风尘(清)怀(为)闺秀(私欲),甄事的始末,为贾事作题纲伏线。故开篇特别提醒:
開卷即云風塵懷閨秀,則知作者本意原為記述當日閨友閨情,並非怨世罵時之書矣。雖一時有涉於世態,然亦不得不敘者,但非其本旨耳,閱者切記之。】
【水墨注:自谓落堕情根,用典处:
秦始皇时,有王道平,长安人也,少时与同村人唐叔偕女,小名父喻,容色俱美,誓为夫妇。寻王道平被差征伐,落堕南国,九年不归,父母见女长成,即聘与刘祥为妻,女与道平,言誓甚重,不肯改事。父母逼迫,不免出嫁刘祥。经三年,忽忽不乐,常思道平,忿怨之深,悒悒而死。
死经三年,平还家,乃诘邻人:“此女安在?”邻人云:“此女意在于君,被父母凌逼,嫁与刘祥,今已死矣。”平问:‘墓在何处?”邻人引往墓所,平悲号哽咽,三呼女名,绕墓悲苦,不能自止。平乃祝曰:“我与汝立誓天地,保其终身,岂料官有牵缠,致令乖隔,使汝父母与刘祥,既不契于初心,生死永诀。然汝有灵圣,使我见汝生平之面。若无神灵,从兹而别。”言讫,又复哀泣逡巡。
其女魂自墓出,问平:“何处而来?良久契阔。与君誓为夫妇,以结终身,父母强逼,乃出聘刘祥,已经三年,日夕忆君,结恨致死,乖隔幽途。然念君宿念不忘,再求相慰,妾身未损,可以再生,还为夫妇。且速开冢,破棺,出我,即活。”平审言,乃启墓门,扪看。其女果活。乃结束随平还家。
其夫刘祥闻之,惊怪,申诉于州县。检律断之,无条,乃录状奏王。王断归道平为妻。寿一百三十岁。实谓精诚贯于天地,而获感应如此。】
【水墨评:
作品开篇借‘落堕情根’用典处,欲用血泪之作,唤醒神瑛侍者绛珠仙子二人之情。
缘定三生石,压卷之笔,是‘全用幻’之笔,道出作品底中底之旨,幻回直笔,则为:
绛珠曰:‘行固不由人,请出从三峡而去。’……绛珠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神瑛惊问曰:‘自此峡来,此徒不少,何独泣此数人?’绛珠曰:‘其中孕妇姓王者,……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水墨注:‘鞗达汲水称王之妇’喻‘清之王、女真王’;故‘圆观命归’如佛法所说之轮回,是喻明清易代如盛衰回环】谓神瑛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驻行舟,葬某山下。浴儿三日,亦访临。若相顾一笑,即其认公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也。’神瑛遂悔此行,为之一恸【水墨注:‘李源后悔恸哭’,喻‘作者(吴梅村)恸哭君王殉国身死’】。……是夕,绛珠亡而孕妇产矣。神瑛三日往观新儿,襁褓就明,果致一笑。神瑛泣下,具告于王。王乃多出家财,厚葬绛珠【水墨注:喻国祚移】。明日,神瑛回棹,言归惠林。询间观家,方知已有理命。【水墨注:归隐佛寺询观家方知已有理命,如作者自修通灵悟空,又如荣宁二公告警幻仙子语‘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后十二年秋八月,直诣余杭,赴其所约。时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闻葛洪川畔,有牧竖歌竹枝词者,乘牛叩角,双髻短衣,俄至寺前,乃绛珠也。神瑛就谒曰:‘绛珠健否?’却问神瑛曰:‘真信士矣。与公殊途,慎勿相近【水墨注:喻王祚已移,勿接近】。俗缘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水墨注:‘俗缘未尽’喻‘女真气数未尽’;‘但愿勤修,勤修不堕’喻‘修齐治平,勿堕声色之幻’,‘既遂相见’喻‘水满则溢’补天之时遂能相见】神瑛以无由叙话,望之潸然。绛珠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长水远,尚闻歌声,词切韵高,莫知所谓【水墨注:喻‘绛珠还泪’人莫知所寓】。初到寺前歌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水墨注:喻‘神瑛’‘绛珠’原是缘定三生之旧精魂,前生是知己,今生是知己,来生仍然是知己,‘赏风吟月不要论’喻‘不必论明月清风的兴替’】。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水墨注:喻失玉(失去华夏皇权)归隐(避世)后的‘神瑛’(遗民),如约去寻访已故的知己‘绛珠’,令‘绛珠’惭愧,‘绛珠’虽形已不在(明亡),灵性(华夏皇权)却长存】
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水墨注:如石头记作者偈云是身前身后事】,欲话因缘恐断肠【水墨注:如果道明‘绛珠情情与神瑛侍者’来由原委,恐痛断肝肠】。
吴越溪山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水墨注:寻遍吴越溪山,已不见绛珠身影,如果神瑛还痴情于我,就回望我曾逝去的地方】
【至真斋主点评:乌帽:乌纱帽。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猩袍:红袍。指官服。(宋)刘过《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玉带猩袍,遥望翠华,马去似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礼部官员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学说,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明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朱元璋认可,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从贾雨村官服可知此段故事发生在明朝。道人的《好了歌》讽刺了那些不顾民族大义,屈节仕清的明朝官员。甄士隐解《好了歌》点明贾家将来败亡及一干人的结局,可与第五回十二钗判词、《红楼梦曲十二支》及书中对主要人物设谶情节一起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