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太阳时——《命理概念》修订版

(2016-03-15 07:26:27)
标签:

时区

时差

平太阳时

真太阳时

真太阳时——《命理概念》修订版

一、时区

时区是指地球上的某个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早。在未划分时区的时候,东边时刻与西边时刻的差值不仅要以时计,而且还要以分和秒来计算,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零时区以东1-12区,零时区以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例如,中国东8区的时间总比泰国东7区的时间早1小时,而比日本东9区的时间迟1小时。

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到东横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五个时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或称中原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而不是北京市的平太阳时。北京市的地理经度为东经116°21′,因而北京时间与北京市的平太阳时相差约14.5分。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时)早8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

北京时间的计算和确定,是由位于陕西临潼和陕西蒲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国家授时台)的9台铯原子钟(铯钟)和2台氢原子钟组,通过精密比对和计算实现,并通过卫星与世界各国授时部门进行实时比对。

二、平太阳时和地区时差

我们日常用的计时是平太阳时。平太阳时假设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是标准的圆形,一年中每天都是均匀的。北京时间是平太阳时,每天都是24小时。既然标准北京时间是指在东经120度上的时间,那么不在东经120度上的地区就有时差。由于我国东西部经度差别很大,经度差别越大时差就越大。那么根据当地经度如何计算当地时间?

当地平太阳时的计算:

当地平太阳时=北京时间+【4分钟×(当地经度-120)】

计算当地的平太阳时就是按当地之经度推算平太阳时,其原则以东经120度为基准,每减少1度则减4分钟,每增加1度则加4分钟。例如,某地位于东经105度,105-120=-15度,-15度×4分钟=-60分钟,则当地的平太阳时用北京时间减去60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播报的标准北京时间是早晨8点钟,那么在东经105度地区的当地时间实际上是7点钟。又例如,某地位于东经130度,130-120=10度,10度×4分钟=40分钟,则当地的平太阳时用北京时间加上40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播报的标准北京时间是早晨8点钟,那么在东经130度地区的当地时间实际上是8点40分。以此类推。

如果不能确定某地的经度,一个粗略的计算办法就是找到与之比较邻近的城市确定时差值。

三、真太阳时

实际上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那么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就不是均匀的,每天并不都是24小时,有时候少有时候多。因此考虑到该因素得到的是真太阳时。

八字命理源于上古天文历法,即河图、洛书通天彻地之数。十二时辰的确定是与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有直接关系的。中国在黄帝时代就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大桡氏把黄帝登基之年定为第一个甲子年。中国在周朝开始用日晷计时。日晷属于自然特征计时法,是利用白昼中阳光的光照状态,作为区分时间段的标准。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因此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而比使用日晷计时还要早的是漏刻计时。据古文献记载:“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最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并且命名十二个时辰为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中(巳时)、日中(午时)、日昳(未时)、晡时(申时)、日入(酉时)、黄昏(戌时)、人定(亥时)。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从太阳方位计时法脱胎的十二时辰计时法依据于太阳的时角,由于白昼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太阳在午时和在未时是不同的,这一时期的十二时辰计时因未与漏刻计时相结合,是不等间距的单独的十二时辰制。十二时辰计时和百刻计时的结合,才使十二时辰制成为均匀计时系统。到明末因为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传入,特别是西洋钟表传入中国,统一使用一日二十四小时,才把一天改为九十六刻,每时辰八刻整。就相当于真太阳时。

从日晷计时和漏刻计时来看,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的是当地时间和真太阳时。到了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中国海关曾制定海岸时,以东经120度的时间为标准。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使用西洋历。公元1912年,位于北京的中央观象台将全国分为五个时区。民国28年(1939年)3月9日中华民国内政部召集标准时间会议,确认1912年划分的时区为中华民国标准时区。分别为:

1、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度为中央子午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中原标准时间”改称“北京时间”,并在全国统一使用该时间作为标准时间。

由易经派生出来的古老术数在过去一直使用的是当地时间和真太阳时,因此要把今天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和平太阳时调整为当地时间和真太阳时。前面已经介绍了当地平太阳时的计算方法,下面是用当地平太阳时计算当地真太阳时的方法。

当地真太阳时=当地平太阳时+真平太阳时差

例如,某年2月25日,某地平太阳时为7时5分,查表得2月25日真平太阳时差为-12分54秒,即用7时5分减去12分54秒,那么此刻的当地真太阳时即为6时52分6秒。

凡定出生时间,必须按照其出生地点,先推算出当地的平太阳时,再根据真平太阳时差推算出真太阳时。不能简单地使用当地的平太阳时,更不能简单地使用未经时差调整的北京时间。

由于公历年与回归年的差异,以及闰年与平年的差异,实际的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时差可能是前一日或后一日的数据,其误差可忽略不计。


2016丙申年辛卯月修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