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南宋时代(七)

标签:
王应麟胡三省秦九韶蔡渊宋慈 |
分类: 易学档案 |
153、【易学人物】林至:生卒年不详。字德久。嘉兴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淳熙(1174-1189)进士,官秘书郎。说《易》法象以太极为本;极数以天地数为本;观变本之卦揲十八变,皆据《易大传》之文。其说未免稍过,然所论多说中《易》之弊。著有《易裨传》。
154、【易学人物】李过:生卒年不详。字季辨。南宋兴化(今福建省莆田、仙游县一带)人。冯椅称其多所发明,而以《毛渐》、《三坟》为信。然多处割裂经文,次第颠倒,几乎不可训解。晚年丧明,冥心默索,不能与师友相订正,意所独造,或不免自为,而收视返听,用心刻摹,亦往往发先儒所未发。著有《西溪易说》(庆元1198年完成)。
155、【易学人物】蔡渊:生于1156年。字伯静,号节斋。蔡元定长子。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博通五经,遍览子史,内师其父,外事朱熹。先后在朱熹的武夷精舍、建阳沧州精舍从学。著有《周易训解》、《易象意言》、《卦爻词旨》、《古易协韵》、《大传易说》、《象数余论》、《大极通旨》、《四书思问》等。
156、【中医人物】张从正:生于1156年。字子和,号戴人。
金朝睢州考城县部城(今河南省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幼年从父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著《儒门事亲》、《张氏经验方》、《张子和治病撮要》、《秘传奇方》、《心镜别集》。
157、【易学人物】冯椅:生卒年不详。字奇之,一作仪之,号厚斋。江西都昌人。受业朱熹。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官至江西运干。辞世后,朝廷赠予尚书衔。并祭祀于都昌县乡贤祠、白鹿洞书院宗儒祠、紫阳祠、朱子祠。著《太极图》、《孟子图》、《孝经辑说》、《厚斋易学》、《尚书辑说》、《丧礼小学》、《西铭辑说》、《孔子弟子付传》、《冯氏诗文志录》。
158、【易学人物】蔡沈:生于1167年。一名蔡沉,字仲默,号九峰。蔡元定次子。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幼承家学。稍长师从朱熹于白鹿洞书院。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创九峰学派,主要弟子有陈光祖、刘钦、何云源及其子蔡模、蔡杭、蔡权等。著《书集传》、《洪范皇极》、《蔡九峰筮法》等。
159、【易学人物】魏了翁:生于公元1178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以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江淮兵马。后历知绍兴府、福州。著作《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
160、【易学人物】朱鉴:生卒年不详。字子明。朱熹嫡长孙。南宋婺源(今属江西)人。以祖荫补迪功郎,累迁湖广总领。宝庆熹祠于居所之左。著《朱文公易说》,此书全采朱熹语录之文,以补朱熹《周易本义》之缺。其中或门人记述,未必尽合朱熹之说;或偶然问答,未必认作确论。然汇集以备考证,可谓世传家学。另著有《诗传遗说》。
161、【中医人物】李杲:生于1180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捐千金从张元素学医。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
162、【中医人物】宋慈:生于1186年。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中外法医界公认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开禧元年(1205年),进京入太学。嘉定十年(1217年)中乙科进士。曾任江西信丰县主簿、长汀知县、毗陵郡守,广东、江西、广西、湖南提点刑狱等。著《洗冤集录》。
163、【术数人物】凌福之:履贯未详。著《大六壬毕法赋》。核其自序,盖理宗宝庆宝庆(1225年-1227年)间人也。始徐道符作《六壬心镜》,建炎中又有邵彦和者著书,名曰《壬鉴》,以阐明徐氏之说。后多为俗学所窜乱,福之因用彦和法作七言百句注释之,以成此书,融贯旧说,而缀以心得,独为精当。自序谓虽言词鄙拙,实决断之幽微,可为定论。世之言壬术者,多奉为秘钥。亦载《六壬大全》中,故与《心镜》并存目焉。”
164、【中医人物】陈自明:生于1190年。字良甫,一作良父,晚年自号药隐老人。抚州临川人。出身中医世家。嘉熙年间(1237—1240)任建康(今南京)明道书院医学教授。嘉熙元年(1237)编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24卷。另有《管见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
165、【易学人物】赵汝梅:生卒年不详。南宋宗室,太宗八世孙。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宝庆二年丙戌(1226年)
科进士。仕至户部侍郎、江淮安抚制置使。父赵善湘,精易学。故承其家学,精易象,主卦变。推明大衍之数,颇为明白,于诸家旧说,一一条辨考订。著有《周易辑闻》、《易雅》、《筮宗》。
166、【中医人物】严用和:生于1199年。字子礼。江西庐山人。12岁受学于名医刘开,尽得其传。17岁开始行医,行医50余年。1253年著《济生方》。十四年以后又作《济生方续编》。《济生方》载近70种病证。每病则立论在前,附方于后,有论有方,充分反映了他重视脏腑、尤重脾肾,临证重视调理气血阴阳的学术思想。
167、【易学人物】税与权:生卒年不详。字巽甫。临邛(今属四川邛崃县)人。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受业魏了翁之门。著有《校正周易古经》十二卷,已佚。今存《易学启蒙小传》一卷、附《古经传》一卷。此书成于淳八年(1248),旨在阐明邵雍关于《易》学之说,以补朱熹《易学启蒙》之未备。《四库总目提要》谓其“持之有故”,“执之成理”。
168、【中医人物】王好古:生于1200年。字进之(一作信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博通经史,究心医道。以进士官本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先师于张元素,后从师李杲。易水学派名家。以阴证学说为独到之处。著《医垒元戒》、《阴证略例》、《汤液本草》、《此事难知》、《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斑疹论》。
169、【天文人物】秦九韶:生于1208年。字道古。普州安岳(今四川省安岳县)人。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历任琼州知府、司农丞。后遭贬,卒于梅州任所。他广泛搜集历学、数学、星象、音律、营造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于1247年完成巨著《数书九章》。他创造的“大衍求一术”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数书九章》: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所著。书中共列算题81问,分为9类。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题文也不只谈数学,还涉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该书在数学内容上颇多创新,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它概括了宋元时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1244年因母亡故回家守孝,潜心数学研究,于1247年9月著成《数术大略》,明代后期改名为《数书九章》。这是秦九韶唯一的数学著作,但仅此就使他成为中国宋元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之一。《数书九章》最初叫《数术大略》或《数学大略》(9卷),分为9类,每类为一卷。约到元代时更名为《数学九章》,内容也由9卷改为18卷。明初抄本被收入《永乐大典》(1408),另抄本藏于文渊阁。明代学者王应遴传抄时定名为《数书九章》,明末学者赵琦美再抄时沿用此名。抄本形式流传到清代,1781年由李锐校订后收入《四库全书》。1842年由宋景昌校订后收入《宜稼堂丛书》第一次印刷出版,结束了近600年的传抄历史。1898年收入《古今算学丛书》,为第二次印刷。1936年又分别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和《国学基本丛书》出版,流传甚广。目前还有十几种抄本传世,成为学者研讨时的珍品。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170、【术数人物】徐大升: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又叫徐彦升,徐升,号东斋。宋末钱塘人。据《濯缨亭笔记》云:“子平殁后,宋孝宗淳熙时有淮南术士冲虚子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密受其传,后入钱塘传其学。后道洪传之徐大升。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皆其所著。徐大升还把当时命理文集编成《渊海子平》。
171、【史学人物】叶隆礼:生卒年不详。字士则,号渔村。嘉兴(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十年,通判建康府。十二年,除国子监簿。开庆元年(1259年),为两浙运判兼知临安府。景定元年(1260年)。知绍兴府。入元后销声匿迹。著《契丹国志》(又称《契丹志》、《辽志》)。
172、【易学人物】林光世:生卒年不详。字逢圣。莆田人。淳祐十一年(1251年),以易学召赴阙,充秘书省检校文字。十二年,教授常州,文字职事如旧。宝祐二年,补迪功郎,添差江西提举司干办公事。曾任潮州太守。开庆元年(1259),主持修建中国四大(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广济桥)古桥之一的潮州广济桥。著《木村易镜》。
173、【易学人物】方实孙:生卒年不详。字端仲。福建后塘人。累举不第,以所作易著上于朝,以布衣入史局,时宰相因其累上春官,欲令免省奉对,遽以风闻报罢,浩然而归。释易多主于爻象,不涉空谈。取朱熹《卦变图》别为《易卦变合图》,以补《易学启蒙》所未备。著有《淙山读周易记》。
174、【中医人物】罗天益:生于1220年。字谦甫。真定路藁城(今河北藁城县)人。师从李杲,尽得其术。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医学著作。1251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著《卫生宝鉴》、《内经类编》、《药象图》、《经验方》、《医经辨惑》、《东垣试效方》。
175、【易学人物】王应麟:生于公元1223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宋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著作《困学记闻》、《玉海》、《诗考》、《玉堂类稿》、《汉易文志考证》等。
【著述观点】《玉海》:此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200卷。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四库提要》卷一三五说:“是书分天文、律宪、地理、帝学、圣制、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二十一门,每门各分子目,凡二百四十余类。其作此书,即为词科应用而设。故胪列条目,率钜典鸿章。其采录故实,亦皆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然所引自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而宋一代之掌故,率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尤多后来史志所未详。其贯串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在《玉海》的各个类目当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文献资料,还提供了代表这些文献来源的图书目录,有别于一般的类书。
【著述观点】《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尚难确定。清代人多认为《三字经》是宋儒王应麟所作。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
176、【道教人物】黄应炎:生于1224年。字晦伯,法号舜申。福建建宁人。遇清微派宗师南毕道,授以清微雷法。宝皊(1253~1258)中出任检阅。理宗召见,御书“雷渊真人”四字赐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应诏赴阙,奏对明敏。未几,乞请还山,制授“雷渊广福普化真人”。著《清微天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
【轶事典故】清微雷法传承: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由其弟子熊道辉传彭汝励,再传曾贵宽,再传赵宜真,再传刘渊然,再传邵以正,再传俞道纯,传行于南,其门人后在南京朝天宫执事。一支以湖北武当山为中心,传行于北,由其弟子张道贵、叶云莱、刘道明传张守清,再传张悌、彭通微等。这一支实为全真道士兼行清微法者。
177、【易学人物】雷思齐:生卒年不详。字齐贤。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人。宋亡之后,弃儒服为道士,居乌石观(今福建省闽候县城内西南隅),后卒于广信(今江西上饶)。对河图、洛书多有研究。对易筮亦有发明,多出新意,不主旧法。著有《易图筮通变义》、《易筮通变》、《老子本义》、《庄子旨义》及诗文等二十多卷。
178、【易学人物】胡方平:生卒年不详。字师鲁,号玉斋。胡一桂(字庭芳)之父。婺源人。为宋末元初传承朱熹易学的重要人物。有《易学启蒙通释》二卷。方平之学出於董梦程,梦程之学出於黄榦。榦,朱子壻也。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此书即发明朱子《易学启蒙》之旨。杨士奇曰:“朱子《易学启蒙》,惟胡方平本最善。”
【史书记载】朱子易学传承:《元史.儒学传》载:“初,饶州德兴,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熹之《易》于黄干,而一桂之父方平及从贵宝、梦程学,尝著《易学启蒙通释》。一桂之学,出于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正。”
179、【史学人物】胡三省:生于1230年。字身之。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等同登进士第。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自宝佑四年(1256)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得97卷,论10篇。临安(今浙江杭州)失陷后,手稿在流亡新昌(今广东台山)途中散失。宋亡后,重新撰写。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注文中多处联系蒙古灭宋事实,发表感慨,寄托民族感情。
180、【易学人物】俞琰:约生于1235年。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幼好博览,闻友人有奇书异传,必求借抄录,以致废寝忘食而成疾。后专业科举之学。业成而时异事殊。入元,隐居不仕,著书立说。一生熟读经、史、子、集,尤精于易学。他自幼承其家学,刻苦研《易》三十余年。
前一篇:北宋、南宋时代(六)
后一篇:蒙元时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