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命理概念》(12)
(2014-08-21 08:20:13)
标签:
星座 |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殷周时期,本是“阴阳”和“五行”两个学说,到战国时期由阴阳家把二者统一,成为一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哲学思想,为各种思想体系和各门学科所运用。儒家和道家都把阴阳五行学说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方术家把阴阳五行学说直接作为各类术数的理论基础。医学家把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中医理论体系用以医疗和养生。阴阳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的生克关系。换句话说,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
一、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初是指日光向背而言,即向着日光太阳照射的地方叫做阳,而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做阴。在古代诸多先秦文献中对阴阳都有记载,但论述最精深的要数《周易》。《周易》的核心就是讲阴阳的道理。阴阳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国语》,书中记载公元前八世纪西周末年伯阳父曾用阴阳解释地震:“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周易》及诸子的辨证法思想,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之与医学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阴阳哲学实际上是儒、道、医、卜的共同理论基础。在儒家,孔子的《易传》直接阐述阴阳哲学思想。在道家,《道德经》、《庄子》对宇宙、自然、社会的解说,运用的正是阴阳哲学。在医学上,阴阳哲学贯穿《黄帝内经》全篇。在术数中,阴阳哲学是理论核心。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萌芽于殷周时代的五方观念。此后的西周末年,史伯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五材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原料。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五方说、五材说已经有了最早整体观念的萌芽。而其后的《尚书.洪范》则最早明确提出五行这一概念,书中写道,所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黄帝内经》则把五行学说运用到医学方面,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内部以及与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养生、诊病和临床实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三、五行生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四、五行反克
徐大升《元理赋》云:“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虚。”
以上所论我认为如此表达比较确切:
1、水泄金,金受伤;木泄水,水受伤;火泄木,木受伤;土泄火,火受伤;金泄土,土受伤。
2、
即五行之间存在着反克:生者减力,受生者增力。受生者如果旺且多,足以让生者灭绝。
五、五行生旺
徐大升《元理赋》云:“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塞;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经大量实践验证徐大升此说不正确。实际应为:金赖土生,土旺多,金增力多(此土必须是湿土);土赖火生,火旺多,土增力多;火赖木生,木旺多,火增力多;木赖水生,水旺多,木增力多;水赖金生,金旺多,水增力多。
即:五行越生越旺,没有越生越衰的道理。
六、五行生克的力量
1、木生火,木太衰,生无力;火生土,火太衰,生无力;土生金,土太衰,生无力;金生水,金太衰,生无力;水生木,水太衰,生无力。
2、木克土,木太衰,克无力;土克水,土太衰,克无力;水克火,水太衰,克无力;火克金,火太衰,克无力;金克木,金太衰,克无力。
3、土耗木,土太衰,耗无力;水耗土,水太衰,耗无力;火耗水,火太衰,耗无力;金耗火,金太衰,耗无力;木耗金,木太衰,耗无力。
4、木泄水,木太衰,泄无力;水泄金,水太衰,泄无力;金泄土,金太衰,泄无力;土泄火,土太衰,泄无力;火泄木,火太衰,泄无力。
七、五行作用法则
五行作用有两大法则:平衡法则和从势法则。
1、平衡法则:当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生克力量可以寻求平衡的时候,要抑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求平衡。
2、从势法则:当木火土金水五行达到太极点——旺极或衰极,此时要从其势。旺极从旺势,衰极从衰势。
八、五行属性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化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五色 |
青(绿) |
赤(红) |
玄(黑) |
||
五方 |
|||||
五季 |
四季末 |
||||
五时 |
|||||
五节 |
|||||
五星 |
|||||
五声 |
|||||
五恶 |
风 |
热 |
湿 |
燥 |
寒 |
五腑 |
|||||
五志 |
|||||
五觉 |
|||||
五液 |
|||||
五味 |
|||||
五臭 |
|||||
五气 |
|||||
五荣 |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
寅·卯 |
巳·午 |
辰·未·戌·丑 |
申·酉 |
亥·子 |
|
五兽 |
黄麟/滕蛇 |
||||
五畜 |
|||||
五虫 |
鳞虫 |
羽虫 |
裸虫 |
毛虫 |
介虫 |
五谷 |
|||||
五果 |
|||||
五菜 |
|||||
五祀 |
|||||
五材 |
|||||
五常 |
|||||
五性 |
直 |
急 |
重 |
刚 |
善 |
五情 |
和 |
恭 |
厚 |
烈 |
聪 |
五政 |
宽 |
明 |
恭 |
力 |
静 |
九、五行疾病
1、木: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骨、神经。
2、火:心脏、小肠、牙齿、舌、血液。
3、土:脾、胃、肋、腹、背、胸、皮肤,肉。
4、金:肺、大肠、肚脐、痔、气管、筋骨,鼻子。
5、水:肾、膀胱、胫足、骨头、耳、腰、子宫、阴部、泌尿。
十、五行行业
1、木:木材、家具、装潢、纸业、纺织、种植、花草、苗木、香料、神物、素食等。
2、火:光学、油类、食品、理发、文艺、文化、化学、照明、化妆等。
3、土:土产、房地产、农业、畜牧、布匹、服装、石料、水泥、墓地等。
4、金:金属、坚硬之物、武术、鉴定、汽车、交通、金融、种子、矿山、机械等。
5、水:航海、渔业、水产、水利、洗涤、浴池、冷食、饮料、旅游、运动、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