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笔记整理
(2008-12-01 14:32:20)
标签:
秋景三峡绿潭猿鸣荣峻茂江陵教育 |
分类: 语文学习 |
一、重点理解词句:
略无阙处
二、课文理解:
1、作者选取了哪一景物写三峡的地形地势的?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景物----山
2、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3、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4、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绝”、“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5、作者如何表现三峡的秋景?
①作者并不明确点出“秋”字,而是以一个“霜”字加以暗示,以概括之笔写深秋霜晨,又以“寒”“肃”二字渲染,三峡秋景遂变成清寒之景,给人带来的心情自然也是凄凉之情。
②作者不再写山、写水、写树,而是写猿鸣,以此来烘托萧瑟的秋景,写出人们身处此时此地的伤感。
三、补充注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3、沿溯阻绝
4、哀转久绝
5、绝(巘)多生怪柏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或王命急宣
8、飞漱其间
9、至于夏水襄陵
10、属引凄异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四、重点句子翻译: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天,江水暴涨,一直漫上丘陵,上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偶然遇到朝廷命令必须急速传送,有时,早晨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湖北的江陵。中间距离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快马、驾急风,也没这样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五、句子赏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渲染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疾
3、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渲染了寒秋三峡的悲寂、凄凉的气氛。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