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头晚报》23日消息:21日上午,海拉尔第三中学1965年毕业生52人回到阔别半个世的母校,隆重举行了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海拉尔三中对这次大会十分重视和支持,现任校长傅正义,党委书记出席大会,傅校长代表学校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史。
纪念会由发起人之一尹万和同学主持。毕业生代表刘家广、李继庄以及在校生代表分别在在大会上发言。会议结束时,全体起立,引吭高唱当年的一首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会前还参观了三中的校史展览,观看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录像资料。看到现在学校规模宏大、成绩斐然的景象,这些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毕业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中午在胜利饭店共进午餐,把酒话当年,歌舞庆欢聚。本报总编辑即席诵诗以助酒兴。
今天的灯光格外的明,
今天的美酒格外的浓,
今天的欢聚太难得,
今天的日子记心中!
五十年的雨啊五十年的风,
五十年的岁月太匆匆。
五十年之后再相聚,
只为那当年的一段情。
这情非亲也非爱,
这是三年同学的情。
同学情啊是友情,
友情深了似亲情!
同窗共读同欢乐,
同吃同住同劳动。
同心同德同志向,
共同的命运结深情!
今生相聚是前生的缘,
前生注定了今生的情。
今生苦短情未了,
来生再续这不了情!
注:图片是在电台退休的老同学陈敬治及报社记者所摄。



尹万和把珍藏了50年的毕业证赠给了母校。





正当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的傅校长在纪念会上讲话

老牛上台时傅校长跟大家说:这是我的老师。老牛说:我在三中当了12年老师,你在三中当了12年校长,不能同日而语啊!

发言稿用了一天的时间撰写打印,在这样的会议上发言还是第一次。

同届同学三年五班班长发言

在校生代表发言

大家签名的锦旗献给母校(据组织者说,锦旗上应该是师恩永铭,结果印成师德永铭。虽然也说得通,却与想表达意思不同。)

赠送五十年前的毕业照片

上下图:高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尹万和同学的第二本专著

附:在纪念初中毕业五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稿
与会的海拉尔三中各位领导、老师、校友们,亲爱的五十年前朝夕相处同窗共读的同学们:
现在,我代表大家在这里发言,觉得万分荣幸,同时又十分不安。荣幸自不待言。不安的是,担心我的发言也许不能完全表达各位的心声,想说的话更有可能挂一漏万。但是,自接到组委会的命令后,不敢懈怠,一直在用心地回忆与思考。并用电脑打印出这篇讲话稿。不当之处请大家谅解。
接下来我首先代表海三中1965年300多名毕业生感谢学校的现任领导,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聚会场所,并带领我们参观了海拉尔三中的校史展览。我们为海拉尔三中不断发展壮大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她是我们的母校。我们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看看现在,回顾过去,更让我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此不赘述。
亲爱的同学们,我想大家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当我们步入老年之后,平时的思维就增添了更多的回忆。往事越久远,记忆越清晰。昨天发生的事可能想不起来,童年少年时代的经历却历历在目。
到了这个年龄段,有些大人物、明星们开始撰写回忆录,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开始给孙子们讲《粮票的故事》。现在,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已经开始不屈不挠地向古稀之年挺进,估计大家平时也愿意回忆那消失了的寸寸光阴。今天,我们难得相聚在母校,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穿越半个世纪的时空隧道,再去品味一下当年在海拉尔三中度过的那段美好的黄金岁月。
我们怎能忘记,那是公元1962年前的秋季,几百名少年儿童结束了六年的小学生活,从伊敏河两岸各个方向涌入刚刚建校三年的海拉尔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几栋很新的红砖房,却坐落在凄凄荒草和断砖残瓦之中。原来,那时的海三中正处于边建设边招生的状态。于是,我们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半个月勤俭建校的义务劳动。那时的我们,刚刚从饥饿的困境中挣扎出来,营养欠缺使得我们的身体大多数瘦弱矮小。但是,苦难的生活锻造了我们的意志和毅力,我们从祖辈父辈那里传承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我们都任劳任怨地投入到建设校园的义务劳动中。教室周围的蒿草超过我们的身高,我们徒手把它们连根拔起。荒草中散落着断砖残瓦,我们一块块捡起运走。更艰苦的劳动是到伊敏河畔去挖草皮子。那里距离学校至少一公里的路程。现在的学生无论如何想象不到那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我们用平板铁锹把自然生长的草皮子铲成一尺左右的方块,放在后背上。为了避免草皮子滑落,不但双手背过去反手把着,而且腰身尽量弯曲下去。从后面看,不见人头。就这样,一个个像绿壳的乌龟爬行在大道上往学校搬运。一片又一片,一趟又一趟,终于我们用无数块草皮子拼接出一张巨大的绿丝毯。那就是我们日后驰骋纵横的足球场啊。
我们不会忘记当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他们留给我们的印象深刻而良好。现在只要闭目一想,他们在讲台上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就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在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目中,他们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生的榜样。我们觉得他们的学问那么丰厚,我们用崇拜的眼神盯着他们,听他们讲课。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甚至他们带有浓重南方口音的普通话都觉得别有韵味。我们常常呆想,我们长大后能像他们一样该有多好!其实,很多老师仅比我们年长七、八岁。但这却是人生的两个阶段。我们是少年时代,他们是青年时代。少年时代心理生理都还没有成熟,因而对青年时代的向往就带有一种探秘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跟这些年轻的老师熟悉了,才知道他们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是响应国家号召到偏远落后的城市来支边的。知道这些,我们对他们更加崇敬和爱戴。
回忆那时候的校园生活,就自然会想起在那滴水成冰的严冬,中午放学的铃声响了,大家纷纷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午饭,放到教室走廊的炉子上烘烤。家庭条件好的还有个长方形的铝制饭盒,装着高粱米饭、土豆丝或大头菜丝。买不起饭盒的同学,就用一块布包着一个玉米面窝窝头或大饼子,窝窝头或大饼子里夹着一层大酱或一块臭豆腐或几条卜留克咸菜。这些五花八门的食物经炉火一烤,不一会,走廊里、教室里五味杂陈,热气弥漫。大家不分家庭贫贱富贵,都把食物摆在一起,围坐在周围狼吞虎咽起来。你抹给我半块臭豆腐,我舀给你一勺土豆丝,互相交换着粗劣的食物,吃得是那样香甜。偶尔有同学带去两条一拃长的华子鱼或几片熟肉,大家就像馋猫闻到腥荤一样冲过去,眼珠子瞪得滴溜圆,鼻子加快了呼吸的频率,鱼肉还没到嘴里,哈拉子已经顺着下巴流下来。
同学们,在这炎热的夏季就要过去的时候,我想起了一首流行歌曲,名字叫《粉红的回忆》,歌词是这样的: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
压心底压心底不能告诉你。
晚风吹过温暖我心底,我又想起你。
多甜蜜多甜蜜怎能忘记 。
不能忘记你,把你写在日记里 。
不能忘记你,心里想的还是你 。
浪漫的夏季还有浪漫的一个你 。
给我一个粉红的回忆。
无疑这是一首浪漫的情歌。浪漫色彩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色。那么当年我们的生活有浪漫的色彩吗?我刚才讲的几个例子,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由于那个时候的社会形态决定了那时人们的思想意识,我们的少年时代不但物质生活艰苦,而且精神生活还似乎缺少浪漫的成分。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特别是当我们临近毕业的时候,身高都增长了一头多,男生的口唇上下钻出毛茸茸的胡须,脖子上的喉结日显突出。女同学腰身愈加袅娜,宽大朴素的衣服掩盖不住日趋丰满的前胸。这是一群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年,荷尔蒙的作用加上三年的同学感情,让男生女生对视的眼神里多了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信息。但是这种信息只能一闪而过,对方还没来得及读懂,自己就把它压在心底。因为没有人知道,所以就成了一个秘密。从走出三中校门,到上山下乡,从结婚生子,到年老退休,这个小秘密一压就是五十年。那么,今天我们相聚的时刻,如果谁能讲述自己心中的小秘密,他就算补偿了当年浪漫的缺失,他就是我们同学中最浪漫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我们五十年前也许不会想到今天的聚会。但是今天的聚会应该是当年情缘的再续。可是,时光如水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今天的我们已经青春不再,而是老迈年高。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少部分同学已经匆匆走向黄泉路。当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离别人间的更多。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生者自生多保重,逝者已逝莫奈何。步入老年的我们,共同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家庭和睦,安度晚年。
最后再次感谢母校的现任领导、在校师生们,愿我们的母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耐心听完。
2015年7月21日
又:第二天,部分同学又设午宴招待远道来的同学及他的夫人、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